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异姓封爵及世职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3
转发:0
评论:0
清异姓封爵及世职, 清代除宗室、外藩两套爵位制度外,还有一套适用范围更广,包括满洲、蒙古八旗、汉军

  清代除宗室、外藩两套爵位制度外,还有一套适用范围更广,包括满洲、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汉人在内的爵位制度,统称为异姓封爵及世职,由此形成地位仅次于宗室而更庞大的贵族阶层。
        我国古代早已建立公、侯、伯、子、男的封建等级爵位制度,但到清代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满洲入关前,清异姓封爵已开始萌芽,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年)四月设一等公,一、二、三等昂邦章京、梅勒章京。在此之前的满洲沿用了明朝总兵、副将、游击、备御等武官名称,皇太极下令将汉文官名易以满洲之名,五备御之总兵官为一等公,一等总兵官为一等昂邦章京,二等总兵官为二等昂邦章京,三等总兵官为三等昂邦章京,一等副将为一等梅勒章京,二等副将为二等梅勒章京,三等副将为三等梅勒章京。可见,清代异姓爵位并没完全因袭古代传统的异姓爵位制度,而是先从武职演变而来,这就逐渐形成了清代一套有特色的首崇满洲,重在军功的异姓封爵及世职制度。
        清入关后,顺治四年(1647年)改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为阿思哈尼哈番,结合传统爵位和入关前世职,建立公、侯、伯三等世爵和精奇尼哈番、阿思哈尼哈番、阿达哈哈番、拜他喇布勒哈、他沙勒哈番五等世职制度。雍正八年(1730年),为了使异姓贵族更加死心塌地效忠于爱新觉罗王朝,一改以往“公爵但分等,未有封号”的习惯,采用汉唐以来公、侯、伯、子、男爵前加信武、建忠、定远等封号美字的做法,“锡以嘉名”,“使勋劳之臣显功丕绩常赫在人耳目,而其子孙承袭封号亦皆顾名思义,共知奋勉,世为国家效忠抒力”。乾隆元年(1735年)根据大学士鄂尔泰、监察御史舒赫德的建议,改精奇尼哈番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改世职阿达哈哈番(旧甲喇)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旧牛录)为骑都尉,他沙勒哈番(旧为半个前程)为云骑尉,增加恩骑尉。乾隆十三年,钦定五等封爵、四等世职二十五级承袭表:一等公,袭二十六次;二等公,袭二十五次;三等公,袭二十四次;一等侯兼一云骑尉,袭二十三次;一等侯,袭二十二次;二等侯,袭二十一次;三等侯,袭二十次;一等伯兼一云骑尉,袭十九次;一等伯,袭十八次;二等伯,袭十七次;三等伯,袭十六次;一等子兼一云骑尉,袭十五次;一等子,袭十四次;二等子,袭十三次;三等子,袭十二次;一等男兼一云骑尉,袭十一次;一等男,袭十次;二等男,袭九次;三等男,袭八次;一等轻车都尉、二等轻车都尉、三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自一等轻车都尉至云骑尉各袭三次,以恩骑尉世袭罔替。授封同等爵位及世职又以满洲、蒙古八旗、汉军人旗、汉人为序,地位递减。于是,清代异姓封爵及世职制度遂告完备。
        清代异姓爵位没有王爵,但开国之初追封或授封了为数不多的异姓王爵:天聪二年追封战功显赫、以身殉国的满洲正黄旗人扬古利武勋王;康熙十五年(1675年)福建总兵黄芳度拒耿精忠叛乱之招,困守漳州达两年之久,城陷全家殉节,被追封为忠勇多罗郡王;嘉庆二年(1796年)六月,乾隆时宠臣、名将,满洲镶黄旗人福康安,在平定贵州苗民起义的战争中病死,被追封为嘉勇多罗郡王;顺治元年,为了更快统一中原,清还分别晋封明降将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为平西王、定南王、靖南王、平南王;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大西农民军将领、原张献忠的养子孙可望,在继续坚持抗清斗争中滋长了称王称帝的个人野心,不惜同室操戈,失败后投降清廷,被封义王,但不久又在一次狩猎中被清军射死。以上这些异姓都是因一时之需或格外“加恩”,而非定例。
