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勾灯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8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勾灯,   “勾灯”又称“十二莲灯”,流传于榆林地区靖边县的镇靖、青阳岔、东坑、红柳沟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勾灯

  “勾灯”又称“十二莲灯”,流传于榆林地区靖边县的镇靖、青阳岔、东坑、红柳沟等地。

  表演时,舞者在伞头的率领下,双平各掫一盏灯,边歌边舞边跑队形。灯具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大都用柳条编架,上糊彩纸,内点蜡烛。常见的有“五谷灯”、“六畜灯”、“龙灯”、“凤灯”、“莲花灯”,以及“十二属相灯”等。但最简便易行和普遍采用的,则是将农村用的土碗,装满沙子,将一把香蘸上食用油,插在碗中点燃应用。    

  表演前,先在场内栽起十二根一米多高的木杆,每根杆顶挂一盏小灯,或放盏碗灯(也有放在地上的)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另有二十四名舞者双手各持一盏灯,象征二十四节气,在伞头的率领下进场围灯跑转,载歌载舞。往往从第一盏灯下唱到十二盏,“正阳宫里一盏灯,双喜临门两盏灯,三阳开泰三盏灯,四季发财四盏灯……”。唱完十二盏灯后,再从第十二盏灯唱回到第一盏灯,俗称“倒勾”,又称“双勾灯”。另外还有“单勾灯”的表演形式,即由十二人右手端碗灯站在场中代替灯杆,另有二十四人双手各持一碗灯在伞头的带领下进行围灯表演,只从第一盏灯唱至第十二盏灯就结束。不论“双勾”、“单勾”,均在每个灯杆(或用人执灯)两侧,各站一名舞者进行围灯表演。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伞头演唱当地民歌、小调,众舞者接唱每段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歌词内容多歌颂一年四季中十二个月的大自然景象和农时节令及劳动生产,如“正月里来是新春,二月里来龙抬头,三月里来桃花开,四月里来四月八,五月里来端阳节……”。此外,也有祝贺新春、拜年的吉利词和歌颂十二属相的。以十二属相为内容时,要以本年的属相作头灯,跟在伞头身后率众灯手表演。

  勾灯以陕北秧歌的舞步为主,常用的有“十字摆灯步”、“跑灯步”、“游灯步”等。要求步履轻盈、飘逸,手执灯随着节奏变换各种姿态和造型。碗灯熠熠,犹如黑夜里游巡的一条灯龙。表演者大都穿秧歌服。过去皆为男子表演,四十年代后增添了女子,或全由女性表演。

