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0万字的《清史》编给谁看
3220万字是什么概念?我选取一书大32开、以五号印刷体小字排列的30万字的平装本图书量了一下,书高1.6cm,如果修成后的《清史》按同样规格出版,其书高应该在160cm左右。若换成时行的精装豪华本,然后在每一页留足边缝,更要高出好几倍。
对于绝大多数人,甚至对于很多专家学者,读完3220万字的一部断代史几乎都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拿我自己来说,50万字的《史记》我看了几篇,合上书,马上发现大部分东西又忘记了,何况是它60倍篇幅的这部超级大书呢?
这部书所以有如此的篇幅,除了对历史大事的叙述以外,肯定还牵涉到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考据,而这些东西,虽然在历史研究上有很大的价值,于普通民众却可能了无兴趣。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权威的综合性的断代史著作,不仅仅作为一部纯学术专着存在,还要成为普通读者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普及性读物存在。从这一点出发,历史观念的客观公正重要,语言文字的通俗易懂重要,尽可能存精去芜,减少篇幅,方便人们阅读甚至更重要!而且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这部书如果长达92卷,平均每卷在30万字以上,参照时下书价,每卷平装本的售价不低于30元,买齐一套就要3000元左右,恐怕很多人无法接受。众所周知,国内中小城市的公众图书馆维持艰难,乡镇农村甚至很少有真正的公共图书馆存在,这样一来,很多普通读者己经没有机会读到这部书了,编写这部书的社会意义就无形中降低了许多。
毋庸置疑,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主持编修的第一部史书,与事者当然想竭尽所能,写成一部包揽万象又客观公正的伟大历史著作,但伟大的著作未必是篇幅最大的著作。《史记》冠绝千古,记时三千年,豪士不可数,今时读来,英风侠气宛在眼前,也不过50万字而已;《资治通鉴》记录了中国历史上那么多朝代、大事,也没超过300万字。一部记录清朝二百多年历史的断代史,是不是有必要搞到3220万字之巨呢?
今天的修史标准肯定与古时不同,很多古人没注意到或无法做到的细节一定要加进去,但今天的生活节奏也比过去快了好多,从方便普通读者阅读与历史研究这两个不同角度出发,可否考虑将这部书稿分成两大部分,主要部分以概述历史大事、描述重要历史人物为主,客观公正、正本清源,注重与《二十四史》的衔接,讲求文字流畅、通俗易读,篇幅控制在200万字以内;另外一部分或属于纯学术范围内,或是针对不同专业、读者群狭窄的部分,可以作为补记划分为不同部分分开出版,方便有需要者有选择地购买。这样既方便传播,也保证了历史研究的需要,可能比笼统地编一本3220万字的庞然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