        以军功立国的清朝,有汉文臣不封公、侯、伯之例,有封者均属破格加恩,并且屈指可数:孔子的后裔照传统封爵为衍圣公;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郑成功的后人郑克塽降清,清廷授郑克塽公爵,其大将刘国轩、冯锡范伯爵,俱隶上三旗;康熙时进士、雍正时重臣张廷玉,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晋封为三等勤宣伯;两广总督孙士毅,乾隆五十三年以平安南(越南)功封一等谋勇公,次年兵败辞公爵,嘉庆元年在四川总督任内以“征苗功”封三等男,卒于军中,追赠三等公,其孙均降袭伯爵;1864年因攻下江宁(南京),了太平天国之“功”,清廷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曾国荃一等毅成伯;道光时,封陕甘总督、四川崇庆人杨遇春一等昭信侯;1878年,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收复新疆,以一等恪靖伯晋封恪靖侯;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1868年以捻军之“功”,被封为一等肃毅伯,1901年死后,追晋一等侯。真实,除衍圣公和张廷玉外,以上汉族文臣封爵亦均因军功。
        最初,汉族文臣亦无世职。雍正年间,因大学士朱轼、张廷玉、蒋廷锡勤劳辅弼、忠诚治事,特扩成例,给予一等阿达哈哈番,即一等轻车都尉世职。汉世职自此而始授。乾隆末年,八旗、绿营已不堪用,不得不逐渐更多地依靠汉族地主阶级,并发出“国家满、汉视为一体。同为殉节之士,岂可功赏之间有所异也?”的上谕,命汉文、武之臣与满臣同授世职。从嘉庆年间。特别是鸦片战争后,汉人文、武之臣受封世职才逐渐多起来。八旗世职袭次完时,有赏恩骑尉承袭罔替之例,汉世爵与世职则不然,无承袭罔替例。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帝诏令:黄芳度子孙于袭次完时,照八旗例给恩骑尉世袭罔替;王进宝以三等子爵世袭罔替;赵良栋以一等子爵世袭罔替。同时如将军张勇等皆缘此推恩。又有殉节阵亡之张国彦等十七员,军功较著元惠应昭等十四人,亦一体加恩。从此,汉人才有了爵位、世职世袭罔替之倒。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291载:“成同中兴之际,汉人以文臣建殊功膺上赏者,项背相望,武臣彪炳尤极一时之盛,然事定以后有加封者,有追封者,往往于世职之外再兼世职”。子孙承袭,一人不能兼二,但两较大世职可合并升爵,两小世职合并升一大世职。如湖南益阳人湖北巡抚胡林翼,咸丰十一年八月以攻克安庆功赏骑都尉,即月卒,谥文忠。同治三年以克复江宁(南京)推恩死事诸臣,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旋并为三等男。又如湖南湘乡人黄翼升,同治六年以平捻军功由骑都尉世职加予一等轻车都尉,并为三等男。如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可并为三等轻车都尉。并爵只及本身而止,不再承袭。
        有爵位和世职的异姓之人,比相应的一般官员享有更多的特权和更丰厚的俸禄。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四十八记载,受封世爵、世职并任相应职官的异姓人,凡一等公岁给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兼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2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兼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5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兼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兼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兼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不任职官的闲散公岁给俸银255两,侯230两,伯205两,子180两,男155两,轻车都尉130两,骑都尉105两,云骑尉80两,以上每银一两给禄一斛(半石)。可见,文武职官一、二品俸禄180两、155两,只及任职官的一等公俸禄的四分之一左右,相当于闲散子、男爵的俸禄。
