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安康市民间美术综述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7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安康市民间美术综述,   安康市处于汉水流域中上游,川陕鄂三省毗邻之地,古称“秦头楚尾”。安康具有悠

   安康市处于汉水流域中上游,川陕鄂三省毗邻之地,古称“秦头楚尾”。安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安康曾组织民间美术调查、 搜集、展览和研究。安康市辖宁陕、石泉、汉阴、紫阳、 岚皋、旬阳、白河、平利、镇坪九县和汉滨区。传统民间美术极为丰富。主要有:剪纸、刺绣、编织、石雕、木雕、泥塑、土陶、印染、面花、皮影雕刻等。这些民间美术品大多分布于广大乡村。其中蕴藏较多的是刺绣,多为旧时遗存,目前年轻的刺绣后继者极少见,民间刺绣濒临失传。一些地方的刺绣厂多为生产机织绣品。民间剪纸流行较广。 多为喜庆节日贴的门笺(门吊子)婚聚时的喜字鸳鸯以及装饰室内的顶棚花等。岚皋县的藤编比较著名。主要产品有藤椅、 藤沙发、藤篮等。白河县的绿松石工艺(生产项链、手饰等)。安康大同工艺厂的木雕花家具、安康新城陈继武的木雕神像和木雕装饰画、紫阳、旬阳、汉滨区的根雕艺术都较有影响。汉阴县刘同茂的皮影雕刻远近闻名。

    安康市民间美术品曾被选送参加陕西省民间美术展览。其中剪纸、刺绣、皮影曾被省艺术馆收藏。1989年,安康恒口罗崇珍的剪纸曾获陕西省民间美术传统特色奖。1993年,罗崇珍剪纸48件赴澳大利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展出,受到赞誉。1996年,安康市汉滨区剪纸艺人李再芬在“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师”,“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家”评选中获“技艺奖”,木雕艺人陈继武获民间美术“创新奖”,烙画作者李建设获民间美术“创新奖”。

    1996年,为促进安康民间美术品的开发利用,使民间美术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妇联、工会和文化部门曾举办“安康巧手赛”。征集的作品在百货公司举办民间美术品展销会,举行了评奖。这次活动推动了安康民间美术的宣传和开发利用。 这次展销的品种主要有:剪纸、刺绣品(如虎头童鞋、儿童绣花鞋、绣钱包、香合包、百家衣、布老虎、布猫、 猫童鞋、账内挂花、壁挂等)、布贴画、根雕等。

现将安康民间美术主要品种简介如下:

    1、剪纸。凡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创作的剪纸一般称为民间剪纸。安康民间剪纸有窗花、门笺、灯花、顶棚花以及剌绣作品的底样。民间剪纸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商代。当时虽没有纸,已出现镂花金箔,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于鬓角作为装饰,成为古代妇女的一种风尚。这就是剪纸最早的雏形。汉代有了纸以后,出现了真正的剪纸艺术。

    剪纸在民间的用途非常广泛。一方面它用于各种民间风俗活动。春节或其他喜庆日子,贴窗花贴门笺(安康称门吊子)贴喜字,以增加喜庆吉袢的气氛。另一方面,民间剪纸在群众中是一种实用装饰图案,如装饰顶棚的顶棚花。剪纸还可以贴于布帛,作为刺绣的底样。剪纸图案也常贴于彩灯、礼品合上作装饰。民间兰印花布是用剪纸镂空版(厚纸或羊皮镂空)印制的。刻皮影也常采用剪纸手法。

    民间剪纸的传承,过去一般是母传女。农村女孩,一般在六七岁或七八岁就跟母亲学剪纸绣花。安康农村过去有不少剪纸能手。 现在比较著名的有安康恒口的罗崇珍(1924─ )。她擅长剪蝴蝶、花卉瓜果等。她曾于1989 年获陕西省艺术节民间美术传统特色奖。1993年她的作品曾送澳大利亚展出。安康李再芬的剪纸于1996年获陕西省 民间美术技艺奖。平利县的张月清(1919─1990),擅长剪花卉、动物。

    2、剌绣。刺绣过去又叫“女红”。 汉代刺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唐宋至明清更加发达。 刺绣在民间曾广泛流行。《宁陕厅志》载:“纺棉绩麻人人能之。刺绣多未娴也。”可见当时农村妇女都能纺线绩麻,剌绣虽不十分细腻,但质朴大方。安康剌绣品主要有:披肩(又称云肩)、枕顶、手帕、围裙、坎肩、 包单、 门檐、帐檐、床檐、床单、围嘴、肚兜、眼镜盒、钱包、褡裢、裹肚、绣鞋、笔插、袜底、鞋垫等。

