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思想文化的互补性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66
转发:0
评论:0
中国思想文化的互补性,   中国哲学精神的开放性,使得中国艺术精神成为一个不断敞开的生命体,一个不断提
   中国哲学精神的开放性,使得中国艺术精神成为一个不断敞开的生命体,一个不断提升民族精神的文化氛围,一个具有宇宙观、生死观、功利观、意义论的华夏文化象征本体。
       中国精神同西方精神的对比,一般的策略是提出"道"中心主义进行言述,如张隆溪《道与逻各斯》  。但是,在我看来,中国精神的来源相当复杂,内涵极为多元。除了人们一般习惯说的"外儒内道"或"外道内儒"以外,实际上,还存在着"仁"中心主义、"经"中心主义甚至"骚"中心主义等中心观念,只是在历史长河的汰变中,儒家逐渐取得了正统的地位,而道家则作为话语绝对中心权力的一个补充系数而存在延续着,并使知识分子在庙堂山野的二难选择中,不断迂回徘徊于"入仕"与"避世"的苦涩之中。  

       一  儒道思想的历史关联性

       在漫长的中国思想史长河中,人们大多只看到儒道的对立和思想体系的差异。其实,二者之间的绝对差异没有人们想象那么大。就思想源头而言,道家与儒家等还有非常不一般的关系。顾荩臣认为:"道家的学术,兼括诸家。且其来源,较诸家为最早者,并不是专指老子之时而说的。盖诸子之学都起于 春秋 战国之时,道家之学,则远在春秋战国以前,而发源于有史之初的。……大概自 黄帝以后,老子以前,上下二千年中,只有道家之学,扶舆磅礴,而无他家立足于其间。换句话说,在那个时候,除道家以外,几无其他学术之可言了"。"儒家之学,其渊源似乎亦得之于道家。大概道家之言,虽然涉于玄虚,而其学却徵之于实际。……儒家以践实为本,以身体力行为归,其意即本于道家。况 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奉聃为严师,是儒家脱胎于道家,更无可讳言。"          这种看法,虽然稍微武断了些,但是却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看法。起码,可以促使我们更深一层地思考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儒家和道家存在着思想体系上的差别,但是也有诸多思想相通相契之处。在典籍的阅读中,我发现不少这类问题,撮其要者如次:  
       其一,不仅孔子问礼于老子,  而且,《 论语》等儒家书籍中所记载的巢父、许由、务光等人,都是敝屣天下,自由快乐,默传道家之遗风。而长沮,桀溺、接舆、荷、石门等,大抵是道家之徒(孔子称为贤人),逍遥自在避世于山野之中。
       其二,内圣外王说,最早见于《庄子・天下》。庄子说:"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一般认为,"内圣外王"是道家的理想人格,指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但是后世儒家以此作为自己的思想纲领。《宋史・邵雍传》:"河南程颢,初待其父识雍,议论终日,退而叹曰’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而现代新儒家的主要问题同样大多集中在"于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上,          并将这一命题看成是儒家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
       其三,关于"心斋""坐忘"。这本是《庄子》记载孔子的言论,但众多的哲学史思想史以及美学史著作一般都将其看作庄子的思想而加以论列,其理由在于《庄子》中寓言七八,所说的事情大多并非真实,因而将这些话看成是庄子的思想。但是庄子中所记载的其他史实,诸如盗跖之类,却似乎很少有人认为并非与孔子有关系。这种过分人为地认定的做法难以服人,所以,我以为,从这种话语权的归属问题,似可见其二者的某种精神相通性。  
       其四,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成熟。《荀子》一书攻击先秦时代很多人,但是对老子却几乎没有微言。  而且,在《荀子・天论》中还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已经颇具老子的"天道无为"思想色彩了。
       其五,儒家的核心范畴"中和""中道""中庸"等,与三玄中的《 周易》和《老子》有不可忽略的关系。          可以说,老子的守中尚中思想,强调心境的中和平衡,与儒家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有颇多可相比较之处。
       其六,孔子对"水"的看法,与老子有相当的契合之处。《论语・雍也》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以山水的不同形态喻仁者智者的人格襟抱。《论语・子罕》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更是用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赋予其丰富的哲学含义。《大戴礼记・劝学》载:"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与之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义;其赴百仞之溪不疑,似勇;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弱约危通,似察;受恶不让,似贞;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厉;折必以东西,似意,是以见大川必观焉。’"          老子对水的看法十分独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夫唯不争,故无尤。"(  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三十二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可见,孔子和老子都相当重视水处柔处下处平而似道的本性,只是孔子论水更具有比德和积极进取的意义,而老子论水则道重视处下不争而利万物的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水的文化",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看到老子对孔子思想的某种影响--《论语》中的老子身影,是无可避讳的。《论语》中有起码六处,可以看出孔子或许受到老子的影响:
       《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老彭"大体上说指老子和彭祖,当不会大错,尽管有人坚持仅仅指彭祖,但细察其说于语义未周。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老子》六十三章中有"报怨以德"的说法可证。
