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漫话胡同老门联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88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漫话胡同老门联,  胡同老门联,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胡同的拆迁改造,老门联

   胡同老门联,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胡同的拆迁改造,老门联也越来越少了。这里所说的老门联,是指雕刻在大门上,然后再上了漆的那种,或红地黑字,或黑地红字。它们大多是百年物,甚至有的超过百年。虽然这些老门联经过长期日月风霜的侵蚀,有的已然斑斑驳驳,但有些仍不失其“本色”,且更显出它历史的内涵和夺目的光彩。它做工精细,讲求笔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包,其笔锋或刚健、或洒脱、或凝重、或飘逸,不但在书法上给人以美的极好享受,更重要的是在文字内容上,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

  北京老门联中,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样的内容为最多。它典型地体现了老北京人对传统文化道德的推崇和对修身、立德、求知的渴望与重视。从这一副门联中可以想象到,这是一户忠厚老实而又知书达理的人家。就像当年老舍笔下《四世同堂》里祁老爷子那样的人家一样。如今东城西扬威胡同14号门、西城太平桥东大街1号门、宣武区粉房琉璃街97号门、崇文区东唐街57号门……还都保留着这样完好的门联。此外,崇外南芦草园胡同12号门的“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宣外粉房琉璃街65号门的“为善最乐,读书便佳”、宣外三福巷4号门的“立德齐今古,藏书教子孙”、崇外薛家湾胡同52号门的“修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西城什刹海北官房胡同2号门的“持家尊古训,教子有义方”……虽与前边提到的门联文字有所不同,但内容几都近似。

  “努力崇明德,随时爱光阴”。这是鼓楼豆角胡同11号门的一副门联。它既通俗又含深意。把这样一副门联,当成我们人生的一个座右铭,不是也很好吗?新街口四条路北一座四合院门上,有这样一副门联:“芝兰君子性,松柏古人心”。其文字和内容是多么的高雅清绝,它好像一下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无欺、无诈、超凡脱俗的仁爱世界里。既令人回味无穷,又令人赞叹不已。此外,还有一些表现节日和喜庆方面的门联,如东城东罗圈胡同3号门的《昌时自幸福,仁里迓春晖”、宣外北大吉巷27号的“国恩家庆,人寿年丰”、前外培英胡同33号门的“门前清且吉,家道泰而康”等等。“卜居积水,世守研田”,这是新街口板桥二条5号门的一副门联。这副门联把我们带入了古老的积水潭田园风光之中,好像使我们看到了这家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主人劳作的身影。而前外草厂四条25号门的“古国文明盛,新民进化多”、宣武区东北园北巷9号门的“物华民主日,人杰共和时”以及西城大乘巷37号门的“世纪民国,四槐人家”,确实反映了当年人民对民主与共和的渴望和欢呼。

  “圣代即今多雨露,诸君何以答升平”,这是西城区护国寺街75号门上一副与众不同的门联。经了解它是当年著名京剧演员刘鸿声先生遗留下来的。把这样一副门联用在当年刘鸿声先生的故居大门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此门联为隶书体,字体非常漂亮,门也保持得很好,常常引起过往行人驻足一观。可惜的是,听说现在已然拆了。此外,宣外校场头条47号门上有一副用金文书写雕刻出来的门联:“宏文世无匹,大器善为诗”。笔者学识浅薄,不识原金文书写的内容为何意,经向女主人石真老人请教,方知这座宅子是现代语言学家吴晓铃先生的故居,其门联内容就是上边所写的那两句,难怪吴晓铃先生生前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好诗文了。

  老门联与老门墩、老门雕一样,都是北京胡同文化中的一"宝”,但愿能得到些保留,使我们的后人能从中得到些教育和启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德内老胡同连成片
去年夏天,我骑车路过德内大街,在街南头,看见一家藤编店,我一直在对传统手工作坊进行实地采访,心里一直记着这件事。今年我特意又去了一趟,打算采访一下藤编匠,路上我生怕这家店再搬走了,因为我印象中的藤编匠都是南方过来租门脸儿房的,和街上一些安装铝合金门窗的店铺一样。位于德内大街311号的这家号称叫“李记藤椅店”的作坊原就是一家老北京人开的,现店主人是一位五十来岁的大姐,她从小和父亲学做藤编手艺,如今家中兄弟姐妹七人中,只有她一人继承了父业。李师傅的父亲早年制藤编在京城也小有名气,曾为梅兰芳的戏中道具做过一个花篮,竟换了好几口袋白面。原先梅兰芳早年也在他家后面的护国寺街住,如今也成了梅兰芳故居博物馆。李师傅的邻居向我介绍,藤椅店这个院落原来也是个大宅院,是皇宫里一位大厨师的宅院,从宫里出来一直都不用干活。如今门楼早已拆了,一棵老槐树也成了院外的一棵树了,有老树的院子才可证明是老院子。难怪我看院中...
· 胡同文化—西砖胡同
西砖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七井胡同,相传因为有砖塔而得名。明朝时候,称为砖儿胡同,清末始称西砖胡同至今。西砖胡同以西是著名的古刹法源寺。西砖胡同其实就是唐代幽州的东垣,这条胡同以北的广安门内大街也就是唐朝的檀州街。然而,今天,所有能够觉察到的古迹大多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法源寺这座千年古寺作为见证的坐标。
· 胡同文化—闲话胡同
义达里胡同——有垂花门的郎贝勒府,据说婉荣曾住于此。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当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胡同的废墟上拔地而起的时候,人们在担心:胡同是否会消逝?大概正因为如此,有人又拣起了一个似乎陈旧的话题:胡同是怎么成为街巷的名字的?这个词是怎么造出来的?因为提出了新观点,所以今天再把旧话重说说。一、“胡同”最初不是汉语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说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处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说:胡同本元人语。既是元人语,那就不能是汉语。元代将人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所谓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这四种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语...
· 胡同文化—胡同之最
最长的胡同东交民巷,全长3公里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仅长25·23米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最宽处32·18米最短的胡同小喇叭口胡同,北口不足0·6米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最古老的胡同元朝就有的砖塔胡同仅存的过街楼儒福里的观音院过街楼北京城的胡同虽说大多数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走向的,但也有斜街。北京最长的一条斜街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南至阜成门内大街的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由此接下去继续往南至复兴门内大街,佟麟阁路再以此往南接到宣武门西大街。一条原本是北京城西部重要水道的街连起了北京最长的一条斜街。最长的胡同要数东、西交民巷了。这条胡同与长安街平行,在长安街南面,东西走向,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北新华街。它仅比从东单到西单实际长八里的长安街短一点五里。与最长、最宽相反的就该是最短、最窄的街巷胡同了。在琉璃厂东街东口的东南,桐梓胡同东口至樱桃胡同北口一段,原来叫一尺大街,不过才十来米长,东西走向。现今...
· 胡同文化—烂缦胡同
烂缦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此处在唐代曾是城东垣护城河的位置。明朝初年形成胡同,称为烂面胡同,清末改称烂缦胡同。胡同里以蛮子门居多,这其实也在说明着过去主人的身份。胡同里的蛮子门大多很气派,只是规制上无法造成广亮或是金柱的模样。所以能够猜测过去的主人大概应该是财力出众的商人了。精美的砖雕镶嵌在门楼上,诉说着属于过去的历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