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清皇帝上朝说北京话吗?

2017-06-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40
转发:0
评论:0
明清皇帝上朝说北京话吗?,北京方言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北京话是怎么形

  北京方言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北京话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影响到全国的?明清皇帝上朝时说北京话吗?
  
  其实,真正北京话的历史并不长,只有400年左右。中国国土广阔,各地均有方言,为交流、行政、管理等需要,四千年前夏代便产生了“雅言”,不同时代的“雅言”均不一样,特别是晋代、宋代两次衣冠南渡,变化尤多,但原则上都以中原伊洛地区方言为标准,比如金代的北京人,就以洛阳读书音为正音。
  
  恢复古人的“雅言”,今人恐怕一句都听不懂。在日语、朝鲜语中,我们会发现不少读音与汉语近似,从中略可体会不同时代“雅言”的痕迹。
  
  元代北京成了首都,但官方场合所用仍是中原口音,只是与本地方言有所结合,形成了大都话。朱元璋灭元后,各地移民大量入京,大都话渐式微,由于河北移入人口较多,故北京民间方言以河北口音为主,而官方则使用“雅言”,即河南官话。到朱棣迁都北京,江淮官话等也对北京方言产生了一定影响。
  
  据富察玄海先生所述,清入关后,前期和中期上朝均用满洲话,汉臣必须学习满语,但民间则出现了旗下话、土话、官话三者杂糅的趋势,北京话正是这三者结合的产物,北京话音调高,即受东北话影响,此外很多方言来自东北土话。清代北京话分文读、白读两种,文读是旧的标准音,读书人多用,但到了清后期,基本失传,只剩下了白读。
  
  清中期,随着对汉臣的倚重,且为提高办公效率,清宫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话,满语仍是国语,但不再充当官话。1728年,雍正设“正音书馆”,在全国推行北京话,规定读书人听不懂北京话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甚至童生不得考秀才。虽然推广力度甚大,但各地敷衍推诿,到嘉庆时,“正音书馆”纷纷关闭,几无孑遗。
  
  缺乏统一的语言标准,给沟通带来了巨大麻烦,比如晚清名臣曾国藩是湘乡人,可湘乡话却是全国最难懂的方言之一,再比如康有为被召见时,光绪皇帝怎么也听不懂他说的南海方言。为避免难堪,清末两宫太后召见地方官员时,不得不破坏历来的规矩,允许从领侍卫内大臣中挑选一人随同召见,充当“翻译”,而此前清代的召见,除军机大臣,一般只能是君臣二人,室内不得有任何闲杂人等。
  
