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奏章上的一字之差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2
转发:0
评论:0
奏章上的一字之差,公元1854年,清咸丰四年,太平军一路进攻势如破竹,湖南湖北接连告急。无奈之下,

公元1854年,清咸丰四年,太平军一路进攻势如破竹,湖南湖北接连告急。无奈之下,咸丰帝只得再次传旨曾国藩,要求湘军全面出战。

  在此之前,不管是八旗还是绿营等清朝正规军,都不是太平军的对手。领军前去的将领有广西提督向荣、巡抚周天爵、广州副都统乌兰泰、钦差大臣陆建瀛等,均吃了大败仗。眼看湖南湖北接连告急,咸丰帝在京城坐立不安,所以,不得不再次传旨,恳求此前总是以“操练尚未准备稳妥,出战还需时日”为理由拒不出战的曾国藩。

  然而,当皇帝的圣旨还没有传达到衡州,曾国藩却已率领一万七千人的湘军启程,放弃形势危急的长沙,前赴湘潭。此前万般推诿的曾国藩,为什么这次表现得如此积极?原来,以前曾国藩一是想看绿营军的笑话,二是湘军组建不久,万事未妥,尚不宜出战。而这次,湘军已近两万人之众,且厉兵秣马已久,操练亦有多日,是时候该是自己露两手的时候了。

  曾国藩刚到湘潭不久,就接到所谓的可靠情报,说靖港一地太平军防备空虚。曾国藩大喜,遂决定率军偷袭靖港,以期此战告捷,振奋军心。

  是日,曾国藩亲率湘军战船40艘顺江而下,抵达上游白沙洲。当大队湘军水师直扑太平军营时,却发现居然是一个空城计。瞬时,曾国藩明白上当了。结果,只听一声炮响,芦苇荡中数百条太平军的渔船冲出,而湘军炮口距离太近,根本不能发挥半点作用。在随从的拼死掩护下,曾国藩率众撤退。

  撤退过程中,曾国藩想起起初岳州和宁乡的失利已让自己无颜,今朝靖港再度败北,一头扎进了水中欲自杀。若不是随从及时救了上来,怕是一命呜呼了。

  一年后,即公元1855年,咸丰五年,曾国藩湘军与太平军石达开于江西湖口再度交战。尽管战前曾国藩几度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大败于太平军手下。侥幸逃脱的曾国藩思往昔,想今日,是越想越羞愧,越羞愧就更感到难以见人。遂在逃跑途中,又一头扎进了水中自杀。结果,再度为随从所救。

  曾国藩回到南昌城,感到再也无颜面对他人。即使再有雄心东山再起,只怕咸丰帝也饶不了连番战败的自己。于是,曾国藩亲笔写下遗书,并欲拟一份奏章上报朝廷,希望能再争得一次机会。若朝廷答应,则再度和太平军决战。若朝廷不再信任自己,则遗书正好派上用场。曾国藩将奏章写好,交给了师爷马家鼎,其中有一句“臣军屡战屡北(败)”。马家鼎看到此处,内心一动,觉得“屡战屡北”词意颓唐,消极之至,遂私下里另拟一份,且修改了其中一字,将“战”和“北”的位置颠倒了一下,即成“屡北(败)屡战”。

  咸丰帝接到曾国藩奏章,本因连番败仗感到懊恼,脸上阴云未散。但当咸丰帝看到“屡败屡战”四字时,竞突然阴霾散去,称赞曾国藩虽连遭战败,但忠勇可嘉,其心不灭。于是,咸丰帝不仅没有严处曾国藩,反而更加予以重用。

  曾国藩得知,大喜过望。正巧当时,太平军发生内讧,曾国藩瞅准这个大好时机,利用对方的分化,与太平军转战数省,终将其一网歼灭。

  “屡战屡北”反映出心灰意冷、意志消沉的悲观情绪,而“屡北屡战”却是毫不气馁、百折不挠的坚强代言。若不是马家鼎貌似轻微的一点改动,怕是咸丰帝会弃曾国藩于一旁,永不再用,甚至严处重罚了。那样,曾国藩官场上再老谋深算,再处心积虑,只怕也会因为不能东山再起而永远背上“常败将军”的骂名了。果真如此,历史长河里的他,也会少了很多闪光的浪花。

