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和――严遵《老子指归》及其对现代和谐社会理论的启示
关键词:老子,严遵 与时俱和,与时俱进,和谐社会,宇宙构成,蒙文通,现代启示,史伯,变化观,社会科学版,田子方,疑古
在老子学说的早期阐述中,西汉严遵的《指归》解说独特,值得珍视。严遵在阐述老子“和”的学说时,提出了“与时俱和”的思想。由以古鉴今意义而言,“与时俱和”的思想恰是“与时俱进”与“和谐社会”两种现代理论概念的联接,可以给予现代社会以积极的启示。
一、老子“主一”之学即宇宙和谐的本质体现
老子学说具有形上之体与形下之用两层面。虽然形上与形下不离,体用不二,但是后世学者禀赋不一,识大识小,宜有不同,偏重于老子形下的层面,而特别注意其用阴用柔的言论,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就其全体而言,我国古代哲人向以中道为大道,老子亦然。[①]
晚周诸子的兴起,其直接原因在于“周文罢弊”、“礼崩乐坏”,亦即出于不得已的“反题”。诸子各家都追求真理,要求重建政治社会秩序,而老子对于世间思想学说的整体性、统一性的探究,较之其他诸子尤为突出,故《庄子・天下篇》称之曰“主之以太一”。近代以来学者论述先秦历史,常着眼于战国秦汉的政治统一;论述先秦思想,亦能关注其本体论、道论。但罕有打通历史与哲学二学科,将政治统一与思想学说的统一结合而论者。实际上老子对于“道”、“无”、“一”等统一性的探讨,乃是秦汉政治统一的先导,二者具有同样的积极意义。
而天地万物的统一性,一旦推溯到抽象的“一”,或绝对的“无”,必然涉及到全体的关联。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为一大关联而存在,万事万物相互关联而成为一个整体,这正是“和谐”思想的本质体现。
老子阐述宇宙整体性,有时乃采用具象概念,较为彰著者如认为天地万物本原于水、于气。而老子论水、论气,盖亦因水、气能充溢天地,包裹万物,使达于中道。《文子・上仁》》引老子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阴阳交接,乃能成和。”《老子指归・得一篇》曰:“和,其归也;弱,其用也。”
当然,既为“中道”,势必不争,故老子言无为,言阴柔,言谦逊,言忍让,故司马迁云:老子“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中道”体现着无为、无己、无名的性质,老子深有得于此,但老子并非仅偏颇于用阴用柔者。
近代以来学者注重老子的“辩证”思想,故往往强调其阴阳概念,而忽略其“三生万物”之“三”与“冲气”之“和”。实际上老子学说仍本于中道,其内涵范围上及天地,下包人事,兼综政统与学统,涵盖社会各阶层,所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并无其他“异端”排斥于其学说体系之外,换言之,并无任何“不和谐”因素存在于其学说体系之外。其理想境界如此。
二、老子“三生万物”之说以“和”为宇宙生成之起点
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差异,有一点即道家尚“同”,儒家尚“和”。老子之学讲“玄同”,讲损之又损,同之又同,孔子则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家言“礼节乐和”。讲“同”是就宇宙起源而论,讲“和”是就宇宙构成而论,二者各有侧重。《老子》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是专就追溯宇宙起源而论。而儒家较少涉及“天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即《易经》也以宇宙构成说为主体。[②]
但道家在讲宇宙起源的同时,对于宇宙构成亦有较多论断。老子之学有宇宙起源与宇宙构成两层面,于宇宙起源层面讲“同”、“一”、“无”,于宇宙构成层面讲“有”、“和”。故《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表明老子之学的终极目标是追求绝对的统一性。但绝对的统一性并非一个僵化的死体,所以由“一”一定要产生“多”。但“多”又并非割裂整体、各自独立,所以“多”犹然不离于“一”,万事万物犹然是一个整体。由“一”而衍生为“多”,又由“多”而复归于“一”,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和”。
《老子》二章有“音声相和”一语,“和”解为动词“唱和”,此为“和”的本义、“和”本字从口,禾声,写作“”。“和谐”又作“和协”、“协和”,古文从龠,写作“”。本义为乐器名,为音乐术语,其后乃引申为抽象概念,提升为专有名词。[③]
“冲气以为和”之“和”,解为“和气”、“冲和之气”。陈景元称阴阳与和为“清浊和三气”,称“冲和之气,运行于其间,所以成乎形精”。司马光以体用分别阴阳与“和”,谓“万物莫不以阴阳为体,以冲气为用”。刘骥强调“和”对于阴阳的调和作用,谓“冲气者,自然中和之气,非阴非阳,不离阴阳,可以调和阴阳”。程大昌进一步辨析阴阳与“和”的关系,强调和气并非在阴阳之外别有一物,而恰是将阴阳调和在一起的结果。其言曰:“《列子》曰: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言能虚中以承清浊之会者,是其和之得以成体者也。张湛释之曰:阴阳气偏,交会而气和,气和而人生也。此其为说,是二之交焉而三,三之遍焉而万者也,说者冲为和,则失之矣。”
