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大陆文化研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现象”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7
转发:0
评论:0
大陆文化研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现象”,《No Logo: Taking Aim at the Brand Bull
  《No Logo: Taking Aim at the Brand Bullies》一书于2000年在美国出版以来,始料所未及地在英国与法国引起好评。该书作者Naomi Klein分析了在全球化时代里,巨型跨国公司创造了品牌以及认同。然而,这个市场操作背后却使得消费者置身于一个看似多元的品牌空间,事实上,在这样的环境底下,消费者是无选择性的。不仅如此,"品牌帝国主义"背后更包含了基于政经不平等的剥削关系。面对这样的情形,作者提出了「新实践主义」(new activism)作对抗品牌的方式。
  文化研究一向具有"在地性"(local)观点的特质,也就是不同社会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历史情境之下,每个社会有其异质性。也因此,面对政治、社会、文化现象的解读,必须从本土的脉络出发,在本土的反省当中,找寻出与之对抗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可能。随着大陆经济的持续发展,《No Logo》书中所述跨国公司的种种运作模式事实上早已出现在大陆社会。如何具有思考性地面对这个发展当中的消费社会及其衍生现象?已成为大陆文化研究学者所热烈讨论的议题。在大陆文化研究者所思考的议题当中,文化工业体制所塑造的阶级修辞论述(包括"中产阶级"、"成功人士"等)是其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文化研究者大力批判的对象。
  与大陆本土文化研究相随出现的,是对西方文化研究着作的大量翻译。不过,尽管批判的理论资源日益多元化,但大陆文化研究者似乎对法兰克福学派情有独钟,法兰克福学派在大陆文化研究当中似乎仍扮演了一种主流的角色。在本文当中,笔者拟先从赵斌于2001年发表于《视界》第三辑的〈社会分析与符号解读─如何看待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流行文化〉一文[1]进行讨论,笔者先从历史的脉络回顾法兰克福学派与大陆文化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然后分析赵文"重回法兰克福学派"此一呼吁背后的历史情境。其次,笔者将再从赵文的文本进行延伸,讨论政治经济学的文化研究爱什么样的方法之下才能进行有效批判。
  重回法兰克福学派?
  赵斌于2001年发表于《视界》第三辑的〈社会分析与符号解读─如何看待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流行文化〉一文中(以下称赵文),分析两种对流行文化解读的理论与思潮,一个是法兰克福学派,另一个则是以符号学为基础的解读方式。在赵斌的文章当中(以下称赵文),似乎认为这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事实上也代表了社会学的转向,法兰克福学派所代表的是严肃的、直指政经结构并进行批判的,相形之下,以符号学为基础的解读,是一种现今受到学界流行、但却是庸俗化了的解读方式(赵文以约翰费斯克的《认识流行文化》一书为代表),不仅如此,这也是社会学的转向,赵文并以英国的季登斯与法国的布迪厄为代表。在这个社会学转向当中,符号取代了结构,轻松讨好的符号分析取代了严肃沉重的社会学,而这个转向也产生了对社会现象的严重误读。
  赵文认为,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曾受到相当的批判,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却也回答了一部分文化研究中所面对的问题,不过,重点似乎不是它回答了一部分问题,而是,只有它能够毫无退缩地直指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生产背后的政经问题。赵文最后指出,70年代文化研究与媒体政治经济学已有初步的分歧,到了80年代经过一场论战之后,双方已成为一种公开的理论对峙(按赵文的文义,其所指的应是因为文化研究已经离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愈来愈远),在赵文的看法当中,在充分认识和区分所有权、控制权和操作权的基础上,媒体社会学才能对受众文化消费进行批判研究,因为如此一来,才能避免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然而,赵文也发出资本主义时代政治的保守也出现在学术市场的感慨,赵文似乎做出了一种悲观的预期?