        清王朝在利用法律的形式,把宗室奉为高等的同时,又发展传统的封建爵位等级制度,授予满、蒙、汉八旗及汉人的有功之臣以世爵、世职,使其享受比一般官员更多的政治特权和更高的经济待遇,形成比宗室族更为庞大的民爵贵族阶层,并一再鼓励一般官员尽忠报效,建功立业,进入这一贵族阶层,以此来加强和巩固爱新觉罗氏家族统治。清后期,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为了苟延残喘,更加广泛地实施这一笼络之策。然而,政治制度的落后,各级政府、军队的腐败无能,这种以军功为基础的异姓民爵世职制度也失去了原有的机制,挽救不了清王朝灭亡的必然历史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职氏起源(四):异姓同源本一家
“职”其繁体字为“职”,写起来不太方便,职姓族人有的因凶荒变乱而流离外地,加上文化有限,不识几个字,因此,出现了族人用“智、只、直、支、郅等笔划简单的异字音彷的字来代替“职”字而成姓。职姓在清朝康熙甲午年(公元1714年)续谱时序中称:“职姓除‘职’字外,又有‘智、只、直、郅’等姓字,异字而间彷佛者,辄以凶荒变乱,流离外郡,亦或目不识丁,从人呼唤。以致一本之根,不相联属。”故“智、只、直、郅、支”等姓与“职”姓为异姓同源,本是一家。
· 得姓始祖及职姓分布
职姓始祖而下,有四子:富、贵、荣、华。后代据此分为四门,富后代为一门,贵后代为二门,以此类推;河北省保定市“支”姓,疑为“职”姓后裔,因职姓第四世中,一子名“勤”,曾任明文华阁大学士,后至直隶(现河北省)保定府(现保定市)任通判,据传其到任后又有后人,但保定并不职姓;职姓自二十二世至二十六世排辈字为“承统铭启训”。“支”姓与“”职“姓可谓同源。在西汉元帝时,职洪任朝中谏议大夫,因谏太子事被谪,遂挂冠朝门,回归山阳县文真山(在今修武县境内)。后居家由山阳分别迁往获嘉(当时称修武)、温县两地居住,这就是职姓历史上有名的“山阳分脉”。到宋朝末年,黄河两岸战事频仍,职姓避难山西省洪洞县,居住在南券桥,这时原来的家谱已遗失。时隔九十多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了巩固江山,组织了历史上有名的“山西大槐树移民”。依照“招抚流民各归原籍”的移民政策,职姓兄弟四人有三人需离开山西洪洞县。清朝康熙甲午年(公元17...
· 高第罢职逝世
崇祯三年(1630)一月,后金攻打永平。高第听闻之后,仓惶举家逃走。十一月,明朝以其逃跑以致郡城沦陷为由,逮捕高第。后令其谪居山东省无棣县,起复作罢。崇祯十二年(1639),放回滦州。不久去世,享年82岁。
· 职姓名人—职洪
职姓在现在的姓氏书籍中,可谓是比较少见了,但是这个姓氏确实是存在的,基本上可以追溯到汉朝了,这个姓氏也算是有着比较丰厚的文化底蕴了,那么职姓有什么名人呢?那就要来说说职洪了。有一种说法是,职洪其实是职姓最早的先祖了,职洪,汉时山阳令。职南金,唐开元时直馆。据获嘉职王村职姓家谱中所载的明朝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撰写的碑文,以及清朝康熙甲午年(公元1714年)、雍正甲辰年(公元1724年)两次续谱时的序文中均记有“职姓在汉朝元帝时已有趾迹”。所说“址迹”是指职洪在西汉元帝时(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曾任山阳(现在的焦作市)县令,且他在任时,“一方面打击奸邪,一方面发展生产。又遍访民间,有耕而无牛犋者、婚姻而无财聘者,皆重为资给;流民自外来者,量免差徭税粮;留心在学校,暇则课其勤惰,策其甲乙。由是仁政闻于上,升兖州太守,不数年擢为谏议大夫”,出入朝廷上下,身显位重,实为职姓的骄傲。
· 异姓王
西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封建,设立郡县,即皇子亦不得封王。秦末,抗秦起义风起云涌,各地封建纷纷恢复。汉高祖刘邦重新统一后,建立西汉一方面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保留了一部分封国,大者为王,小者为侯,分封给异姓功臣,主要的有七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为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这些异姓王和王国大多不能得到善终。赵王张耳病逝,赵国第二代赵王张敖因涉嫌行刺被问罪,赦免后降为宣平侯,王国除。燕王臧荼谋反,被攻灭,处死。后立的燕王卢绾勾结匈奴,结果被刘邦察觉,发兵击之,卢绾率部属逃入匈奴,不久病死。楚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被吕后处死。梁王彭越被贬,之后也被吕后处以醢刑。淮南王英布谋反,被刘邦抱病攻讨,后被妹夫吴臣所杀。韩王信担心会被汉朝诛杀,便投降匈奴约同攻汉,后战死。汉初唯一幸存的异姓王国只有封给长沙王吴芮的长沙国,得传五世,只因无子而除国。在刘邦剪除了大部分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