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鄗鼎与《理学备考》
20世纪30年代,徐世昌先生主持编纂《清儒学案》,以山西理学名儒范鄗鼎列于该书卷28,题名《娄山学案》。徐先生谓:“三晋理学,最称敬轩,复元辛氏,实衍其绪。娄山祖父,皆游辛门,渊源既有所自,复能 颛精壹意,讲学不倦,巍然为清代山右儒宗。《理学备考》一书,亦夏峰《宗传》之亚也。述《娄山学案》。” [1]徐先生以范鄗鼎彪西为清代山右儒学开派宗师,名副其实,洵称公论。以下,谨将范先生学行及三种《理学备考》大要稍事梳理,敬请方家大雅赐教。
范鄗鼎学行述略
范鄗鼎,字汉铭,号彪西,学者称娄山先生,山西洪洞人。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享年80岁。
山右为理学之邦。明初,薛瑄倡学河东,悃愊无华,笃守朱子,影响有明一代理学甚巨。当明末季,辛全崛起晋中,近承薛瑄,远绍朱子,以所著《养心录》而作育一方人才。鄗鼎祖弘嗣,字竹溪,父芸茂,字丹虹,俱及辛氏之门受学,理学传家,祖孙接武。芸茂孝友诚笃,尤能力行辛氏所教执敬之学,明亡不出,卒于家。鄗鼎自幼秉承庭训,服膺辛氏学说,步趋父祖,读《毛诗》,好《左传》,兼擅五经。顺治二年(1645),以五经应试,翌年即名列副榜,八年(1651),举乡试。十八年(1661)春,在京应礼部试,本已中士,未待发榜,“抱病先归”[2] 。康熙三年(1664),因病未赴殿试。六年(1667),成进士,名列三甲,归班候选。十三年(1674),以母老奏请终养,奉旨允行。从此养母不仕,承欢菽水,不异孺慕。
鄗鼎蛰居乡里,闭户不入城市,承父祖遗志,留意乡邦文献,辑刻嘉言懿行。早在顺治十二年(1655),鄗鼎读其祖所辑《三晋正学编》,即已渐悟:“人不为理学,将为何如人?文不为理学,将为何如文?”于是由辛氏学入门,进而究心濂、洛、关、闽诸先生学,“知淡八股而嗜理学”,“知主河津而辅余姚”。[3]终养之后,先以五经书院,继建希贤书院,设讲堂,置学田,聚徒授业,“合举业、理学而一之”[4],以转移一方风气。
自康熙十四年(1675)十一月起,范鄗鼎振兴一方儒学的努力引起山西地方当局重视。十七年正月,清廷诏举博学鸿儒,鄗鼎因之而列名荐牍。一如先前告养,此番仍以高堂色养,坚不就征,三上呈词,重申“既列终养,不宜出仕”,断不可“破终养之例,行欺罔之私”,以“鼎一人而玷国典”[5]。一时儒林,取鄗鼎与陕西李颙、江西魏禧、浙江应撝谦并称,有“商山四皓”之比。
康熙十七年以后,为表示对清廷崇儒重道国策的拥戴,顺应开馆纂修《明史》的需要,鄗鼎开始结撰《明儒理学备考》,以表彰明代理学诸儒学行。讫于康熙四十年,主要精力多用于《明儒理学备考》、《广明儒理学备考》的纂辑之中。二书告成,自康熙四十一年起,又致力清初理学诸儒学行的表彰。其间,辑刻乡邦贤哲著述,董理大儒嘉言懿行,则始终如一,尽心尽力。据康熙三十八年夏《五经堂既刻书目》记,截止是年,鄗鼎辑刻图书计有《御制劝善要言》、《三晋语录》、《重订晋国垂棘》、《三晋诗选》、《薛文清读书全录》、《辛复元四书说》等,凡30余种,数以百卷之多。
康熙四十二年(1703),圣祖西巡,十一月初四日,在洪洞召见鄗鼎,鄗鼎进呈《明儒理学备考》、《明儒广理学备考》,并奏正结撰《国朝理学备考》,行将刻竣。圣祖为之欣然,赐手书“山林云鹤”四大字。年届耄耋,抱病著述,最终将鄗鼎晚年心血耗尽。四十三年岁杪,补辑《国朝理学备考》费密学行资料搁笔,即于翌年溘然长逝。
范鄗鼎一生,以振兴三晋儒学为职志,“不别宗派,不分异同”[6],光大理学,鞠躬尽瘁。故世之后,门人私谥文介先生,从祀乡贤。所著序记、书札、传状等,辑为《五经堂文集》刊行。《明儒理学备考》、《广明儒理学备考》及《国朝理学备考》,则不胫而走,流传有清一代,至今犹为董理理学史学人所重。
两部《明儒理学备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