可知在老子看来,“和”并非简单的社会理想,也非片面的政治策略,而是与“道”之“一”互为体用,具有宇宙生成与万物起源的本体意义。专就宇宙起源而论,“和”乃是宇宙万物生成的起始之处。
三、严遵《老子指归》与“和生万物”K=W9n%&d)6Q4 ;d;VX.=_iXoW4b(N'护理论文fPos`dN)d tyz%/*I6$n. 0:P
近年来中央提出的新的理论概念,如“以德治国”、“与时俱进”、“和谐社会”等,多与我国学术文化传统相关。当然,中央提出的新的理论概念,在思想内涵上实质是现代性的,其内容较之古典寓意往往具有现代的超越,或说质的飞跃。但是无论如何,这些概念的基础仍然是传统的,新的理论概念因为有传统的历史的因素融入其中,极大地丰富了其现代思想的血肉肌肤,从而使其圆融蕴藉,充溢宣朗,则是可以肯定的。 [④]
在老子学说的早期阐述中,西汉严遵的《老子指归》解说独特,值得珍视。笔者注意到严遵在阐述老子学说时,提出过“与时俱和”的思想。由以古鉴今意义而言,“与时俱和”的思想恰是“与时俱进”与“和谐社会”两种理论概念的联接。
严遵是两汉时期道家学说的重要代表,在老庄一系承传中占据重要地位。严遵字君平,西汉蜀郡人。本姓庄,世亦尊称庄子。《汉书》避汉明帝讳,改其姓为严。《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载:“蜀有严君平,修身自保……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无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皇甫谧《高士传》亦载:“严君平成都市卖卜,诏徵不起。”
严遵所著书名《老子指归》,又名《道德真经指归》、《道德指归论》。其书见于唐宋人著录,又多见于诸家引注。后残,存于《道藏》、《怡兰堂丛书》中者凡七卷,存于《秘册汇函》、《津逮秘书》、《学津讨原》中者凡六卷。其书与章句注疏者不同,而多具精义,显为黄老“内家”之学。
《老子指归》一书清代学者以为虽“其言不悖于理”,而疑为“能文之士所赝托”。(《四库总目提要》)民国初疑古之风盛行,其书遂不为世人所重。惟严灵峰认为《老子指归》“仍还严遵之旧,固未可谓为伪书”[⑤],蒙文通亦指出其书“尚有古人余意”,“犹为汉世道家,不同于正始清谈之风”,“文高义奥,唐宋道家颇取为说”。[⑥]近年郑良树据出土帛书、竹简《老子》进行比勘,尤力辨其书不伪。[⑦]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严遵对于老子“和”的思想阐发最多,其细密分析超于其他道家诸子之上。就道家学派而论,阐述老子的“和”较为充分而与严遵《指归》相近的,则为文子。由老子到文子再到严遵,其学理途径如此。
《老子》全文中“和”字共出现六次,含义各有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二类。其一作为普通动词,解为混和(“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和好(“和大怨,必有馀怨”)、唱和(“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和睦(“六亲不和,有孝慈”)。其二作为专有名词,解为养生之和气(“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及宇宙构成之和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严遵认为,“和”为生命之本。由宇宙构成一面,严遵充分肯定阴阳清浊之“和”是万物出生之祖。如谓“太和行乎荡荡之野、纤妙之中,而万物生焉”(《不出户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阴阳和洽,万物丰盛”(《人之饥篇》),“和气流行,三光运,群类生。有形脔可因循者,有声色可见闻者,谓之万物”(《道生一篇》)。“夫天人之生也,形因于气,气因于和,和因于神明,神明因于道德,道德因于自然:万物以存。”(《道生一篇》)阴阳与和“三者俱起,天地以成,阴阳以交,而万物以生”(《天之道篇》)。故其言曰:“一者,道之子,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之祖。”(《得一篇》)“天地所由,物类所以;道为之元,德为之始,神明为宗,太和为祖。”(《上德不德篇》)即认为天地万物,特别是生命,是阴阳、清浊经过“和”之阶段才产生的,故称“和”为祖为宗。
《国语・郑语》载史伯之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当西周之末,早于老子。老子谓“三生万物”,学者多解“三”为阴阳之“和”,则老子此语犹言“和生万物”。
老子之后,列子、庄子亦谓“汝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庄子又引老聃曰:阴阳“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严遵的阐述将老、列、庄及古训的简明话语,更加明确和系统化了。
严遵又以“和”为人类养生的十三个要素之一。河上公解《老子》七十六章有云:“草木之生也柔脆,和气存也。其死也枯槁,和气去也。”严遵以“和”养生的思想承此而来,《老子指归・出生入死篇》曰:“是故,虚、无、清、静、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凡此十三,生之徒;实、有、浊、扰、显、众、刚、强、高、满、过、泰、费,此十三者,死之徒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