  1902年,张之洞、张百熙上疏提倡全国使用统一语言,1909年清政府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正名为“国语”。民国时,教育界提出以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但未获批准。解放后,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最终确定了北京话的地位。本文材料主要引自《北京志·民族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早朝只是小说家虚构:明清皇帝上朝是在御门听政
许多不了解清廷政体运转的人,往往被小说和电视剧所描绘的场景所误导,以为当皇帝的,不管有事儿没事儿,天天早上五更都要离开热被窝和妃子的怀抱去“上朝”。许多小说中描写,皇帝和大臣,当然也包括宫女、太监和侍卫、婢仆等等相关人员,都必须三更就起床,精心梳洗打扮,然后文官坐轿、武官骑马,来到朝房静静等候。听到景阳钟鸣,净鞭三响,于是文官在左,武官在右,鱼贯进入金銮殿,按官位大小排班站立。这时候皇帝在太监和宫女的簇拥下,缓步从后宫慢慢走出,款款地在龙椅上坐下,接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大礼参拜之后,让太监喊一声:“有本启奏,无本卷帘退朝!”于是大小臣工,纷纷把那些无法处置的、争而未决的、杂七杂八的天下大事拿出来请皇上拿主意,经常一议议到日上三竿,累得皇帝也只能打着哈欠回到后宫。清代皇帝就这样上朝处理朝政么?他事先什么情况都不知道,就临时接受臣工们突然袭击式的考问?他是神仙还是万事通啊?文武百官就这样天天有...
· 清朝皇帝上朝究竟说什么语言?
在电视上热播的清宫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皇帝上朝、大臣启奏等情节。那么,作为统治者的清朝皇帝,在上朝时和满汉皆有的大臣们交流时,用的是什么语言呢?是汉语,还是满语?众所周知,清朝政治体系主要是由满汉两族构成的。不同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不一样,语言的差异必然会带来交流上的障碍。清人入关后,朝廷官员基本上都是满族人,所以在清朝早期,满语是官方语言,少数进入朝廷的汉臣也必须学习满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汉族大臣对着满文学习时的表情,估计和我们今天对着英语单词时的表情相差无几。可是,既然是两族融合的过程,那单方面的学习必定是不够的,所以,清朝皇族也在逐渐学习汉族文化。想象一下,两族人顶着大辫子造型,摇头晃脑地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化,偶尔见面还能用双语交流的情景,是不是有点让人忍俊不禁呢。而对于小皇帝,“双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清朝皇帝从小就开始接受满汉两种教育,既有满族师父,又有汉族师父,满族师父主要教武...
· 满清皇帝上朝是说汉语还是满语汉人还说汉语写汉字吗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历史上的每次时代更替都伴随着战争冲突,更习易俗,更何况是满人入侵汉人并获得成功的历史时期,清朝统治者为了让汉人显示归顺之意,就下令剃发易服,让百姓们把头发剃成满人的模样,于是就有了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江阴八十一天这样惨绝人寰的悲剧。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大清朝强迫了汉人改变衣食住行,那汉人还说汉语写汉字吗?满清皇帝上朝时,是说汉语还是满语呢?首先,“上朝”这种大型仪式并不是像清宫剧里演的那样每天都来一次,现实中这样的情况一年也出现不了几次,根据史料记载,乾隆十七年时,上朝连带集会、祭祀等这种有牌面的活动只有十六次,而平常皇帝和大臣之间议事总是以“召见”的形式展开。召见时,在皇太极时期,满朝文武大臣几乎全是满人,所以当时交流一直用的是满语,既能避免同化,又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密效果。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逐渐认识到汉人...
· 二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真的是昏君吗?
一直以来文史界对于万历皇帝评价极差,理由主要是他二十年不上朝,纵容太监充当矿监敛财等等。但真实情况是,万历虽然不上朝,但并非不管事,万历皇帝在初时也曾励精图治,但是由于皇权与文官集团发生了剧烈冲突,并受到压抑,万历这才用消极方式对抗。首先我们必须知道,终明代三百年,除了极个别的几个狠人,例如朱元璋和朱棣这父子俩外,其他的皇帝,基本上是过得比较憋屈的。明朝前期,主要是文官集团和皇权的对抗。网络配图到了中后期,皇帝扶持宦官集团来对抗文官集团,无他,明朝的皇帝做的太憋屈了,文官说不给你面子就不给你面子,皇帝的旨意说驳回就驳回,例如嘉靖时候,为了大礼议的事情,说白了,这只是年幼的嘉靖皇帝想认父母而已,但是由于于礼法不合,文官集团坚决不同意,嘉靖也没辙,和文官集团开展了旷日持久的斗争,按照明史记载,内阁先后退回御批四次,执奏三十次,把嘉靖气的牙痒痒,但是也就是气一气而已。没办法了,嘉靖偷偷摸摸派太监...
· 明清皇帝有哪些爱好你知道吗?
爱好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寄托,有了爱好,你的生活会很丰富,因为你可以也会愿意花时间去经营自己的所爱,时间不会浪费。在古代,平民百姓的会因生计、地位、政治等某些外界因素加以克制;而对于古代的历代帝王来说,若是没有爱好,整天处理政务,估计迟早要崩溃。咱们远的不说,就来聊一聊明清两代帝王的爱好。因为封建经济即小农经济在明清时期已经基本定型,经济以稳定,因此明清时期可供娱乐的方式也比之前要多一些。明清两代帝王的爱好有的高雅,有的低俗,有的引人发笑,有的让人敬佩。那么明清两代的帝王到底有怎样神秘的爱好呢?列为且听:NO.1明成祖朱棣明成祖朱棣在历史上是一位十分有作为的帝王,他对明朝可谓功不可没,他在位的时候做了很多大事,比如建北京、修筑明陵、主持郑和下西洋、营造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以及征战漠北。可能是明成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江山社稷和国家大事上,所以史料上关于明成祖朱棣的爱好几乎无迹可寻。NO....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