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女子的高跟鞋是怎样的?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7
转发:0
评论:0
古代女子的高跟鞋是怎样的?,有媒体报道,一个女孩从16岁开始穿高跟鞋,到31岁的时候,足部变形,只能拄拐

  有媒体报道,一个女孩从16岁开始穿高跟鞋,到31岁的时候,足部变形,只能拄拐杖行走,网络称之为“高跟鞋事件”,让众多爱高跟鞋的女士“谈鞋色变”。

  古往今来,女性穿鞋并不只是为了走路,讲究的是“足下生辉”。据有关记载,2200多年前,周朝女性所穿的礼履,就是圆头高底的鞋子,姑且称之为“古代高跟鞋”。

  《玉台新咏》中有首《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诗:“履高疑上砌,裾开特畏风。”写得很形象,那“高跟鞋”是有相当高度的,否则,脚还没有抬,怎么就让人看着像上了个台阶呢?这是1500多年前梁代女性的穿鞋情形。

  唐宋时期也有“高跟鞋”。宋代书法家米芾在《唐文德皇后遗履图》的跋中记述,唐代长孙皇后的鞋子“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这种“高跟鞋”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时人给这样的鞋子起了个很诗意的名字叫“晚下”,寓意为,鞋子的底是慢慢落下的,高而危。

  这种鞋子适合“妇人短者着之”,在宫廷贵妇、大家闺秀中很风行。——如今流行的女式坡跟鞋,类似于这种叫“晚下”的高底鞋,脚底如同踩了块砖头,让人视觉有沉重之感。但是,女性因此“增高”近10厘米。而那些不是高底的鞋子,当时统称为“远游履”,相当于运动鞋。

  中国古代礼教讲究妇女的衣裙要曳地,但这不是为了漂亮,意在防“”。在封建专制严重的明朝,妇人的衣裙是要把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包住,最好又不妨碍走路,于是,“衣曳地则覆履,惟见底,故底高。”可见,明朝女性鞋子的底高,不仅仅是为了增高炫美。

  明清两代,裹脚之风盛行,尤其是山西、陕西、甘肃一带近似疯狂,“甚至以足之纤巨,重于德之美凉,否则,母以为耻,夫以为辱”。裹脚的妇女也有适合自己脚型的“高跟鞋”。

  清朝刘廷玑在《弓足》一文中叙述:“自缠足之后,女子所穿有弓鞋、绣鞋、凤头鞋,而于鞋之后跟,铲木圆小垫高,名曰高底。令足尖自高而下着地,愈显弓小。”这种“高底”较之前朝的“高底”更接近于现代的“高跟鞋”。

  穿着这样的“高底”,小脚女子的整个身体重量的着力点都在“弓小”的脚尖上,相当痛苦,所以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娇喘呼吁,所行难远,但使得女性身材显得高挑,并且惹人怜爱。女为悦己者容,小脚穿在“高底”里,成了当时的风尚。

  清朝统治者对女子缠足极其反感,禁止满族妇女缠足。满族妇女也有属于本民族风格的“高跟鞋”,“八旗妇人履底厚三四寸,圆其前,外衣通长掩足”,其形制是鞋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也叫“高底鞋”。

  满族“高底鞋”的跟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鞋跟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称为“花盆底”;另一种是鞋跟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和落地的印痕像马蹄印,所以称为“马蹄底”。

  满族“高底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为5-10厘米,最高可达25厘米。这样的高度,恐怕令现在的“高跟迷”们也惊讶艳羡吧!

  清代爱美的满族妇女除了在“高底鞋”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分外别致。

  穿这样的“高底鞋”的女性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满族贵族中青年女子,由于鞋子底部厚而且面积小,以及用力的关系,穿鞋的人走路必须慢且稳当,反而显出女性的婀娜多姿、端庄秀美,相当有范儿。这在清中期的宫廷里相当流行,并且逐渐传至民间。

  关于满族女性为什么穿“高底鞋”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古代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打柴禾等,为了防止虫蛇叮咬,就在鞋底绑缚木块,制作得日益精美,发展成了后来的“高底鞋”。

  另外一种传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底绑上了高高的树杈顺利渡过泥塘,取得了胜利,达到报仇雪恨的目的。为了“忆苦思甜”,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后代满族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高跟鞋”。这个故事把女美的情思赋予了英雄史诗的壮美,很有趣。