  看来,曾国藩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不能说与这一字之差没有关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一字之差好不容易做完的家谱又要重修
一字之差好不容易做完的家谱又要重修现在的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老祖宗的根在哪里,又为何爸爸要叫一个只比自己大几岁的人为爷爷。其实这些问题,家谱能给你最直接的解释。每年临近清明节,很多家族会大修家谱、摆家宴,让记载家族兴衰历史的家谱得到传承。良户社区从2013年2月到2014年3月底,历时13个月的筹划、准备和实施,族谱重修终于完成。修家谱在杭州城郊结合处的村落并不稀奇,良户社区这次家谱重修却好比“唐僧取经”,磨难重重。社区里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族谱修于1942年,最近一次修谱是2006年。2006版家谱序言的撰写人郑明华告诉记者,1948年以后,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宗亲长辈的相继离世,家谱的修建没能继续。后来,由于拆村建居,为了保存家史发展的珍贵资料,2006年8月8日,由居民郑顺昌牵头,成立族谱修订筹备小组。社区支持、居民捐款、资料收集、联络族亲……几经周折修完家谱。转眼到了2011年,就在郑顺昌兴...
· 一字之差好不容易做完的家谱又要重修
一字之差好不容易做完的家谱又要重修现在的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老祖宗的根在哪里,又为何爸爸要叫一个只比自己大几岁的人为爷爷。其实这些问题,家谱能给你最直接的解释。每年临近清明节,很多家族会大修家谱、摆家宴,让记载家族兴衰历史的家谱得到传承。良户社区从2013年2月到2014年3月底,历时13个月的筹划、准备和实施,族谱重修终于完成。修家谱在杭州城郊结合处的村落并不稀奇,良户社区这次家谱重修却好比“唐僧取经”,磨难重重。社区里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族谱修于1942年,最近一次修谱是2006年。2006版家谱序言的撰写人郑明华告诉记者,1948年以后,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宗亲长辈的相继离世,家谱的修建没能继续。后来,由于拆村建居,为了保存家史发展的珍贵资料,2006年8月8日,由居民郑顺昌牵头,成立族谱修订筹备小组。社区支持、居民捐款、资料收集、联络族亲……几经周折修完家谱。转眼到了2011年,就在郑顺昌兴...
· 他是史上最勤快的皇帝每天只睡4个小时在位13年批阅过奏章超过24万
中华五千年历史,历任四百多位皇帝,有很多十分懒惰的,如嘉靖、万历两位几十年不上朝,不看奏章,国家被带入深渊。有的勤政爱民,如朱元璋,康熙,朱由检。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皇帝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每天只睡4个小时,为国家续命200多年。这个人就是雍正。雍正皇帝的勤政绝对再次超乎你的想象。雍正皇帝通过艰难的争储,登基后,做了13年的皇帝,在这13年里,雍正皇帝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工作18个小时以上,每天只睡4个小时,只有逢年过节,自己生日的当天,才会睡上7个小时,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理财成效、治国业绩,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堪称楷模。雍正自诩“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雍正皇帝自己都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意思是他每天批阅的奏章数量超过50至60个,雍正在13年间批阅过的奏章和题本超...
· 找人写了道马屁奏章他和七儿子跟写手都封侯
在古代,封侯这样天大的事有时候也很简单,关键看时机。只要在恰当的形势,恰当的时间,做了一件恰当的事,当权者一高兴,嘴唇一吧嗒,侯爵就像天上批量掉馅饼,哗哗的。居摄元年(6年)四月,王莽经过多年苦心经营,终于当上了“摄皇帝”,小皇帝孺子刘婴不过是个摆设,西汉江山变色。一个外戚,一个外姓人,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篡权,很多刘汉后裔子孙都看不下去了,认为这是宗室的奇耻大辱,咬牙切齿的居多,但第一个撕破脸皮公然要跟王莽干一仗的却是安众侯刘崇。网络配图刘崇的想法可能过于简单,他认为只要他率领宗族先起兵,海内必定会响应。他的心腹张绍也给他鼓劲,但只帮他召集了一百多个部下,便冒冒失失地进攻有几千名士兵守着的宛城。结果一交战,刘崇的兵马就垮了,刘崇和张绍均死在乱军之中。刘崇的伯父刘嘉,张绍的叔伯张竦,二人都是人精,知道刘崇、张绍必败无疑,怕被牵连,干脆自动到长安请罪。王莽为了笼络人心,安定人心,把他们都免了罪...
·  古代的“县令””知县”一字之差,有什么区别吗?
相信在绝大多数朋友的认知中,古代的“县令”和“知县”都是一个意思,都是一县之长的称呼。造成这样的误解,大多是受古装影视剧的影响,影视剧中一会是称呼“知县”,一会又称呼“县令”,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对于这一点,是完全不遵循历史的进程,违背了历史常识。那古代的“县令”和“知县”到底有何不同之处?下面糖糖来给大家说一说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其实,若要分别出来“县令”和“知县”的不同之处,首先就要从它的历史背景下手。“县令”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魏、赵、韩以及秦四国将“县”划分为一个重要的行政单位。尤其是在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将多乡并划为县,此时的县令是直隶于国君。直到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后,县成为了郡的下属,此后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不过,在这中间,也有“县令”和“县长”的微小区别。在《晋令》上记载:"县千户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也就是说如果某县达到千户以上,被成为县令,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