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趣话北京胡同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4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趣话北京胡同,老北京每一条胡同、每一个四合院,都有来历、趣闻、故事等,显示出“京味”。

  老北京每一条胡同、每一个四合院,都有来历、趣闻、故事等,显示出“京味”。

  宣武区的梁家园,曾是诗情画意园。明代进士梁梦龙,居住此园。从北京地图、历史资料绘载,可以看出它的规模、盛况。从前孙公公园南到骡马市大街,从南新华街往西到红线胡同以东,这片地方方圆数里地,便是明代年间的梁家园。它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宜人居住。一本书《茶舍客论》描绘:“黄兰岩民部寓梁家园,积水到门,颜其堂曰半房山,后有疑野亭、朝爽楼,前对西山,后绕清波,极亭台花木之盛。池之南北,旗亭歌榭不断,游人泛舟,竟夜忘返,赋诗者甚多。”那山、亭、楼、台、榭、池、舟、花、木等,把人引入花木丛丛,清波荡漾,“游人泛舟,竟夜忘返,赋诗者甚多”,一片诗情画意,震撼游者、诗人的情怀,诗兴盎然。诗人王横云抒情:“半倾湖光摇画艇,一廉香气扑新荷。”沈心斋吟诗:“野旷天高启八窗,门前一碧响淙淙。”那诗情迸发,那画意流淌,江南水乡、花团锦簇、旖旎风光、迷人景色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如今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站在梁家园每一条胡同、每一个四合院,再看西山,西山都被高楼大厦密密地遮挡住视线、空间,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早已无影无踪,只有梦想、联想、遐想了。

  百花深处,它是美丽、迷人的地方。新街口南大街、路东一条胡同,令人神往。《北京琐闻录》上记载,明代万历年间,一家姓张人家,夫妻双双爱花,购买了二三十亩地(约如十个或更多四合院),春夏秋三季都以种菜、种花为生活来源。夫妻俩手勤、腿勤、脚勤,耕种、管理、收获,同时兼种花草、树木,十分茂盛。而且,购买山石,重叠、参差、屹立如山一般;夫妻巧妙构思:雇人挖土成池,引入水源成池塘、湖泊,栽莲藕、养金鱼;同时,修建屋舍、亭台、茅亭、草阁,菜园、花园融会一园,成为游人、诗人的休闲地、风景线。夫妻爱花如醉如痴,在园中种植百花:名贵牡丹、芍药等。春天时“万紫千红总是春”,夏天时“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时“黄菊娇艳傲霜绽”,冬天时“一树梅花正怒放”,春、夏、秋、冬四时有声有色,有诗有画,自然成为“百花深处”,引来多少士大夫、文人、墨客、画师不约而同在那里止步,留下诗文画,留下芳心与足迹。然而,那早已时过境迁,现无“百花”,更无“深处”了。

  芦草园胡同,它当年是芦苇地。宣武门外东珠市口大街往北,有南、北、中芦草园胡同,当年那是种植芦苇的地方。那三条胡同往北,草厂(场)从一条到十条,那一片地都是堆放、储存芦苇的地方。“厂”与“场”谐音。《坊巷志》一书记载草厂,即是草场。元代时,元世祖忽必烈进入北京,建设元大都,同时设立草场,每年征收百万斤芦苇草,覆盖大都土城墙,防止土城墙遭雨淋而倒塌,又防止暴晒与冰冻,为土城加固并保护。另外,天坛北侧,有金鱼池、巷、东、中、西街等地、胡同(解放前成为龙须沟)。相传,金代时命民工挖掘鱼藻池,池水面积有数十亩地,它分为100多个大小池,饲养金鱼、鲤鱼等,金鱼池四周,遍地种植芦苇,春天一片绿油油,秋天一片白茫茫,如花、如雪、如画一般,也是一处游览胜地。芦苇四周,遍植垂柳,环绕夹堤,引来游人观赏。京城西南角上,一处太液池(广外宣武区游泳场),当年是金中都休闲、娱乐地。如今,金鱼池、莲花池已恢复花园、社区,成为劳动人民的乐园、休闲、娱乐的场所了。