    过去安康刺绣的底料多为乡村家织土布、麻布。除本色布,还有用靛青染的毛兰布。解放后多用洋布。刺绣用的线多为棉线和丝线。染料有靛青、紫草、 石榴子、红花等植物染料。 民间刺绣的题材多为山水、人物、走兽、飞禽、花卉、虫鱼等。 民间刺绣的针法主要有:十字绣,按底布的经纬格路每两针十字交叉。若干十字的连续和不同排列, 构成具有丰富变化的形象。编花,类似编织。高绣法,在绣底铺贴一层棉花,然后在上面绣一层丝线或金银线,具有浮雕效果。

    目前安康刺绣品多为旧时遗存于民间的传统绣品,作者姓名大多已无法查考。解放以来由于风俗的变化,民间刺绣的实际需求已显著减少。农村姑娘结婚,自已剌绣少量门帘、枕头之类,大多在街上购买机制绣品。因此现在民间剌绣人才少。健在的刺绣老艺人也不多。

    3、编织。 民间编织工艺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安康的竹、藤、棕、龙须草、麦杆、 柳条等编织材料十分丰富。主要的编织品有:背篓、箩筐、 晒席、提篮、竹扇、斗笠、竹椅、挎篮、棕箱、 棕叶扇、棕毯、藤椅、藤篮、藤箱、草帽、蓑衣、草垫、 草墩、草鞋等。另外还有编织玩具。这些民间编织工艺品,一般是由分散在民间的手工艺人编织的。 解放后一些县城或乡村集镇还组织了手工企业。如岚皋竹藤工艺厂、安康棕革制品厂等。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民间编织工艺更加发达。

    编织工艺的“编”,是用一根或几根原料,按一定规律或格式进行盘绕、掩压,以构成无明显经纬分别的形体。“织”是先立经,然后逐步编纬,构成各种形体。编和织两种工艺经常结合运用。

    编辫(如麦草编辫,然后用线连成草帽)。平编(经纬交织,相互掩压。常见的有挑一压一, 挑一压二等)。绞编(两条纬线交错穿插于经桩内外,依次循环绕行)。勒编(以细线为径,以柳条等条类材料为纬编织而成。如柳条簸箕)。编花(在平编的基础上通过经纬变化,主要是纬线的盘、绕、扣、结等方法,编成各种花纹)。

    编织图案主要是:二方连续、四方连续、适合纹样、点缀式花纹。

    安康市岚皋县生产的大号方藤椅曾获陕西省优秀产品称号。安康市城关生产的壁挂棕毯曾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设计二等奖。

    4、面塑。面塑又称面花。是安康流行较广的民间美术品。安康旧时面塑大致有祝寿和祭祀神灵用的,还有结婚时作摆设的。祝寿的寿馍多做成桃形,以象征长寿。一盘寿馍一般摆十个(第一层六个,第二层三个,第三层一个。最后一个将底面朝上,再在上面放一个面塑花瓶,瓶插竹签,竹签上为面做的花鸟)面塑页献。做成花卷,边沿捏出花纹。也是一盘放十个,摆法与摆寿馍一样。贡献用于老人去世,在灵堂作摆设。结婚、寿庆为增加欢乐喜庆气氛,摆设的装饰性面花,民间称为“看盘”。圈馍,又称项圈。旧时民间给小孩做“满月”或做“岁”时,要做圈馍。一个圈馍用二斤面,做成园环状,故称圈馍。馍上装饰一圈花卉图案及“长命富贵”、“长命百岁”等吉语。面花做好后,先蒸再着色。

    安康市的汉阴、紫阳、石泉、宁陕等县及汉滨区均流行面花艺术。比较著名的面塑艺人有:汉阴的邝国金(1921─ )、张先之(1923─ )、胡玉金、姚艳金。解放前有侯泽长、王有才等。紫阳的金加志 (1921─ )、金庆文(1945─ )。 汉滨区的刘义端(回族)。

