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陕西—探五阳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04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陕西—探五阳,   汉调二簧传统剧目。又名《二虎山》,叙东汉时,朱元龙夫妇领兵攻破洛阳,汉光武

   汉调二簧传统剧目。又名《二虎山》,叙东汉时,朱元龙夫妇领兵攻破洛阳,汉光武帝的女儿天仙公主保幼主出逃,因后有追兵,慌乱之中,与幼主失散。公主被二虎山大王王英救下。当王英得知公主是杀父仇人之女时,欲杀公主以报前仇。公主劝他保国效忠,王英被深深打动,遂不计前嫌,接受公主之命,赴五阳各地寻找幼主。

    此剧系红生为主唱做工戏。有大板唱段,且边唱边舞。李鸣鹤、刘鸣祥、张鸣顺、雷鸣震常演出。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抄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陕西—五典坡
秦腔传统剧目。连台本戏,共两本。又名《五家坡》、《彩楼配》、《大登殿》。事见古代民间传说及明无名氏《宝钏》曲词,无名氏《彩楼配》传奇,《龙风金钗传》弹词。叙后唐时,相国王允之三女王宝钏游园,见门外起火,近看之,系乞儿薛平贵。因知平贵有王相,欲嫁之,遂告其抛彩事,望其来日接彩。是年二月二日,王宝钏抛彩择婿,薛平贵得彩,王允嫌贫逐之。王宝钏怒,与父三击掌,断父女之情,赶奔寒窑,与薛平贵成亲。适西凉国反唐,王允、魏虎奏本,命魏虎带薛平贵征讨,欲害之。魏虎战败被困,平贵救之。魏不记其功,反陷平贵于敌阵。西凉国代战公主慕平贵英勇,招为驸马。王宝钏苦守寒窑一十八载,托鸿雁捎书,寻找平贵。薛平贵得宝钏血书,回至五家坡,夫妻团聚。次日,王宝钏登殿算粮,魏虎不予,王允劝其改嫁。王宝钏邀来平贵,王允使高士纪杀之。高刺薛平贵于马下,见龙护其身,乃降平贵。代战公主又领西凉兵马打入长安,薛平贵登基,王宝钏遂为皇后。...
· 秦陇文化—陕西—走南阳
眉户传统剧目,又名《刘秀十二走南阳》。事见《东汉演义》第三十六回,明李贽《史纲评要·汉记》,明传奇本《群众辅》。写王莽登基,差大刀苏献追拿刘秀,天神让土地爷救驾。土地爷就地划一三岔路口,并坐其间。苏献前来问路,土地爷故意错指,救了刘秀。苏献落空,返三岔口屯兵扎寨,自己回朝交旨。刘秀藏于窑场,方免于祸。此剧为老生、小生唱做工戏。其中折戏《喝麦仁》、《殷司道烧窑》较常演。人物情节与秦腔本《走南阳》不尽相同,眉户《走南阳》重在追拿刘秀,以武打为主。今存1959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眉户》第一集书录本。
· 秦陇文化—陕西—赵五娘吃糠
西府秦腔传统剧目。又名《赵五娘描容》。事见南宋戏文《赵贞女蔡二郎》,金元有《蔡伯喈》院本,明有高明《琵琶记》传奇以及《赵氏贤孝宝卷》(又名《琵琶记宝卷》)。叙汉时,陈留寒士蔡邕上京应试得中,招赘于牛丞相府,家乡连年荒旱,其妻赵五娘煮米养亲,自食糟糠。后父母双亡,五娘卖发葬亲,并描容上京寻夫。牛丞相奏明文帝,蔡、赵、牛三人同归故里,修坟祭祖。此剧为青衣唱做工并重戏。其中有同名折戏《赵五娘吃糠》常单独演出。碎吉娃、陈景民演出代表作。陈景民采取鼻孔出气,边吃糠边唱乱弹的唱技,堪称一绝,名驰陕甘。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强堆口述抄本。
· 秦陇文化—陕西—五台会兄
秦腔传统剧目。又名《五台山》、《兄弟会》,事见《杨家将演义》第十九回。叙宋时杨延景从吴天塔盗取其父杨继业骨殖,路经五台山,借宿寺院,偶遇其兄杨五郎,兄弟相会,叙旧而别。此剧为二净重唱工戏,马建南、李裕民、周辅国、米新红、刘茂森演出代表戏。刘茂森饰杨五郎,擅用[大凄板],善施花脸“将音”、“敖音”,以如诉如泣的“喘音”润腔,唱大板苦音乱弹,别具韵味,名驰陕甘,并仿罗汉、菩萨雕塑神态,创造出“翻袍架式”、“肘肩合十”等造型,为各地所效仿,此剧曾为西安三意社看家戏之一。马建南、张寿全,擅长虎音,唱腔有声震梁木、瓦砾飞落之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辅国等演唱又多吸收“二簧”花脸唱法,声高不炸,愈趋高亢,愈加优美动听。汉调二簧、西府秦腔亦有此剧目。今存长安书店1955年出版王喜中整理同名本。
· 秦陇文化—陕西—线戏
线戏又名“线吼”、“线胡”、“线猴”,1957年定名为“线戏”。发祥并盛行于关中东府地区的合阳,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城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灵宝等地。民间有“合阳线戏”之称。合阳线戏的声腔渊源与形成时代不详,明代末年,已有演出活动,并成为农村春祈秋赛活动的重要娱乐形式。合阳线戏被人称为“小戏”,它的戏箱很简单,用一个靴子或一个笼,即可装着带走,民间称为“靴子箱”,或“一笼箱”,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旧日有一座专演“小戏”的过台戏楼,上题“天姝大邦”,戏楼上嵌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的小石碑一块,镌文云:“每逢春秋重阳节献演小戏”。清代初年,合阳南顺村明末举人李灌,因不满清朝统治,隐居乡里,常和艺人往来。他善唱线吼,其腔悲愁凄怆,哀婉动听,念字全用乡音,开腔先自呻吟叹气。并编有《黑山记》一剧,在当地演出,对线戏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合阳县多达七十余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