  作家亦舒说过:“女人的堕落是从高跟鞋开始的。”爱美嘛,难道有罪?其实,任何时代的女性穿“高底鞋”、高跟鞋等等,无论说法再多,肯定与追求美、拽人眼球有绝大关系。

  为了美,古今中外的女子,受罪吃苦,却趋之若鹜,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女子的高跟鞋是怎样的?
有媒体报道,一个女孩从16岁开始穿高跟鞋,到31岁的时候,足部变形,只能拄拐杖行走,网络称之为“高跟鞋事件”,让众多爱高跟鞋的女士“谈鞋色变”。古往今来,女性穿鞋并不只是为了走路,讲究的是“足下生辉”。据有关记载,2200多年前,周朝女性所穿的礼履,就是圆头高底的鞋子,姑且称之为“古代高跟鞋”。《玉台新咏》中有首《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诗:“履高疑上砌,裾开特畏风。”写得很形象,那“高跟鞋”是有相当高度的,否则,脚还没有抬,怎么就让人看着像上了个台阶呢?这是1500多年前梁代女性的穿鞋情形。唐宋时期也有“高跟鞋”。宋代书法家米芾在《唐文德皇后遗履图》的跋中记述,唐代长孙皇后的鞋子“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这种“高跟鞋”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时人给这样的鞋子起了个很诗意的名字叫“晚下”,寓意为,鞋子的底是慢慢落下的,高而危。这种鞋子适合“妇人短者着之”,在宫廷贵妇、大...
· 古代女子的生活是怎样的?
看古装剧的时候,里面的丫鬟小姐们个个都是光彩照人,连睡觉都是浓妆艳抹。不过,您仔细想下——古时候压根就没有粉底,没有睫毛膏,没有沐浴露,没有女用剃须刀,没有卫生巾,没有……,还有,她们“大姨妈”来的时候怎么办啊?天哪,古时候的女人是怎么过的呀!1、古代女子刮除体毛?比起她们与时俱进的高智商,中国的女人在刮除体毛上可没什么进化。事实上,很早之前古代女性就推崇将眉毛剃掉,再用黑色颜料画眉……没错,黑泽明的电影《乱》里的女人喜欢把眉毛搞成一小点儿,就是师从中国先人的成果……除此之外,古代女人们还流行“挽面”,就是用线除掉脸上的细毛……都说只有男人爱面子,看来并非如此。2、古代女子多久洗一次澡?她们用什么来洗头呢?古人比我们想像中讲卫生多了。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到了汉代,还出现了“休沐”,就是说官员们上了五天班之后,能专门休一天假来洗澡。现在的公务员哪有这待遇?更有人因...
· 古代的女子怎样梳妆
《贵妃的红汗》,孟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36.00元孟晖的新作《贵妃的红汗》,我愿意称之为细节之书。或许是男女有别,男性写者专注于历史的宏大叙事,女性写者却对那些幽微的细节情有独钟。对细节的重视是孟晖一贯的书写风格。从《潘金莲的发型》、《花间十六声》、《画堂香事》到这部新著,莫不如此。她由《诗经》、《楚辞》中的蕙兰香草说到古人的香薰和沐浴,从潘金莲的发型拓展到明代女性的服饰,在五代文人花间词中窥探当时的女性生活。在阅读孟晖的过程中,似乎始终有一股氤氲的女人香,穿越历史的时空迤逦而来,经久不散。本书的叙事对象依然是那些女性日常所用之物。澡豆、妆粉、头油和胭脂到草木灰、红蓝花等等,几乎囊括了古代女性每日梳妆所需。俞平伯先生曾说过,古人的生活奢侈浪漫,今人的生活奔波劳碌,情趣大不相同。我们对古人的生活,甚至对历史的理解存在着天然的隔膜。许多被当时人视为平常、无须解释的生活细节...
· 古代女子穿不穿高跟鞋呢都是什么样的高跟鞋呢
还不知道:古代女子穿不穿高跟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女孩子们对于美的追求,是不分朝代,不是环境的。对于高跟鞋美女作家亦舒是这样说的:“女人的堕落是从高跟鞋开始的。”那么,古代女子穿不穿高跟鞋?答案是肯定的,清朝的花盆底鞋就是高跟鞋,并且早在两千两百多年的周朝,就已经有了女子穿高跟鞋的记载。小编和历史中了解到,周朝的一些女子会专门穿一种底子很厚的鞋子,这应该就是古代的高跟鞋了。在《玉台新咏》中,有一首诗,其中一句是这样写的:“履高疑上砌,裾开特畏风”。翻译成现代话来说就是,女子的鞋子穿的特别高,感觉像站在台阶上一样,这首诗形容的的就是当时梁代的名字穿着高跟鞋的样子。高跟鞋在唐朝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做晚下。这种鞋子的鞋底上后下窄。在当时的宫廷和富家名媛中很盛行高跟鞋,身材比较矮小的人穿上去就会显得高挑有气质。不过据说古时候女子穿高跟鞋并不是为了身高,很多是因为...
· 女生穿10公分高跟鞋爬泰山,古代高跟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近日,一位女子挑战穿高跟鞋爬泰山,网友对此十分震惊,并表示上山容易下山难。高跟鞋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也比较早,跟着小谱一起来看看高跟鞋的发展。古代的高跟鞋跟现在的高跟鞋并不一样,古代的高跟鞋多是木屐的状态,也有一定的高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传说,重耳死后,晋文公用重耳死前靠着的那棵柳树做成了一双木屐,每日穿着以示对重耳的怀念。考古事业中曾出土了一双春秋时期的古鞋,是一双髯音动漆双齿木屐。图源网络汉朝时期有一种"高底舄",是在布鞋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层木底。因为古代的路多是土路,一到下雨天,潮湿泥泞。加一层木底,可以有效防止布鞋被水沾湿。唐朝的高跟鞋与我们现在的高跟鞋十分相似,唐朝时期的鞋后跟明显地有了变化,其后跟的部分高度明显地高于前面部分的鞋底厚度。宋朝的高跟鞋基本沿袭唐朝。清朝的高跟鞋很有时代的特征,称为高底鞋,最大的特点是在鞋底中央有一个3-5寸高的底,高底的形状大致可以分为马蹄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