    5、木雕。建筑物的窗棂、 门楣等处以及木桌椅上,多有雕刻走兽和花鸟作装饰。 旧时寺观中有一些木雕神像。安康新城木雕艺人陈继武(1952─ ),自幼爱好绘画和工艺,做木枪、泥人。 擅长木雕花鸟人物。他作的《松鹤朝阳》、《侍女》、《葡萄》、 《四龙》等作品流传到深圳、十堰、西安、重庆、 北京等地。1997年,他雕刻的《地藏王菩萨》、 《三彩童子》、《冥公》、《祖师》等神像, 造型准确生动,艺术价值颇高。已运到旅游胜地陈列展出。1996年6月,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联、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陕西省民间美术师评选作品展》中,他荣获创新奖。

    安康大同工艺厂(即安康今太实业有限公司)从1988年开始投入木雕工艺品的生产。 他们在继承我国传统木制雕花家具工艺的基础上, 制作出新颖别致的仿古家具。如茶几、屏风,在市场上很受青睐。 该厂的工艺品曾荣获中国西部经济贸易交流会犀牛金奖。作品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 并有产品远销比利时、挪威等国。

    安康民间美术除上述几种外,还有土陶、石雕、 兰印花布、花灯、纸扎、皮影雕刻等。
   
    下面谈谈安康民间美术的特点。

    ①实用性。 民间美术品大都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草帽、箩筐、背篓、簸箕等,是农民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如刺绣门帘、枕头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用品。剪纸门笺、剪纸喜花是人们年节喜庆的装饰品。陶缸、陶罐等是人们的日用品。
    
    ②乡土性。 民间美术的作者一般都是植根基层的生产劳动者。他们具有勤劳质朴的本色。 他们的作品朴素率真,不尚娇饰并富有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这些作品与专业美术家们的作品相比,具有迥异的格调和韵味─散发着浓厚的泥土芳香气息。

    ③民俗性。 民间美术品常常和民间的风俗活动紧密联系。如春节对联的风俗,民间玩龙灯、 狮子源于避邪求吉的旧俗。贴年画习俗,是为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喜庆吉祥之意。 民间刺绣品多与旧时民间婚俗有关。寿馍与民间祝寿风俗有关。民间泥塑木雕神像与民间信灵习俗有关。香包与端午节的风俗有关。 陀螺 (玩具)、毽子(玩具)与民间游乐习俗有关。

    由于民间美术和众多的民俗活动直接相联系,或者说民间美术是某些民俗活动的物质载体,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民间美术就是一种民俗美术。

    ④审美性。 民间美术萌发时的主要功能是为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和求吉避凶的精神需求。 审美功能在当时不是主要的。但是民间美术仍然具有审美性。尽管民间美术的实用性是首要的,但人们在制作民间美术品时,仍然遵循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塑造。总是力求在实用的前提下,制作好看。”

    安康民间美术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表现普通劳动者质朴淳厚和纯真的感情。2、艺术表现自由活泼。表现手法无死板格式,作者可以自由想象。如一些剪纸或刺绣作品表现四季瓜果,把不同季节的瓜果放在一个画面,打破时空界限。3、气氛热烈,构图丰满。民间美术一般是选取喜庆的事物作为表现内容。这种选题的明确倾向性决定了民间美术品用色强烈,气氛热烈。农民总希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财殷实”......与这些“丰”、“实”的思想意识相呼应,在他们的作品中必然追求丰和满的构图。

