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七月七吃巧食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6
转发:0
评论:0
七月七吃巧食,农历七月初七,旧称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星节、俗称“七月七”。从
  农历七月初七,旧称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星节、俗称“七月七”。
  
  从其众多的名称就可知道它在古时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虽然没有春节、端午、中秋那么热闹,但在古时的宫廷及民间,这一天的活动也很多。
  
  据记载,七夕作为节日最早始于东汉时期,那时的七夕节有晒衣曝书活动, 晋朝后又渗入牛郎织女的美丽神话 故事,并成为这个节日的基本内容。牛郎织女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七月七被说成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有喜鹊搭桥的情节,还说喜鹊因传错了信,把“逢七相会”传成“七七相会”,因而被织女责打,头上被打掉了一片毛,因此每年一到七月七,喜鹊都是癞头的。喜鹊为弥补自己的过失,每年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以前,常有剧团在七月七上演《牛郎织女》,有时也叫《鹊桥会》。浙南民间在这一天用大米粉加糖制成一种条形的食品,叫做“巧团”,缚上七彩丝线结成的小绳,这条小绳是端午节时妇女结成缚在小孩手上的,到七月七解下缚到巧团上,抛到屋背瓦上给喜鹊吃,说是慰劳喜鹊搭桥的辛苦。后来这种巧团慢慢演变成圆形的食品,在乐清市东乡叫做“”,西乡干脆叫做“饼”,而乐成有一特殊的叫法叫做“gong”,童谣说:“七月七,gong吃。”
  
  和牛郎织女有关的另一种习俗就是“乞巧”。
  
  关于乞巧,古书上有各种记载,如《天宝遗事》中说宫中在七夕由宫女“以锦彩结成楼殿,高百丈,可容数十人”,上面陈列瓜果酒菜以奉祀牛女二星,嫔妃穿针乞巧。这指的是宫廷乞巧。在民间,旧时有些地方的妇女在庭院中于几案上陈列果品穿针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妇女向织女乞教提高她们刺绣编织的技巧。织女是古代男耕女织生活方式中妇女的崇拜偶像,古代女子崇尚针线手艺,乞巧为妇女对心灵手巧技艺的一种向往。另据民俗学家研究,乞巧还是古代妇女的一种乞求生育子女的活动,所以七夕又称女儿节。
  
  以前浙南民间还有在七月七祭拜“天亲娘”
  
  的习俗。旧时一些人家孩子出生,盼望孩子平安健康成长,拜天神为干娘以保佑孩子。在门口屋檐下设挂一个香炉,做为“天亲娘”的神位。七月七凌晨,主人在天井里摆设供品祭拜。为什么选在七月七凌晨呢?因东方天空中有一簇七颗星在凌晨上山,而在七月七这一天最为明亮,叫做“七颗星”,说是天帝的七个女儿,就是七姐妹。但干娘拜一个就可,怎么是七个呢?有人说拜的是其中的第七个。其实这本来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谁也说不出一个究竟来,只是沿袭下来的一种习俗。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的思想意识逐步改变,这些产生于农耕时代的风情习俗已让人觉得非常遥远,只有七月七gong,在一些人家还可看到。凡是传统民间节日,都有一种与时令相应的代表性食品,这和农时的收获季节有关,七月七前后正是早禾登场及豆类农作物如黑豆、红豆等成熟收获时节,人们就以豆类掺拌米粉gong,作为七月七的时令食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七月七吃巧食
农历七月初七,旧称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星节、俗称“七月七”。从其众多的名称就可知道它在古时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虽然没有春节、端午、中秋那么热闹,但在古时的宫廷及民间,这一天的活动也很多。据记载,七夕作为节日最早始于东汉时期,那时的七夕节有晒衣曝书活动,晋朝后又渗入牛郎织女的美丽神话故事,并成为这个节日的基本内容。牛郎织女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七月七被说成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有喜鹊搭桥的情节,还说喜鹊因传错了信,把“逢七相会”传成“七七相会”,因而被织女责打,头上被打掉了一片毛,因此每年一到七月七,喜鹊都是癞头的。喜鹊为弥补自己的过失,每年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以前,常有剧团在七月七上演《牛郎织女》,有时也叫《鹊桥会》。浙南民间在这一天用大米粉加糖制成一种条形的食品,叫做“巧团”,缚上七彩丝线结成的小绳,这条小绳是端午节时妇女结成缚在小孩手上的,到七月七解下缚到巧团上,...
· 七月七吃巧食
农历七月初七,旧称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星节、俗称“七月七”。从其众多的名称就可知道它在古时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虽然没有春节、端午、中秋那么热闹,但在古时的宫廷及民间,这一天的活动也很多。据记载,七夕作为节日最早始于东汉时期,那时的七夕节有晒衣曝书活动,晋朝后又渗入牛郎织女的美丽神话故事,并成为这个节日的基本内容。牛郎织女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七月七被说成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有喜鹊搭桥的情节,还说喜鹊因传错了信,把“逢七相会”传成“七七相会”,因而被织女责打,头上被打掉了一片毛,因此每年一到七月七,喜鹊都是癞头的。喜鹊为弥补自己的过失,每年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以前,常有剧团在七月七上演《牛郎织女》,有时也叫《鹊桥会》。浙南民间在这一天用大米粉加糖制成一种条形的食品,叫做“巧团”,缚上七彩丝线结成的小绳,这条小绳是端午节时妇女结成缚在小孩手上的,到七月七解下缚到巧团上,...
· 七月派
相关连接诗歌概述“七月”派中国诗歌史参见现代诗歌现代诗人
· 七月流火
原意“七月流火”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中的“国风·豳风·七月”,该诗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八月萑苇”的诗句。“流火”中的“火”指的是心宿二,古称“大火”,即天蝎座α星,传说中国在4,000多年前的颛顼时期,就设立了火正的官职专门负责观测这颗星。“流火”是指大火星向西移动。“豳风”中的“豳”指豳地,即现在的陕西省彬县,位于西安西北约100千米处,“七月流火”中的“七月”为周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阳历6月和7月(周历建子,夏历建寅,故周历比夏历、农历晚二个月),周历七月的豳地,看到大火星由东往西移动,故称“流火”,预示天气将由盛暑转凉,需要准备添置秋冬的衣服了。当代有人据此把“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翻译为“七月大火星向西,九月妇女制寒衣”。因为《诗经》成书于周代,作者可能是尹吉甫一人之作,纪录宣王三年(公元前825年)至幽王七年(公元前775年)者五十年间之事,属于西周晚期,由于西...
· 七月流火
【成语】七月流火【成语】七月流火【拼音】qīyuèliúhuǒ【解释】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农历七月份天气从最热开始降温,但却是一年中第二热月份。所以流火的七月依然是酷热难耐。【出处】《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历史典故】三千年前,周成王下面有一个豳(bīn)国,在今陕西省彬县。豳国很早以前是周民族的农业文化发祥地。那时历法尚未完善,指导农事活动要靠观星。每年夏末,一颗名叫火的红星天蝎座阿耳法星,蝎心,端端正正出现在正南方天空。凭着祖传观察经验,农夫知道夏天完了,秋天来了,一年中最忙的秋收时节到了。匆匆又是数日,秋夕同一时刻,农夫又看南天,发现那颗大火较之数日前向西移下坠了。又过数日,西移下坠更甚。一个月后的同一时刻,再看南天,大火已移坠到西边地平线上,太低,翳于云雾,遮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