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旧学纳入近代新知体系之尝试

2017-06-1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4
转发:0
评论:0
中国旧学纳入近代新知体系之尝试, 中国学术纳入近代学科体系及知识系统,是很复杂的过程。接纳西方学科体制,仅仅是将

 
中国学术纳入近代学科体系及知识系统,是很复杂的过程。接纳西方学科体制,仅仅是将中学纳入近代学术体系的开始;按照西方近代学科分类编目中外典籍,也是中学纳入西方近代知识系统之初步。中国传统学术体系及其知识系统,要完全纳入近代西方分科式之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中,必须用近代分科原则及知识分类系统,对中国学术进行重新整合。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在清末“保存国粹”、“复兴古学”过程中,开始对中国古代学术进行初步整理,尝试用近代学科体系界定“国学”,实际上肇始了对中国学术遗产进行发掘、梳理、研究和整合之工作。正是在对中国传统学术不断进行整理和整合过程中,中国传统学术开始转变其固有形态,逐步融入近代西学之新知体系中[1]。本文仅限于对晚清学者整理中国旧学之情况略作梳理与分析,以揭示中国学术纳入近代西方新知体系之历程,而对五四时期“整理国故”运动则留待他文专论。

一、西学下的旧学命运

甲午以后,随着西学之大规模引入,中学面临着巨大冲击。在中国传统学术在逐渐被纳入西方近代学科体系及知识系统的过程中,“中学”之生存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晚清许多人都对西学输入后中学的存亡表示忧虑。

梁启超在重视西学同时,格外强调中国旧学之研习。1897年,他在《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十章》指出,“今时局变异,外侮交迫,非读万国之书,则不能通一国之书。然西人声、光、化电、格、算之述作,农、矿、工、商、史、律之纪载,岁出以千万种计,日新月异,应接不暇。惟其然也,则吾愈不能不于数十寒署之中,划出期限,必能以数年之力,使学者于中国经史大义,悉已通彻。根柢既植,然后以其余日肆力于西籍,夫如是而乃可谓之学。今夫中国之书,他勿具论,即如注疏两《经解》、全史、‘九通’及《国朝掌故》官书数种,正经正史,当王之制,承学之士,所宜人人共读者也。”[2]

梁氏对兴办新式学堂及采纳西方近代学科体系后,中国旧学之命运表示担忧:“夫书之繁博而难读也既如彼,其读之而无用也又如此,苟无人董治而修明之,吾恐十年之后,诵经读史之人,殆将绝也。”为了挽救旧学,他疾呼:“今与诸君子共发大愿,将取中国应读之书,第其诵课之先后,或读全书,或书择其篇焉,或读全篇,或篇择其句焉,专求其有关于圣教,有切于时局者,而杂引外事,旁搜新义以发明之,量中材所能肄习者,定为课分,每日一课,经学、子学、史学与译出西书,西者间日为课焉。度数年之力,中国要籍,一切大义,皆可了达,而旁证远引于西方诸学,亦可以知崖略矣。夫如是,则读书者无望洋之叹,无歧路之迷,而中学或可以不绝。”[3]

随后,梁启超多次表达了对旧学消亡之忧虑:“启超窃以为此后之中国,风气渐开,议论渐变,非西学不兴之为患,而中学将亡之为患,至其存亡绝续之权,则在于学校。”[4]在他看来,按照西方教育体制兴办新式学校后,新式学堂采自西方分科式的学科体制,中国固有的经史之学难以在这种体制中获得一席之地,人们必然会趋向西学,研习近代学科体制下的西学各学科门类,而对中国旧学不予重视。

对于西学输入后中学之存废问题,严复作了这样的描述:“曩者吾人以西人所知,但商业耳,火器耳,术艺耳,星历耳。自近人稍稍译著,乃恍然见西人之所以立国以致强盛者,实有其盛大之源。而其所为之成绩,又有以丰佐其说,以炫吾精。于是群苶然私忧,以谓西学必日以兴,而中学必日以废。其轻剽者,乃谓旧者既必废矣,何若恝弃一切,以趋于时,尚庶几不至后人,国以有立;此主于破除者之说也。其长厚者则曰:是先圣王之所留贻,历五千载所仅存之国粹也,奈之何弃之,保持勿坠,脱有不足,求诸新以弥缝匡救之可耳;此主于保持者之说也(往者桐城吴先生汝纶,其用心即如此。)……二者之为说异,而其心谓中国旧学之将废则同。”严复之意见为:“自不佞观之,则他日因果之成,将皆出两家之虑外,而破除保守,皆忧其所不必忧者也。果为国粹,固将长存。西学不兴,其为存也隐;西学大兴,其为存也章。盖中学之真之发现,与西学之新之输入,有比例为消长者焉。不佞斯言,所以俟百世而不惑者也。百年以往,将有以我为知言者矣。”[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近代服饰之七
近代服饰中国近代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二十年代以后,汉族妇女也模仿穿着,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改进,终于变成了中国妇女的主要服装。旗袍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妇女的普遍喜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经济便利;二是美观适体。本图为烫发、穿短袖旗袍及高跟鞋的妇女(传世图片)。
· 近代旗袍之七
(近代)旗袍清末的旗袍样式,主要源于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摆部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左1为清末民初旗装。左2为穿牙型花边长袖旗袍的妇女。左3为穿花缎中袖旗袍的妇女。右图为穿方格纹中袖旗袍的妇女。
· 近代旗袍之九
(近代)旗袍清末的旗袍样式,主要源于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摆部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左图为穿双襟无袖开衩式旗袍的妇女。中图为穿横条锦缎无袖旗袍的妇女。右图为穿改良旗袍的妇女。(传世照片)
· 近代旗袍之八
(近代)旗袍清末的旗袍样式,主要源于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摆部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左1为穿花缎短袖旗袍的妇女。左2为穿素色短袖旗袍的妇女。左3为穿高领短袖斜格纹旗袍的妇女。右图为穿短袖长旗袍的妇女。(传世照片)
· 评梁漱溟重建儒家思想体系的尝试
[内容概要]:本文以梁漱溟建构新儒家思想体系的工作中对儒家核心概念的阐释为线索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