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陕西—余宽休妻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8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陕西—余宽休妻,秦腔传统剧目。又名《珍珠衫》、《审余宽》、《汗衫记》。事见《情史卷十六·珍珠

  秦腔传统剧目。又名《珍珠衫》、《审余宽》、《汗衫记》。事见《情史卷十六·珍珠衫》,《珍珠衫》小说,《会香衫》杂剧,《今古奇观》第四十四回,袁金昭《珍珠衫》传奇。叙明时咸阳余宽娶妻周兰英,婚后数月,即赴西凉贩马,兰英倚门等待,望穿秋水。一日,被客商陈士武窥见芳颜。陈费尽心机,难近兰英,遂贿通阎婆。阎乘闲聊吃酒,将兰英灌醉,窃去贴身之珍珠汗衫与陈。陈在客店与余相遇,以汗衫显示自己与兰英之情,余归即休兰英,后,陈士武病故,其妻唐氏续弦于余宽,对余讲出盗衫实情,余宽痛悔。此时兰英已为千岁李文芳之侧室,随文芳至葭州。余宽不顾一切,寻妻认错,误伤军门犯罪,幸得兰英为之求情,李千岁令其夫妻重圆。

    此剧为小生、小旦唱做工戏,民国时期各地常演剧目,其中有《周文送女》、《审余宽》等折戏,常单独演出。刘立杰、李云亭、陈雨农、刘毓中、和家彦演出成名作。陈雨农饰周兰英,唱“人人说男子汉心肠太狠”一段声泪俱下,一指可将余宽推倒于地,令人叫绝,刘立杰、刘毓中父子饰周文,擅唱大段哭音乱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李正敏首演《审余宽》饰周兰英,唱做俱佳,成为李氏打炮戏。同州梆子、汉调桄桄均有此剧目。罗太坤演出亦有名。今存民国年间西安德华书局木刻同名本戏及《周文送女》、《审余宽》折戏本,1954年长安书店出版刘毓中《周文送女》演唱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抄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陕西—夫妻观灯
花鼓戏传统剧目,叙王小从京城回家,对其妻讲述城里闹元宵的盛况。王妻急忙梳妆打扮,随夫进城,二人走遍大街小巷,观赏了元宵之夜的花灯美景。直到月儿偏西时,夫妻双双才欢天喜地地离城返家。此剧为小生、小旦唱做工戏。1955年由商洛剧团挖掘整理,并排练首演。彭正远整理改编,辛庆善音乐设计,胡振西导演。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会演,荣获剧本、音乐、导演一等奖,王贞饰王妻获演员一等奖,陈清林饰王小获二等奖。同年参加全国音乐周赴京演出。今存1956年长安书店出版本。
· 秦陇文化—陕西—古董借妻
眉户传统剧目。又名《瓮城子》、《李春生借妻》、《张冠李戴》、《借老婆》。清嘉庆时李芳桂著,写张古董爱占宜。同乡少年李春生,定婚未娶而妻丧,婚礼陪嫁押于岳父家中,言等李春生续娶后方可交还。春生家贫无力续娶,无奈,找张古董商量。古董欲借此分得财物,设借妻计。言明当天小妻陪春生只走一趟岳父家,分银一半。古董以为得计,谁料遇雨被阻,未能按时返回。张古董追至瓮城,被关一夜。次日,方知小妻已与春生婚配。古董告于公堂,官以古董年老有妻,断其小妻与李春生。此剧为小生、小旦、小丑唱做工戏。昆曲、京剧、汉调二簧均有移植演出。昆曲名为《借妻》,京剧名为《一匹布》,汉调二簧名《张古董借妻》。各剧种均增有古董家贫而抱布出卖情节。今存1959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眉户》第一集书录李卜口述本。
· 秦陇文化—陕西—杀狗劝妻
秦腔传统剧目。又名《曹庄辞朝》、《忠孝图》。叙郑哀公病笃,传位太子米怀。时,公子葛专权,图谋王位,乃假传金牌,削去曹庄官职。曹庄归里,打柴奉母。其妻刁氏不贤,虐待婆母,庄杀狗劝妻,妻悔改。庄闻老王被弑,又遇边乱,乃奔边关效力,杀了余郑氏,辅公子昭登基。后曹庄设棚舍饭,得遇其母与妻,一家团圆。此剧为小生、泼辣旦、老旦念、做工戏。其中有同名折戏常单独演出。丁卯儿、申坤儿、靳国鉴、宋上华、杨金凤、杨令俗、李爱云、张彩香、陆晓茸演出代表戏。杨金凤采用心快、形快、口快的“三字诀”及三进门、三手腕、三挪椅、三条件、三给钱、三改动的“三三制”饰演庄妻,创一时之新规,驰名陕甘。七十年代后期,陆晓茸始将焦氏从泼旦行改作花旦行演出。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均有此剧目。兰州娃、四川红、双元儿演出亦有名。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抄录本。
· 秦陇文化—陕西—线戏
线戏又名“线吼”、“线胡”、“线猴”,1957年定名为“线戏”。发祥并盛行于关中东府地区的合阳,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城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灵宝等地。民间有“合阳线戏”之称。合阳线戏的声腔渊源与形成时代不详,明代末年,已有演出活动,并成为农村春祈秋赛活动的重要娱乐形式。合阳线戏被人称为“小戏”,它的戏箱很简单,用一个靴子或一个笼,即可装着带走,民间称为“靴子箱”,或“一笼箱”,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旧日有一座专演“小戏”的过台戏楼,上题“天姝大邦”,戏楼上嵌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的小石碑一块,镌文云:“每逢春秋重阳节献演小戏”。清代初年,合阳南顺村明末举人李灌,因不满清朝统治,隐居乡里,常和艺人往来。他善唱线吼,其腔悲愁凄怆,哀婉动听,念字全用乡音,开腔先自呻吟叹气。并编有《黑山记》一剧,在当地演出,对线戏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合阳县多达七十余家...
· 秦陇文化—陕西—陕北秧歌
分传统秧歌和新秧歌两个阶段,传统秧歌主要流行于子长、延川、志丹、吴起、延安、安塞、绥德、米脂、佳县、清涧、子洲、吴堡等县;新秧歌主要流行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陕甘宁边区,包括陕北、关中一部分地区和陇东、宁东等地。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延安大批新文艺工作者奔赴全国各地,新秧歌发展到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1953年以后主要活跃于延安、榆林等地。从陕北甘泉县宋金古墓出土的秧歌画像砖雕证明:陕北秧歌(舞蹈形式)早在宋金时代,已在陕北广为流传(见文物条)。入明以后,继有发展。明初弘治本《延安府志》,记载了当时陕北秧歌的盛况:“舞童夸妙手,歌口逞娇容。男女观游戏,性醪献国(皇)”。清代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为传统秧歌的繁荣时期,陕北城乡,村村社社都有秧歌队,男女老幼,一齐参加。每遇春节,他们走村串户,四处演出。村社之间互相比赛,红火之极,当地称为“闹秧歌”。清道光《神木县志·艺文》载有刘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