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文化和审美对中国传统窗式的影响
【摘要】 窗不仅具有采光的实用功能,同时还是人们通过视线进行内外交流的渠道,观物纳景,是视觉的中心点。中国古代建筑是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体,是文化与艺术的具体体现。中国的农耕文明、封建礼制、哲学思想影响着传统窗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窗式对中国文化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审美;传统窗式
中国古建筑是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的世界六大古老建筑之一。梁思成把中国古建筑称为“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可见中国古代建筑是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体,是文化与艺术的具体体现。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说道:“凿户牖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作为建筑的主要构件之一,窗的形成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窗被不断地完善演变,不可或缺,与建筑本身一样,窗式的发展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影响。东汉的刘熙在《释名・释宫室》中是这样描述窗的:“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窗不仅具有采光的实用功能,同时还是人们通过视线进行内外交流的渠道,观物纳景,是视觉的中心点。窗式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产生了各种精美绝伦的窗式,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各种式样的窗式大部分都是明清时期的。
一、农耕文明的影响
1.自然条件
早期华夏民族居住在中原等黄土地区,木材较丰富,土木结合的原始建筑非常适合就地取材,适应当地环境等条件。所以中国古建筑多为木构架的结构,它的建筑形式受到木材本身的影响。梁思成称其为“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特征”,这是与世界上其他的石材建筑所不同的。木构架的建筑的一个相当有利的因素就是承重结构与周围围护结构分离,这种“墙倒房不塌”的建筑形式,使得墙体解放出来。不再需要考虑墙体承重的问题,窗可以更多的从采光、隔断和审美上发展。如安徽宏村和西递的古民居建筑,其中木雕隔扇,花窗都十分精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上的革新,让窗式也逐渐失去了原来的一些实用性功能,装饰性越来越强。原先为了遮挡风雨御寒,窗格会做得比较密集,或者用鱼鳞片状透明的物质来遮挡。玻璃出现之后,窗格间距越来越疏,能够更大程度地满足采光、借景、保暖的需求。
2.地域性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产生了不同的气候条件,冬季,大陆内地受到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较大,寒冷而干燥;夏季,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带来丰富的降水,温暖湿润,气候的差异同时也产生了南北各异的鲜明个性。如在浙江、潮汕地区、安徽等地,气候比较暖和,湿度大,所以室内外空间尽量通透,采用较大的门和窗来采光,通风、借景,整个建筑和窗式精巧而富于变化;较之南方夏季的温暖多雨,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采光保暖尤为重要,所以门窗的面积相对小,而且窗格较密集,整体风格厚重而华丽;沿海地区的窗式多以油漆饰面,不仅美观还能够防潮防腐。
二、封建礼制的影响
1.等级伦理观
建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在中国还具有一种社会功能,在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之后,建筑也产生了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明史・舆服志四》中这样写道:一品二品厅堂九间九架,三品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颜色上也有严格的规定,主要建筑的殿身,墙身都用红色,次要建筑的木构架可用绿色,民居园林杂用红、绿、棕、黑等色。一般的住宅采用中性色彩,普通大户人家也只用些朴素的色彩,门第显耀的人家才会用红、褐、黑、深黄等色彩来装饰窗户。这样的等级制度使得建筑有了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就通过窗式这样的小木作表现出来,才有了今天所看到的各种式样的窗式和纹样。如板棂窗、隔扇、隔断、落地明造、槛窗、支摘窗、遮羞窗等等。
而中国式的家庭等级伦理观更是明显的表现于建筑之上。长辈和家长的住房一般在正上方,而妇女的居室被放在幽深封闭的后院。有陌生人来访,家里未婚的女性只能通过窗格远远地观望,不可抛头露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