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笔谈转型中的思想分化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7
转发:0
评论:0
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笔谈转型中的思想分化,作者:许纪霖【本文摘自】《史学月刊》(开封)2004年07期第5~14页【作者简
作者:许纪霖

【本文摘自】《史学月刊》(开封)2004年07期第5~14页

【作者简介】许纪霖(1957-),男,浙江绍兴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研究。(上海 200062)

【编 者 按】刚刚成为“过去完成时”的20世纪中国的匆匆百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上却是遭遇前所未有变故、挑战和机遇的漫长而又艰辛的百年,也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中曲折而又奋进的百年。对这百年历史给以科学、理性、宏观、深邃的历史透视,总结其智慧、经验、教训和启示,是当代学人的职责和使命。为此,我们拟专设几期(不定期)“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笔谈”栏目。此次约请和组织刊发的张晋藩教授、郭德宏教授、许纪霖教授和郭世佑教授四位专家的四篇以学术敏锐和理论创新为特色的高论,为本栏目第二期。通过几期这一笔谈形式的探讨和讨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这百年历史,有助于推动中国现当代史研究的深入和活跃,则是我们最大的愿望。这次约请的,除历史学界的专家外,还有法学界的专家参加,这样,可以有助于拓宽和深化对此百年历史探讨和认知的范围和程度。在此,我们竭诚欢迎和邀请精治此百年历史的学术各界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给这个园地以热心关怀和鼎力支持,并欢迎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0世纪对于传统中国可谓一个转型的时代,即从传统的中华帝国转向与全球化密切相关联的现代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而自足的文化体系转向开放的拥抱西方文明的文化范型。从我个人研究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领域来考量,以前学界讨论和关注较多的是20世纪中国的文化转型。在这种研究模式的背后有一个基本的似乎是不证自明的预设: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二分的,前者代表传统的价值系统,而后者代表现代的文化价值,从而一个文化的空间并置的关系被转换成了一种线性的时间叙述。换言之,中国文化的转型就意味着如何克服古老文化的惰性与弊病,融入世界性的欧美现代文明的浪潮之中。这样一种文化转型的思考当然顺应了历史的趋势,但是这样一种研究模式显然是把20世纪中国思想的复杂性大大地简化了。
为什么说这样一种思路是简化了思想史呢?美国已故著名中国学研究权威史华慈教授在其 名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认为,在对待西方与任何一个确定的非西方社会及文化的冲突问题上,我们必须同时尽可能深刻地把握双方的特征。我们所涉及的并非是一个已知的和一个未知的变量,而是两个庞大的、变动不居的、疑窦丛生的人类实践区域。”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不是一个自明的系统。两种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复杂传统,不能被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客体进行处理。因为这两种传统都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轴心文明的产物,都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内在冲突的思想脉络。
从晚清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学者,一直到20世纪末的八十年代重新进行启蒙的思想家,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重新解释中国的思想传统和西方的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过程。他们认为在向现代文明过渡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不仅存在对立和冲突,而且也是相互纠缠和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关系。它们不是泾渭分明、迥然有别的关系。换言之,中国文化传统同样地参与到了现代性的理解和建构中,而现代性的思想又往往通过传统方式表达和显现。质言之,中国的现代性只能是被中国思想传统重新理解的中国式的现代性,而不可能是对西方现代性的简单模仿和移植。
如果这样一种假设能够成立的话,我们就必须换一种视角来考察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型。过去认为现代性的建立就是从中国的黄色文明转向西方的蓝色文明的线性历史观受到了颠覆和批判,中国只能代表传统,而西方才表征现代的单线历史观和时间观也遭遇到学界的广泛挑战。如果说现代性是多元的的话,那么过去那种简单地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理解为单向度发展的时间叙述就是一个必须重新被讨论的假设。五四时期,梁漱溟在《中西文化哲学及其比较》中睿智地指出,中国与西方文明有着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关系。如果这样一个前提能够得以成立的话,我们在从事思想史研究时就能够突破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二分法的窠臼,而从一个更深刻的层面把握其发展线索和脉络,深入到两种文明的内部核心,从它们的相互纠缠和牵扯的关系网络,来考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是如何想像和建构他们的思想体系的,在其内部又是怎样形成不同的分化和交叉,从而疏理出近代不同的思想传统与中国内部的文化传统、西方的思想传统有着怎样的脉络关系。对已经告别20世纪、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学界来说,上述问题的研究成了现代思想史研究的新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困境
