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论晚清爱国主义的三个特点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1
转发:0
评论:0
论晚清爱国主义的三个特点 ,反对外国侵略与学习外国长处相结合“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者是魏源。在魏源的

反对外国侵略与学习外国长处相结合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者是魏源。在魏源的思想中,所谓“师夷”,也就是向西方学习;但并非学习西方的一切,只是要学习西方的“长技”,也就是比中国先进的技术;而“师夷”的目的,是为了“制夷”,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魏源的这一思想被后来的爱国思想家所继承,只是随着对中西文化之间优劣差异认识的一步步深化,“夷之长技”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而已。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与两种错误的思想区别了开来。一是只讲“制夷”而反对“师夷”的盲目排外主义。晚清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一股强大的顽固守旧势力,这些人表面看来非常爱国,与外国列强势不两立,但他们“制夷”的武器,不过是传统的“夷夏之防”观念。因此,他们对任何外来事物都持排斥和鄙视的态度,反对一切向外国学习的行为,甚至攻击主张“师夷”的人是“以夷变夏”的“士林败类”。对于这种只讲“制夷”而反对“师夷”的盲目排外主义,一些进步思想家给予了严正批判。如冯桂芬在《校邠庐》中便批判这种观点是“迂阔之论”。梁启超称这种观点是“不健全之爱国论”,并一针见血地提出:“欲闭关自守以冀绝外患者,中国人至愚极陋之言也。”(《梁启超选集》第66页)严复在《救亡决论》中嘲讽这种“以恶其人,而废其学”的盲目排外主义,就如同见仇人持刀就告戒家人勿持寸铁、见仇人积粮就严禁家人种田一样的荒谬可笑。二是虽讲“师夷”,但主张西化或全盘西化的盲目崇外主义。与盲目排外主义相反,晚清尤其是清末出现了一股主张西化或全盘西化的盲目崇外主义思潮。此种思潮认为,中国一切都比西方落后,一切都不如人,因此,西化或全盘西化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对于这种主张西化或全盘西化的盲目崇外主义,大多数思想家是不赞成的。梁启超就明确表示,他既反对视欧人为“蛇蝎”的排外主义,也不赞成视欧人为“神明,崇之拜之,献媚之,乞怜之”的崇外主义。在他看来,外国的确有许多好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但也有好多不能学习、不值得学习和无法学习的东西,因此,我们学习要有所选择,不能不加分别地把外国的东西都学过来,尤其不能有一种崇拜外国的奴隶性,如果“脱崇拜古人之奴隶性,而复生出一种崇拜外人、蔑视本族之奴隶性”,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6,第3页)。和梁启超一样,孙中山也反对盲目的排外主义和盲目的崇外主义。他后来在《三民主义》的演讲中对这两种主义都提出了批评,认为它们都不是对待外来文化应有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爱国主义
与世界主义比较的四种型态爱国主义的意识型态和世界主义(globalism)对立,则有极端爱国主义、温和爱国主义、温和世界主义及极端世界主义四种型态,如下表,在优先级、追求目标及手段是否受伦理限制,有不同的区分。历史流变启蒙运动下的爱国主义革命1780年代荷兰爱国者运动于乌特勒支荷兰爱国及自由者组织的民兵团(英语:Exercitiegenootschap)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爱国主义英文名词patriotism出现在十八世纪早期。其英语词源自英文爱国者一词(patriot)。与19及20世纪的爱国主义概念强调国家认同不一样,18世纪古典爱国主义概念,特别是在启蒙时代相信启蒙理性的思想家,指的是国家政府(state)要同教会(church)对抗的世俗主义诉求,包括著名支持者有让-雅克·卢梭。18世纪的古典的爱国主义常是政治激进的以创造一社群意识,来反对君权专政或王朝贪腐,而未必反对世界主义的精神
· 中国香文化三个特点
一是普遍性,汉人烧香,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烧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无处不烧。二是历史悠久,现存文献《诗经》《尚书》已有记载,则其起源必早于诗书时代即西周。三是普及性,几乎做什么都要烧香:对祖宗要烧,对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烧,对动物要烧,对山川树木石头要烧;在庙里烧,在厕所也烧;过节要烧,平常也要烧;作为一种生活情调要烧,所谓对月焚香,对花焚香,对美人焚香,雅而韵,妙不可言;作为一种门第身份,所谓沉水熏陆,宴客斗香,以显豪奢;虔敬时要烧,有焚香弹琴,有焚香读书;肃杀时也要烧,辟邪祛妖,去秽除腥;有事要烧,无事也要烧,烧本身就是事,而且还会上瘾,称为“香癖”,就仿佛现代人的抽烟饮茶一样。【中国香道】【中国香文化】
· 陈白沙道论的实质及其特点
摘要:本文通过探寻陈白沙道论的渊源、内涵及其特点,认为陈白沙试图把儒家内部倾向于道、理与心、性的两种思潮融合起来,同时又从老庄、禅宗那里得到启示,形成了自己的道论思想,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大儒。陈白沙,即陈献章,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后学称白沙先生。他是我国十五世纪即明代中叶杰出的思想家,是有明一代第一
· 三个召平之论
三个召平是毋庸置疑的邵恩成我们搞家谱,首先要尊重历史,即当家谱与史书发生矛盾时,那就要以史书为据。关于“一个召平”还是“三个召平”,大家还在争论,持“一个召平”论者是以谱为据,而持“三个召平”论者,以《史记》为据,所以孰是孰非已经很明显了。有的宗亲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三个召平没交待清楚,那就是一个召平!如果仔细阅读《史记》,是交待得很清楚的。司马迁在书中为了区别三个召平,首先对东陵侯的身份作了充分地交待,其他两个召平出现时都加了“定语”,即广陵召平和齐相召平,请看:《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寥寥数语,将东陵侯召平交待得很清楚。召平,过去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成为老百姓,因家贫而在长安城东种瓜。这里没说他参加陈胜、吴广起义。《项羽本纪第七》:“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闻陈王...
· 试论秦骑兵的渊源、发展及其特点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和陕西咸阳塔尔坡秦人墓葬中发现了秦最早的骑兵俑和骑马俑。二号俑坑内发现的一批骑马俑群,计有陶鞍马116匹,每匹马前立有骑兵俑一件。马背上雕有鞍鞯,头上戴着络头、衔、缰。骑兵俑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提弓状。俑和马的造型准确形象逼真生动,把秦始皇时代骑兵形象生动展现在人们面前[1]。塔尔坡清理战国的秦人墓葬384座,其中出土了2件骑马俑,这是我国古代目前发现最早的骑马俑[2]。有人还从这2件骑马俑的姿态与装备分析,认为它们应是战国秦国材官骑士或骑士俑的形象[3]。故笔者以此为最新考古资料,结合有关我国古代骑兵的文献和考古学资料,并在一定范围内参考前贤的研究成果,对秦骑兵作进一步的论述,错误之处,祈请方家给予指正。一、秦骑兵的渊源恩格斯在《骑兵》一文中指出:“马匹用于乘骑和军队编有骑马的部队,自然首先发生在那些自古以来就产马,而且气候和有青草适于马匹生长的国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