  但是,梁家园、十景花园、南花园、百花深处、杏花天胡同、棠花胡同、百合园胡同、花园胡同、花枝胡同、花庄子胡同、花枝巷、花园宫胡同、花园大院、花市、花园村等几十条带“花”字、“花园”一词的胡同,早已经没有“百花深处”的诗情画意了。那草园、芦草园、草厂、草岗子、金鱼池等地、胡同,也是失去往日的佳景、盛况,没有野趣、野味了。虽然,明城遗址公园、皇城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元大都遗址公园、畅春园遗址公园“旧貌换新颜”,但是,北京心脏、二三四五六环、郊区仍然缺少公园,而且公园更要有人情味、京味、趣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
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因此,有人称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话实不为过。过去,北京是由千百万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有序地组成的。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元代,北京的胡同间隔较宽,元大都基本上都是三进大四合院的距离。因此后代在中间空地建院,必赖小胡同为出入通道,这样就在许多有名的大胡同中产生了大量无名的小胡同,于是俗语有云:“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截止到1949年,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有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街274条,巷111条,道85条,里71条,路37条。习惯上.人们把街巷之类统归于胡同。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胡同深深.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
·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中的“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我们中国人都非常喜欢龙。其中北京人对龙似乎更加宠爱。那是因为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八方文化集萃京城,各地的龙也就在这里落了脚。比如北京的食品、工艺品、节俗中都有龙字的。别的不说,就在北京这块方圆之域内,带龙字的地名就达二百多个,也许这该算得上是全国之最了。好,现在我就给您讲几条带龙字的胡同。位于东城区和平里附近有一条不大起眼的小胡同,南半截叫上龙南巷,北半截叫上龙北巷。四周的人们将其统称为上龙巷。据说明朝这条胡同中有一口皇帝饮用的水井。紫禁城离这很远,为什么要用这里的水呢。原来,那时北京城中水井里的水大多是苦的,而这口井中的水却非常甘甜清凉,所以每天早上宫中的水车子就来到这里,装满了水,推回宫去皇帝饮用。因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所以水井就叫上龙井。胡同也因此而得名。今天如果您来到上龙巷打听,这里的老住户便会告诉您那口上龙井就是今天南巷和北巷的交界处。上龙巷是因水井得名。...
· 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概述
"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称"弄"。"胡同"二字在元代写作"通",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胡同"。过去一般认为"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源(井),北京城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以久。最近《北京晚报》又刊登了新的考证文章,认为"胡同"不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是汉语。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北京胡同的名称包罗万象,五花八门,但都具有它的特点。多以衙署官方机构、宫坛寺庙、仓库作坊,桥梁、河道、集市贸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决定胡同、街巷的名称,其中许多...
·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名称的由来
解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北京城区比解放初扩大三倍多。新建各类房屋面积,相当于建了10个旧北京城。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自元大都以来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盘式格局。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并反映出社会风情。"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称"弄"。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胡同"。过去一般认为"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
·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四季
在北京这座城市出生长大,关于儿时的记忆几乎全部是以胡同为背景的各种故事。一条条狭长的青灰色甬道,横七竖八地交织成一副看似凌乱却井然有序的地图。初到北京的外地人,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念出奇怪绕口的胡同名儿的时候,眼睛里闪着的是对胡同的陌生和疏离感;而老北京人则轻巧地转转舌头,就用京片子念叨出一个个地名,仿佛那是多年的老友,熟悉中透着亲切。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百花齐放,万物复苏。但是胡同里的春天来得要晚一些,无论外面的春光如何娇媚动人,人流如何纷繁喧闹,一走进胡同,所有的浮华和烦躁都被丢到身后,胡同里安静如另一个世界。这份安静并不是指那种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静谧,相反,在胡同里你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磨剪子磨刀的吆喝声、老人们下棋时的摔棋子声、春日发情的猫在房檐上的哀叫声,甚至还有院落深处孩子的哇哇哭声。走在这个夹杂着各种声音的长长小巷里,你会觉得内心有一种久违的宁静感,这份宁静源自胡同里平凡而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