  总结赵文的企图,其重点显然是文化研究不能脱离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但政治经济学的文化研究却并非法兰克福学派不可,此问题笔者将在下一部分讨论)。笔者想追问的是,是什么样的历史情境之下,使得赵文发出这样的呼声?法兰克福学派自1980年代引进大陆之后,其理论源起背后的历史情境乃至理论内涵便一直为大陆知识份子所援用,而赵文此一呼吁又与之前知识份子/法兰克福学派又什么不同的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现象
  80年代大陆的文化生态如论者所述,『…80年代,中国知识份子在批判极「左」路线、清算文化专制主义的共同政治立场与文化诉求下,成为一个相当趋同的社会群体。[2]』在大陆改革开放之初所引进的大量西方思潮当中,法兰克福学派理论源起背后的历史情境,与当时大陆知识份子的集体心理有其接合之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历经纳粹游离美国,而其批判理论之建构亦随处提防之时空背景,为80年代对威权体制质疑、渴望多元自由的大陆知识份子的集体心理产生联系。值得注意的是,80年代大陆的文化生态,如同戴锦华所述,『80年代或曰中国新时期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以文化英雄取代或约对抗革命英雄主义。[3]』此时的文化英雄,是指知识份子精英。
  经过89年的「断裂」(戴锦华语),90年代文化的不同之处,显现为一组新的关键词的进入:官方/民间,文化(政治?)激进主义/文化(政治?)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新左派[4]。然而,放在大陆文化研究发展脉络下来看,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市场化路线的确立,在现实上对知识份子的最大冲击,莫过于与市场化路线相伴随的文化工业体制的形成,在商业化的运作之下,各式各样的传媒,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大量出现,而这彷佛说明大众文化在大陆俨然成形,如果说90年代是大众文化的年代亦不为过。在此过程当中,对知识份子而言,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知识份子的发言权的逐步丧失。在以消费主义为导向的传媒里,什么是流行?什么是时尚?制媒者扮演了「议程设定」(agenda setting)的角色,除非知识份子「下海」,否则其声音将被消费主义的浪潮所掩盖(当然,知识份子的发言也必须配合消费主义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份子面对文化生态变化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文化商业化、庸俗化显然是许多知识份子对文化生态的反应,大众文化也被视为一个负面的语汇[5],而此时,法兰克福学派再次成为知识份子援以批判大众文化的理论资源。法兰克福学派之所以再次受到大陆知识份子的重视,主要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内涵与知识份子发言权逐渐丧失产生连结。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内涵当中,含有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以资本主义运作为基础的文化工业,『支配着非自然、异化的、假的文化而不是真实的东西,高级文化和低级文化之间原有的区别在大众文化风格化的野蛮主义中全部消除。[6]』这样的理论内涵,使得失去发言权的知识份子以旧日精英的身分援以批判,例如论者杨扬便指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文化批判和文化监督职能,只能由知识份子代表的精英文化通过文化批评话语来行使。[7]』
  从文化研究此一领域的发展来看,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的「大众」所指的是mass。直至文化研究的发源地英国伯明翰学派出现之后,「大众文化」的「大众」所指改为「popular」(中文亦有将之译为「流行文化」者,例如赵文)。从mass到popular除了说明西方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之外,事实上,大陆文化研究领域也正历经着这样的过程。
  但是,即使大陆文化研究领域逐步确立,西方文化研究相关著作也大量被翻译为中文之后,法兰克福学派依旧是批判的最重要武器,在大陆文化研究领域当中,文化工业体制所塑造的阶级修辞论述(包括「中产阶级」、「成功人士」等)是其关注的焦点之一。面对媒体所塑造的「中产阶级」或是「成功人士神话」等,文化研究者仍多从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进行批判[8]。事实上,这类作品依旧延续mass时代对文化研究的看法与心态。
  在此部份的最后,笔者拟从理论/现实的脉络尝试分析赵文「重回法兰克福学派」的呼吁。综观赵文全旨,虽然赵文花了相当篇幅比较了法兰克福学派与符号学解读方式的种种不同,并且认为只有法兰克福学派才能直指政治经济结构。但是,事实上,赵文的企图,应是唤回以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的文化研究。因为赵文最后所提的,『费斯克这类文化研究在刻意强调平民的文化的抵抗的积极意义时,恰恰忽略了西方晚近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依然普遍存在的政治经济上的极端不平等的事实。』、『在充分认识和区别所有权、控制权和操作权的基础上,媒体社会学才能对受众文化消费进行批判性的研究。』赵文所欲处理的前述问题,其实已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范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将赵文期盼文化研究领域能够面对并处理的前述两个议题,扣合现实脉络来看,赵文似乎暗示性地架构了这一波文化研究的「议程范围」(agenda area)─全球既有的政治经济不平等,在全球化的步伐之下,资本与文化工业两者的更加结合,将形成新的文化宰制关系。而与之相关联的问题则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本土文化工业如何面对全球化的趋势?在政策上,是对好莱坞电影依旧保持限额的政策?还是其它?在制度上,是让媒体全面市场化?或者是仿效英国、德国乃至日本的公共电台,藉以保障本土文化的发言空间?此外,伴随全球化脚步的,更包括血汗工厂的出现等严重剥削的现象等。
  事实上,全球化虽有其自我运作的逻辑。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从全球化/本土之间的互动来思考全球化的冲击,因为每个不同社会的政经结构有所不同,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也就有所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学派的形成(中)
两宋时期也是湖湘地方文化在全国形成自己特色的时期,这就是该时期湖南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学中的重要学派--湖湘学派。其实理学也是由湖南人开创的。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是北宋湖南营道(今道县)人,他的《太极图说》与《通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本规模。不过周敦颐的主要活动和归宿都不在湖南而在江西,他对于本土地影响也不大。而把他所开创的理学传到湖南并创立湖湘学派的却是南宋时从福建迁居湖南的胡安国与胡宏父子俩。故有人认为湖湘文化的形成是假借了异地的力量,这反映湖南地区本身在创造文化方面还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胡安国是福建崇安人,曾提举湖南学事。南宋初转徙荆楚,后在南岳紫云峰下结庐隐居著书立说,所著《春秋传》和编辑《二程文集》是湖湘学派重要的理论基石。其子胡宏曾拜理学家杨时和侯仲良为师,但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胡安国的理学思想。胡宏在南岳衡山讲学20余年,著有《知言》与《五峰集》等。清代学者全祖望在...