都说晚清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变局的画面,无非是东方宗法专制国家向现代社会转型特别艰辛的记录。为什么这样的局面恰恰在中国出现?历史是斩不断的链条。晚清乃至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如此曲折,根源应该从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中去寻找。以1644年5月清军占领北京为标志,满族入主中原,自然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不少新特点。但是,由于统治集团迅速汉化,这些特点大体上是形式或局部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基本制度仍然是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延伸。审视和反思大清帝国鼎盛时期的历史,就是审视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这样的审视,必须以世界历史的发展为参照系。从世界范围看,大清帝国的建立,与英国革命同时;而一代英主康熙皇帝执政(1669-1722)的后期恰好与俄国彼得大帝执政年代(1689-1725)重合。三大文化体系的异同决定了这三大国家此后的命运。(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社会中国传统文化...
· 中国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
[摘要]中国文化的转型以及转型的动力问题,一直是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在以往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中,有的把它归纳为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刺激或推动,甚至把中国文化中的现代性因素,都看作是由西方文化移植而来的;有的虽然看到了中国文化转型的动力来自其自身现代化的需要,但缺乏深入揭示;有的囿于民族文化情结,强调甚至夸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因素,却忽视了它的现代改造和应注入的时代精神,甚至根本否定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转型的作用等等。文章认为要探讨这些问题,必须深刻揭示文化转型的动力,特别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关键词]中国文化;文化转型;内在动力当代中国文化是以原有传统为根基的多种文化因素并存的态势。这种多因素并存文化尚不能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相适应,其根源在于,沉积于当代文化中的传统尚未得到现代性的根本改造,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同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文化问...
· 中国古典思想中的政治正当性问题
中国古代思想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天命论传统。它为政治的正当性这个古老的论题提供了一种深邃而独特的解释,由此可以进一步揭示中国古典思想对政治生活本性的理解。一、天命与政治的正当性现有的研究表明,天命观念在殷代具有较强的宗教性色彩。在那个时代,天命被理解为一种命令,这样一种命令被构想为源自某种人以外的实体--天、天帝等等,在这里,天就是一个最高的存在者,它是整个宇宙的"君主"或"帝王",它决定着宇宙中的一切。这个意义上的天命观念被叙述为"天帝"、"上帝"的临在形式。因而,在《尚书・汤誓》中,可以看到如下的表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天命观念在这里主要被作为政治正当性的超验性基础,这也正是天命论在古代中国思想世界中所承担的最为重要的哲学功能。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早期天命观念可以...
· 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与本质回归
戏曲在现代尤其是近20多年来的处境颇使人不解和担忧,传统戏曲能否实现现代转型?有无现代化的可能?一些学者正是持有这种怀疑,而极力反对戏曲现代化,认为传统戏曲作为一种古典文化,应保持其古典艺术品格,现代化对于传统戏曲来说,既无可能,也没有必要,更有甚者认为传统戏曲是属于那个远去的封建时代的,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根本无法反映现代生活,注定要成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与之相反,自“五四”以来的一些学者并不反对戏曲现代化,但是他们认为戏曲的现代化就是要彻底摆脱所谓的代表封建思想的传统文化,向西方先进的戏剧学习,甚至要求以话剧代替戏曲。这两种观念孰是孰非?戏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与传统的关系人们关注于这一问题的意义绝不仅是戏曲界的,传统与现代是与生俱来的一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都遭遇和面临的,在中国、于戏曲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最集中和具有典型性,所以受到人们格外的关注,它本身也具有极其的复杂性。实际上,...
· 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与本质回归
戏曲在现代尤其是近20多年来的处境颇使人不解和担忧,传统戏曲能否实现现代转型?有无现代化的可能?一些学者正是持有这种怀疑,而极力反对戏曲现代化,认为传统戏曲作为一种古典文化,应保持其古典艺术品格,现代化对于传统戏曲来说,既无可能,也没有必要,更有甚者认为传统戏曲是属于那个远去的封建时代的,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根本无法反映现代生活,注定要成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与之相反,自“五四”以来的一些学者并不反对戏曲现代化,但是他们认为戏曲的现代化就是要彻底摆脱所谓的代表封建思想的传统文化,向西方先进的戏剧学习,甚至要求以话剧代替戏曲。这两种观念孰是孰非?戏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与传统的关系人们关注于这一问题的意义绝不仅是戏曲界的,传统与现代是与生俱来的一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都遭遇和面临的,在中国、于戏曲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最集中和具有典型性,所以受到人们格外的关注,它本身也具有极其的复杂性。实际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