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里的叫卖声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2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里的叫卖声,北京胡同里的叫卖声含混、悠长、拐弯抹角,像唱歌似的。那是一种被牧歌化了的,带

  北京胡同里的叫卖声含混、悠长、拐弯抹角,像唱歌似的。那是一种被牧歌化了的,带有浓郁农业文明色彩的抒情的声音。叫卖者好像不是在从事商业行为,而是在进行民歌演唱。他们似乎不关注人们是否来买卖,只是喜欢在街头游荡。从那种看似散淡而诗化的音调中,透露出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面对商业文明的遮掩和羞涩态度。

    唱歌式的叫卖声已经越来越孱弱了。在商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了另一种极端的叫卖声。他们站在自由市场的两旁,扯起了大嗓门,对着行人的耳朵,声嘶力竭地大叫,一副不买就不饶你的架势。这种叫卖声中隐藏着一种穷怕了而急于致富的焦虑,一种恨不得掏你口袋的“急色相”。一旦你不买,他们便绝望、焦虑、着急、怨恨、生气,进而恶言相对。我们从这些“嗓音”中可以感觉到一种语言暴力的倾向,像“文革”时期的人在街上喊口号一样。对此,环境保护部门并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这种叫卖的声音更多地集中在刚刚开窍的城镇。  

    成熟的商品社会的叫卖声应该是准确、直接、平静的。街头上的一些专卖店(比如“宝狮龙”、“佐丹奴”、“班尼路”等)也有叫卖的声音。那些年轻的小伙子、姑娘们,用一种叙述的语调向你诉说着商品的好处,并竭力劝说人们来买他们的商品。但你不买也没有关系,这并不会影响他们继续叫卖的决心。尽管他们那种叙事语调也难免有些夸大其辞,但与上面说的两种相比,还是显得客观一些。更重要的是,他们既不强加于人,也不回避什么,从而显得更加真实。     有时候,他们也会大喊大叫起来,尤其是在辛苦了一天而快要下班之前。但那种叫喊声不是对着顾客们,而是对着他们自己,目的在于鼓动士气。比如,喇叭里会传出播音小姐的叫声“大家好!”售货员们齐声回答:“小、姐、好———”“大家辛苦了!”“小、姐、辛、苦———”“已经卖了398件了,落班前要卖到400件,大家有没有信心?”众人齐声回答:“有———”。     在他们那种不急不躁、不卑不亢的叫卖声中,透露出一种务实、敬业的精神,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商品拜物教”的精神。按照传统观念,崇拜商品就是有铜臭味,就是庸俗,为“君子”所不齿。但庸俗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在世世代代的企盼中发现,神圣的东西离我们是那么遥远,与老百姓的生活毫不相干。问题在于,比起崇拜一位貌似神圣的坏人而言,崇拜商品没有什么危险。在忠实于市场交换规律的前提下,让商品的叫卖声四处响起来,让那种虚假的、羞涩的抒情式叫卖,还有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嗓音式叫卖绝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
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因此,有人称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话实不为过。过去,北京是由千百万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有序地组成的。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元代,北京的胡同间隔较宽,元大都基本上都是三进大四合院的距离。因此后代在中间空地建院,必赖小胡同为出入通道,这样就在许多有名的大胡同中产生了大量无名的小胡同,于是俗语有云:“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截止到1949年,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有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街274条,巷111条,道85条,里71条,路37条。习惯上.人们把街巷之类统归于胡同。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胡同深深.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
· 胡同文化—老北京胡同里的涂鸦
终于来到了这条早有耳闻的胡同——百花深处,百花深处其实只是北京一处很小很小的胡同,顺着新街口南大街往北走,由于胡同窄,因此不易被发现。别的先不说,光听这名字就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相传明代有张姓夫妇在此辟园种植牡丹、芍药,花草繁盛四季竞艳,引得文人雅士前来观看,久而久之就留下了“百花深处”的名字。张姓夫妇去世后,此园便逐渐荒废,形成街巷,遂称百花深处胡同,后简称百花深处,总之,无论怎么说这美丽且充满诗意的名称算是传了下来。现如今,“百花深处”已经今非昔比了,取而代之的是北京最专业的滑板店,整条胡同也因为墙上大幅的涂鸦作品而重新活跃了起来。就在这一片古老而又容易被人遗忘的胡同墙面上,那些张扬而有个性的青年用鲜艳的色彩表现着另外一种个性的张力和激情,同时也谱画出了另外一种文化。我不能具体地说出这一幅幅涂鸦所代表的意思,我想其中的意思最好还是由大家自己来体会和感受。
· 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概述
"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称"弄"。"胡同"二字在元代写作"通",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胡同"。过去一般认为"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源(井),北京城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以久。最近《北京晚报》又刊登了新的考证文章,认为"胡同"不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是汉语。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北京胡同的名称包罗万象,五花八门,但都具有它的特点。多以衙署官方机构、宫坛寺庙、仓库作坊,桥梁、河道、集市贸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决定胡同、街巷的名称,其中许多...
· 胡同文化—老北京胡同里的天然集市
老满,一个在钟楼湾开店的北京人。其实小编更想把那个拿着茶壶坐在太师椅里的照片公布于众,因为这更像一位老北京,但是老满说那样太张扬。老满为人很平实,就像他喜欢的钟鼓楼——并不伟岸,也不张狂,它们低调且平凡地映衬着北京的风貌与韵味。抬眼看看这忠厚的单体木结构的鼓楼,再望望那羞涩靠后的砖石楼体的钟楼,哪一样也没有矫揉造作之感,哪一点也没有骄纵跋扈之嫌。何勇的《钟鼓楼》在多少北京人的嘴里传唱,为什么?因为“我的家就在钟鼓楼的这边”,因为“钟鼓楼吸着那尘烟任你们画着他的脸”……无数的人因为钟鼓楼的真实而感慨,无论站在底下仰望抑或站在远处张望,这红砖、这灰墙,就在我们身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钟楼和鼓楼中间就是个集市,集市里卖的无非是老北京的东西,小吃、玩意,来买来逛的无非也是些北京人,早上喝豆汁连带买菜,中午吃爆肚顺便逛街……再来的时候,钟鼓楼眼皮底下的老集市被一个广场所代替,钟楼湾胡同就像纽带一样连...
·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名称的由来
解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北京城区比解放初扩大三倍多。新建各类房屋面积,相当于建了10个旧北京城。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自元大都以来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盘式格局。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并反映出社会风情。"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称"弄"。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胡同"。过去一般认为"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