· 马尔库塞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及其主要思想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三十年代成立的,它因成员都为法兰克福哲学社会研究所的成员而得名。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霍克海默,主要成员有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等。这个学派专门研究发达的工业社会,他们揭露发达的工业社会的种种控制和危机。其中,马尔库塞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马尔库塞图片马尔库塞法兰克福学派从政治、经济生活、思想等三个领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政治领域,他提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已经不再有历史意义,它们现在是受到科学技术的控制,而发达的工业社会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的成就之上。在经济生活领域,他提出发达的工业社会将虚假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需要,使对社会的反抗失去了合适的理由。在思想领域,发达的工业社会从思想上加强了对人的精神控制,思想的本性是对现实的否定,但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经被引入框架内,而且是现存制度的框架内。马尔库塞还提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人们成为了单向度的人,人们在无尽的消费中迷...
· 奇特的"裴氏文化现象"
奇特的"裴氏文化现象"――访中国"宰相村"周敬飞运城地区古称河东,是我的故乡。幼年时期,就曾听父亲讲过闻喜县裴氏家族的趣闻轶事,感到十分的奇特。三月下旬,乘工作之便,在河东闻喜裴氏研究会副会长郭东驰先生的陪同下,到闻喜县参观了"裴氏家族陈列馆"拜谒了"裴晋公祠"旧址,观瞻了"裴氏碑馆",走访了裴柏村,即"宰相村"。返回太原后,又利用抱病卧床休息的空闲时间,静心地阅览了梁丙海同志赠送的《裴氏世谱》一至十二卷。深深地感到"河东裴氏"确实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种独特的"家族现象"堪称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观,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注意,成为人们探奇问津的热门话题。1、独特的"家族现象"在我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望世家族,这就是被历史所公认的河东闻喜裴氏家族。这个世族的发祥根基所在地,就是今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柏村。这一家族肇自春秋时的东周,兴盛于魏晋、十六国、...
· 奇特的"裴氏文化现象"
奇特的"裴氏文化现象"时间:2011-11-2215:11:12作者:周敬飞来源:裴氏宗亲网查看:384评论:02、神奇的"宰相村"裴氏家族源远流长。考其先祖,始出有熊氏,伯益之后,与秦同祖。曾佐殷伐桀,佐周伐纣,累世有功,秦封"邑域"。周僖王时,非子六世孙陵,支"邑"从"衣",因以为氏,始有裴姓。其裔孙裴晔,汉安顺永建初年,仰观星云,俯察地理,合族迁居裴柏,以为祖庄。裴柏,即现今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柏村,亦即闻名遐迩的"宰相村"。裴氏家族以裴柏村为发祥根基,繁衍昌大。至两晋,始分三眷",分支蔓延,形成"三支五房"之说。所谓"三支",即闻喜故地为中眷裴;分支于长安、凉州一带者为西眷裴;分支于幽燕一带者为东眷裴,加上洗马川裴、南来吴裴,合称"三支五房"。实际上,其分支蔓延之地还要广泛得多,仅山西南部的河东大地,就布有"八裴十二族''。然不论何方何地何处裴氏后裔,考其源流谱系,皆出自三眷之后,发端...
· 奇特的"裴氏文化现象"
奇特的"裴氏文化现象"3、洋洋大观的《裴氏世谱》裴氏家族的这种历史奇观,已被人们称之为"裴氏文化现象"。而要研究这种独特的"现象",《裴氏世谱》不能不读。因为它详细记载了两千余年间裴氏家族的兴衰变迁的历史脉络,收录了大量裴氏家族的珍贵史料。裴氏家族谱牒,从裴松之所著《裴氏家记》开始,历代均有人撰修,但比较而言,清嘉庆版《裴氏世谱》.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裴氏族谱史料。但是,这部《裴氏世谱》却实在来之不易,它经历了一个极不平凡的过程。这部世谱是由裴氏六十二世裔孙裴度与其子裴宗锡、其孙裴正文祖孙三代,父死子继,子死孙承,呕心沥血,锲而不舍,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方成书问世的。裴度工诗文,善书画,居官四十年,为人"一意率直,毕生澹泊","赋性清介,处事精勤","学问人品,卓绝一世"。康熙年间,他历数年之功,撰成《裴氏世谱》十二卷。但由于宦海生涯,迁徙不定,书稿虽成,未能刻版付印,只得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