    ⑤地域性。 处于汉水中上游和秦巴山区的安康一带,由于位于川陕鄂三省毗邻之地, 使这里的民间风俗具有交融性。民间风俗的交融性又造成了民间美术的交融性。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等原因,造成了安康民间风俗和美术兼有秦、蜀、楚民俗和民间美术因素的交融性。安康民间美术品多为隽秀、细腻和优雅质朴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安康市民间音乐综述
水绕峰叠的安康市位于陕西省最南部。方志中说:“东接襄沔,西连粱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到目前为止在这里长期居住的人大致可为楚语、川语、秦语三种语言音调。有着明显地南北文化交融、过渡的风格特点。因而,在民间音乐形式上也形成了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繁荣景象。安康素有“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各种劳动号子以汉江号子最为著名,她以乐句短、起伏大、节奏紧、气氛跌宕豪放而激荡着汉水文化的发展进程,是安康民间音乐中一份宝贵的财富。民间鼓唱乐,锣鼓乐为生活中的红、白喜事争光添彩。民间小戏陕南道情、弦子腔、大筒子戏等等,以及曲艺形式的安康曲子(坐唱),常年活跃在城乡,村舍,现众无不喜闻乐见,久演不衰。安康市民间舞蹈。小场子流传于秦巴山区、汉江两岸的安康、旬阳、汉阴、石泉、紫阳、宁陕等地,以安康市恒口、五里、大河等农村乡镇为普遍和活跃。过去每逢春节、灯节、庙会或群众办喜事时,常由...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民间美术概述
在华夏大地上,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早在原始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声息繁衍。而陕西地区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艺术最发达的地区。陕西民间美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它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审美体系,被历代劳动者承袭而积累下来。陕西境内已发掘出的质朴优美的半坡彩陶、唐俑,还有周代的青铜器、秦砖汉瓦、汉画象石和举世闻名的“兵马俑”,汉唐石刻、壁画等等,这些在美术史上都具有典范性的艺术作品,无不凝聚着古代民间工匠的智慧和才能。陕西民间美术其自然性和自发性,是它发生和发展的主要特征。民间艺术家们以这些艺术作品来表现陕西地区人民的生活民俗。凭借他们的直觉、印象、记忆和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去把握对象,使艺术品所塑造出的形象大大区别于自然原型。这些艺术造型在气质上直率、自然,不拘泥、不做作,生动、亲切,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曲折离奇地寄寓于形象之中。寓理于情、寓情于形,朴中见巧,粗中有...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民间舞蹈综述
绚丽多姿的陕西民间舞蹈,是在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周、秦、汉、唐等古代乐舞、百戏以及新秧歌运动促进下,构成的陕西舞蹈文化的珍贵遗存。近几年.在全省范围相继挖掘各种民间舞蹈三百五十余种,其中有四十余种是建国以来首次发现的罕见形式,根据陕西民间舞蹈活动目的、作用,及其艺术形式和特征分析,基本可以概括为三大类,即社火类、民间祭祀类、民间小戏类。民间社火构成陕西民间舞蹈的主体,它集民间舞蹈之精华,溶民间音乐、美术、工艺、戏曲、曲艺、民间文学、杂耍、拳术、杂技、体育等为一体,通过每年春节和元宵节前后,将其集中的进行展现。陕北俗称“闹秧歌”、“闹红火”;陕南多称“玩灯”、“耍灯”;关中各地皆称“耍社火”、“社祀”。民间祭祀类的舞蹈,着重指民间祭杞和祭奠亡灵仪礼中的一些具有舞蹈性的表演活动,其中包括民间古老的祈雨、敬神、做道场、做斋醮等,虽说其内容包括许多迷信色彩,解放后已被淘汰.但从舞蹈文化角度审视,其中有...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民族民间器乐曲综述
历史背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我国中部,南北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陕南汉中盆地和秦巴山这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蓝田猿人及其文化遗址的发掘,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陕西关中生存。类似大荔县沙苑文化的中石器时代遗址,在陕西发现有15处。陕西新石器时代遗址已发现900多处,遍布关中及陕南流域。与人类发展相适应的音乐文化,在陕西有着特殊的地位。如陕南商州市出土的陶埙,关中铜川市王家河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骨哨,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哨,长安县客省庄遗址出土的陶钟,陕北榆林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石馨等,则表明居住在陕西的民早在原始社会已经懂得制造和使用吹乐器和击乐器。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音乐也不断以新的形态展现。长安县等地出土的大量西周钟和编钟,凤翔秦公大墓遗址出土的10多件石馨和残块,宝鸡太公庙村出土的秦公?,安康出土的楚国?王时期的纽镦于和宝鸡博物馆藏的镦于及《史记...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安康市青年鼓吹乐队简介
安康市恒口大同乡东红村有一支引入注目的年轻的鼓吹乐队,由唢呐吹奏者陈志惠和卢达勇、锣鼓演奏者汪定宇和韦元兴四位青年组成。他们深受民间艺术的熏陶,对鼓吹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长辈与民间艺人的影响和指点下,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了解和熟悉了许多民间乐曲。演奏技艺不断得到提高。他们除演奏传统曲目如《大开门》、《小开门》、《梳妆台》、《祭灵》、《朝天子》、《闪断桥》等外,还把群众喜爱的地方小戏七岔、八岔、花鼓等曲牌与民歌小调分别连缀起来,进行演奏,博得群众的赞誉,说他们的演奏是“字摆的真,音韵好,年轻气饱肯出力,吹的花哨,入耳中听”。这支年轻的鼓吹乐队作风正派、态度谦和、服务热情,于演出中还注意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开创了新一代鼓吹乐班的良好风尚。他们活动不误农时,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演奏,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与支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