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陶瓷史上的几个节点
彩绘五艘船纹独乐形钵(局部)
古代日本的陶瓷,源漫长的土陶时代。从后汉到魏晋南北朝时代,一个漫长的500年以上的时期,具体而言,最早在公元5世纪左右,考古发掘已经发现有“须惠陶器”出世,今天我们看它,粗糙而简单幼稚;但在新一代美学家看来,却有无数的溢美之词。比如“粗犷遒劲”、“有力量感和均衡感”、“表现出罕见的强健力度”。但在这个500年之间的摇篮时期中,陶器的使用材料还是普通黏土而非高质黏土;烧出来的器形既不准确精致,陶体还发黑而黯淡无光。无论从土坯作业、制陶、烧陶,上釉方面,都还是非常简陋而不成熟的。
从走向唐人到离开唐人
随着奈良朝尤其是平安朝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进入中土,尤其是日本历史中贵族社会阶层的形成;以优雅、精致的贵族趣味为引领,粗糙简陋的原始“须惠陶器”,逐渐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从7世纪末到8世纪盛唐文化通过遣唐使进入日本,陶瓷匠作从“土陶”时代进入到“绿釉陶器”时代。8世纪中叶,中国传入日本的用亚高温烧制的一种铅釉,沿用了大唐王朝唐三彩和绿釉技术,又以在日本细腻白胎上施釉,遂导致了奈良时代三彩陶器的产生。今天我们在奈良日本正仓院,还能看到这种奈良三彩对唐三彩工艺技术进行全方位复制学习的明显痕迹。从原始“须惠陶器”即土陶,到绿釉陶器,再到奈良三彩的彩陶;虽稚拙仍然弥漫于其中,但逐渐走向唐代先进趣味,在审美精雅化和工艺精细化方面,可说是取得了长足进展。
制陶业的规范化和规模化,是在平安遣唐使全盛而忽然中断以后的时期。已经广受唐代陶瓷恩惠几百年,无论在审美和工艺上都获得大发展的日本陶瓷,在中日交流忽然“断奶”之后的平安末期,不得不依靠自己已经积蓄的力量,作重新的独立振兴——不依靠唐代输入,也能完成陶瓷制作“日本化”的阶段性目标:正是在这一时期,日本东海道一带专业的窑区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而出,尤其是濑户窑、常滑窑、渥美窑等等,遍布于信乐、丹波、备前的各种陶窑,开始了离开唐人趣味的新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