       《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公已正南面而已矣。"《老子》一书的总纲就是"自然无为"思想。
       《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以哉。"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实行起来很艰难。
       《八佾》"君子无所争",《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的说法,不难在《老子》"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和"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中,找到相通相似之处。
       《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同样可以耳熟能详地在《老子》"常使民无知无欲"中获得学理回响。
       以上的具体性差异和联系,存在着进一步考察儒道两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精神互通性和互补性的必要。我认为,道家是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哲学本体论,而儒家则是以"仁"为最高理想的生命哲学论。正是在这一关键性范式上,显现出思想延伸的不同轨迹,以及关注问题的不同着眼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罪思想
“中国人缺乏忏悔意识”、“我们没有原罪的观念”、“原罪说是西方文化中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原罪思想”等等,几成人们熟知的常识、共识。那么,到底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原罪思想”呢?常识、共识就是真理吗?――真理往往从怀疑常识开始。或如黑格尔所说,熟知未必真知。让我们先从西方的原罪说说起。一、西方文化中的原罪说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圣经》,西方的原罪说最早就来源于《圣经》的《创世记》中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故事:亚当和夏娃经不住蛇的引诱吃了上帝告诫不能吃的禁果――能够分辨善恶的“智慧果”。“智慧果”好吃,但代价却是巨大的:亚当和夏娃失却了乐园。不仅如此,他们的后人因为他们所犯的罪而不得不继承他们的“原罪”。――在西方文化中,“十字架”是西方人的宿命。虽然后来有上帝之子耶稣的救赎,但,作为背负着沉重肉身的个人,西方人是从未卸掉过自己身上沉重的十字架的。因为,这十字架是生长在他们的血液和灵魂里的。不言...
·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悠悠五千年,伴随着历史的长河永葆活力与发展,这是由其自身所具备的价值规律与时代特点所决定的。其中的一些管理思想哲理深邃,永世传承。本文拟重点介绍儒、兵、道、法四大家的管理思想,萃其精华,以对现代社会生活有所借鉴与启迪。关键词: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借鉴1引言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绝,是由其自身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其所具备的时代特点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并吸收了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逐渐形成的,是既恬静、和平又积极进取的文化,而包容、承顺则成了此种文化的核心特征。也正因为中华文化能够承顺前代、包容外来,所以她才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在这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管理思想便是一朵晶莹剔透、翻滚涤荡的浪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总起来说分两大类。其中一类属于宏观管理的治国学。所谓的治国学就是探讨治国方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平天下是一个终极目标,因此其中...
·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悠悠五千年,伴随着历史的长河永葆活力与发展,这是由其自身所具备的价值规律与时代特点所决定的。其中的一些管理思想哲理深邃,永世传承。本文拟重点介绍儒、兵、道、法四大家的管理思想,萃其精华,以对现代社会生活有所借鉴与启迪。关键词: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借鉴1引言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绝,是由其自身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其所具备的时代特点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并吸收了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逐渐形成的,是既恬静、和平又积极进取的文化,而包容、承顺则成了此种文化的核心特征。也正因为中华文化能够承顺前代、包容外来,所以她才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在这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管理思想便是一朵晶莹剔透、翻滚涤荡的浪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总起来说分两大类。其中一类属于宏观管理的治国学。所谓的治国学就是探讨治国方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平天下是一个终极目标,因此其中...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和谐天人合一和为贵协合万邦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和谐天人合一和为贵协合万邦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