  勾灯属正月十五晚的一种耍灯形式,当地俗称“闹灯彩”或称“游灯谜会”。白天大家闹秧歌,夜晚就集中广场耍勾灯。

  清光绪《靖边县·志风俗》记有“春日,乡民们遍张灯火,游街闹市,意除灾瘟。”说明勾灯和闹秧歌类似,皆有祈求神灵护佑保平安,祝愿风调雨顺,消灾免祸的内涵。正像歌词所唱:“头一盏灯红又红,二一盏灯灯更明,灯又红来灯又明,瘟灾瘟难全带空。”群众习惯也说:“勾勾灯、了百病;观了灯、一年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排灯舞
“排灯舞”流传于铜川市济阳寨及神武、前齐、前原等村镇,属民间社火形式。表演时,每个舞者手中各提高约120厘米,宽约40厘米的立体长形架子灯,边跑边舞,又称“跑排灯”。排灯舞多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活动,过去也在庙会时表演,既可做整个社火队的开场节目,又为夜晚耍社火起照明作用。表演时,由八至十二名头扎白毛巾,身着中式对襟白布衫、中式黑长裤、扎红腰带的男青年,身背彩色背花,手持排灯,在一名“头灯”的率领下进行跑转。基本舞步为“小跑步”,即快步小跑,常用的队形有“龙摆尾”、“辫蒜”、“白马分鬃”、“单掏”、“双掏”、“跑∞字”、“卷白菜”等。舞至高潮时,步子逐渐加快,锣鼓越敲越紧。快速多变的队形图案,配以铿锵的锣鼓和阵阵胡哨,使气氛更为热烈,情绪更为欢快。舞者手中持的排灯,用木条制成灯架,从上至下分为三格,白纸糊好灯面后,有的绘上各种图案式花草,有的写上“万事如意”、“风调雨顺”等吉庆语。每层...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合字灯
“合字灯”流传于渭南地区富平县的南社乡师家村、东贾村等地。这种以摆字造句为主的灯舞,由十四名男青年表演。他们头戴黑礼帽,身着黑布长袍(近年已多改穿中式对襟黑布衣裤),双手各持一盏木架方形灯,灯面上分别写一字,共二十八个字:“天元共赏佳节灯,子夜游春景色芳,万物交辉欢月良,年华泰霁庆明会。”二十八盏灯,象征二十八宿星座。动作比较简单,主要是双手持灯连续跑“圆场”。在锣鼓伴奏声中,人走灯转,二十八盏灯组成一条闪亮的灯龙。在跑转的过程中舞者有时双手高举,有时横于腰旁,有时又上下摆动,使方灯一高一低,或呈波浪形变化。黑夜中,盏盏方灯熠熠闪亮,只见灯转,不见人舞。跑转数圈后,一声锣响,舞者即举灯排列成“大对联”、“小对联”、“大、小灯山”或“四吊”、“插屏”等造型。使字灯组成有意义的字句,如“大对联”上联为“元春夜月物共赏”,下联为“佳景明灯霁交辉”,横楣为“欢庆良节”。不用的灯,两灯面相对放在一旁...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跑红灯
秧歌中灯舞之一。流行于延安市桥镇乡,有“走灯”和“跑灯”之分。随秧歌队的叫“走灯”,单独表演为“跑灯”。人数不限,按广场、舞台大小定人数。舞者脚下套一竹(木)制圆盘,大小以脚步能行动为宜,圆盘上可装各种小花灯。一般4至8盏不等。舞者手中各提一盏灯,跑灯用碎步移动,曲谱用水船调,或创作词曲亦可。如随秧歌走场,可与大秧歌、打击乐、唢呐一致。如舞台表演,要画油装,舞台要暗灯光。远处观望只见灯光缭绕如游水面,歌声朗朗别有意境。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甘泉莲花灯简介
甘泉莲花灯是甘泉县群众春节闹红火的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源于隋炀帝在府村修建的行宫,与甘泉隋唐玉液酒一脉相承。这种艺术形式,以代表着女性阴柔的莲花和男性的阳刚的鱼为吉祥图案,舞蹈者手中各持莲花灯、鱼纹灯,在既类似于关中秦音,又类似于塞北信天游的水船调伴奏下且歌且舞,是一种载歌舞的综合艺来,意蕴包含着连年有余,吉祥如意的喜庆气氛。艺术风格既具有汉唐雄风的宽广恢宏,又融合了甘泉鱼米之乡的文雅秀丽色彩。甘泉莲花灯表演形式分为两种:“走灯”和“跑灯”。走灯即过街表演,基本以转变图案前进的形式进行。步法有圆场步,散膀端灯步,左跳步举灯,交叉划灯步,乐舞步,休息步,秧歌步七种。“跑灯”为场地表演,以穿插变化吉祥图案为主,主要有仙女下凡,鱼跃龙门,鱼戏莲花,张灯结彩等。跑灯用碎步移动。甘泉莲花灯讲究舞者仪态万方,典雅端庄,动若风吹莲移,鲤鱼翔底;静若芙蓉争艳,处子朝阳。如在夜间表演,但见粼光...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社火
陕西在春节,庙会或其它喜庆之日表演的各种民间歌舞,一般统称为“耍社火”。在这些活动中有陕北秧歌、旱船、转九曲;陕南花鼓子、采莲船,及关中各地的秧歌等。演唱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由领舞者即兴领唱,舞队接唱应和,在锣鼓声中边唱边舞;一类由艺人单独或结对表演小歌舞,表演唱或初具雏形的对子戏。闹社火虽然全省盛行,但陕北秧歌由于场地宽广而规模盛大,载歌载舞,豪放恢宏;陕南社火轻巧玲珑;关中平原社火气势宏伟,有向戏曲演进的趋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