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六朝礼学的繁荣及其原因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15
转发:0
评论:0
六朝礼学的繁荣及其原因, 六朝儒学最发达者莫若礼学。清代学者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六朝人礼学极精,唐以前
 六朝儒学最发达者莫若礼学。清代学者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六朝人礼学极精,唐以前士大夫重门阀,虽异于古之宗法,然与古不相远,史传中所载多礼家精粹之言。”(《落楼文集》卷八,《与张渊甫书》)今人周予同先生认为:南朝重礼学,采用郑玄三礼;又受玄学影响,讲经兼采众说;又受佛学影响,搞比“注”更详细的

“义疏”,成为南学。(《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55页)

  关于六朝礼学兴起的原因,宋代学者叶适有一段精辟的议论:“汉兴,而天下之人意其有在于《六经》,孔氏之所录者,于是《礼》、《易》、《诗》、《书》分门为师,补续简编之断缺,寻绎章句之同异,因而为言者又数百家。当其时,大合诸侯于石渠、白虎之殿,九卿承制难问,天子称制临决,莫不自以为至矣,而道终不可明。”(《叶适集・水心别集》卷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因此为儒学寻找符合时代要求的“道”成为六朝人长期的追求。与此同时,玄学的兴盛和佛教的普及为此追求提供了契机。  

  六朝人一般认为儒释道三教殊途而同归,如梁人王规在《戒子书》中说:“吾始乎幼学,及于知命,既崇周孔之教,兼循老释之谈。”(《梁书・王规传》)颜之推也认为:“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惠,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明非尧舜周孔所及也。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积为异,深浅不同。”(《颜氏家训・归心第十六》)尽管玄学、佛教在形上之道层面有高度的思辩智慧,但因其或倡无为或主出世,均无法成为治理社会的良方。而儒家礼学则被视为宗法性宗教的理论基础和宗法性传统宗教神学的重要内容(牟钟鉴:《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试探》,载《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1期),它与玄、释的会通可以帮助六朝人追寻具有传统色彩的形上之道。与此同时,礼学又能在以宗法社会结构为时代特征的六朝社会的治国之道中扮演重要角色。  

  六朝偏安一隅,少数民族政权逐鹿中原并对南方虎视眈眈。政权存亡的危机感促使人们对自身文化传统加以反思。曾数次北伐希图恢复中原的名将桓温感慨曰:“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晋书・桓温传》)作为儒家忠实信徒的范宁更是视玄学及其倡导者为千古罪人:“王(弼),何(晏)蔑弃典文,不遵礼度;游辞浮说,波荡后生。……遂令人义幽沦,儒雅蒙尘;礼坏乐崩,中原倾覆。古之所谓言伪而辩、行僻而坚者,其斯人之徒欤!”(《晋书・范宁传》)  

  尽管如上议论将玄学的风行与礼坏乐崩联系起来,但事实上,六朝礼学是借鉴玄学重“情”的思想观念才得以自我发展的。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中将玄学重情的思想已经表述得十分精辟。而作为文化功能层面上的礼学,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指导人在现实社会中成其为人的形上之道。正因为如此,礼学本身必须具有真情实感,才能实现其指导人生的作用,否则只会成为一种虚伪的道德规范。六朝人认识到情对礼学的重要性,故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东晋张凭云:“礼者,人情而已。”(《通典》卷一百三)干宝也说:“吉凶哀乐,动乎情者也。五礼之制,所以叙情而即事也。”(《晋书・礼志中》)颜之推曰:“礼缘人情,恩由义断。”(《颜氏家训・风操第六》)郭象言之最详:“夫知礼意者必游外以经内,守母以存子,称情而直往也。若乃矜乎名声、牵乎形制,则孝不任实,父子兄弟怀情相欺,岂礼之大意哉。”(《庄子・大宗师》注)礼学只有从孝悌所蕴涵的亲亲之情中寻求道德情感并涵融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精神和主体在道德践履中的内在动力,才能使礼学发挥其“人之所以为人”的文化功能。  

  另一方面,属外来文化的佛教在南朝的广泛传播影响了儒学在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六朝人将儒学尤其是礼学与佛教思想加以会通,试图促成它们的共同发展。如前所述,六朝礼学的一个致命问题在于因“怀情相欺”而导致的礼文的虚伪。“怀情相欺”现象的理论基础无疑是性恶论,而“称情直往”在礼学领域必须以性善论为前提。“怀情”之“情”是自然感情,“称情”之“情”则是道德感情。礼学所依赖的必须是以道德感情为核心的性善论。从形上之道层面论证性善论者要推梁武帝,他以佛学语言解释礼学思想,“《礼》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有动则心垢,有静则心净,外动既止,内心亦明,始自觉悟,患累无所由生也”(《净业赋序》,《广弘明集》二十九上)。在梁武帝看来,人性的特征是静,只有心净才会使人性呈现为静,而心净还可以使人觉悟自身“佛性”(形上层面的全善之性)存在。只有证明了全善之性的存在,整个礼学思想体系才奠定了坚实的形上基础。这一努力的过程一直持续到宋代理学的诞生,才标志着六朝人憧憬的儒释道三教会通格局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六朝礼学的繁荣及其原因
六朝儒学最发达者莫若礼学。清代学者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六朝人礼学极精,唐以前士大夫重门阀,虽异于古之宗法,然与古不相远,史传中所载多礼家精粹之言。”(《落楼文集》卷八,《与张渊甫书》)今人周予同先生认为:南朝重礼学,采用郑玄三礼;又受玄学影响,讲经兼采众说;又受佛学影响,搞比“注”更详细的“义疏”,成为南学。(《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55页)关于六朝礼学兴起的原因,宋代学者叶适有一段精辟的议论:“汉兴,而天下之人意其有在于《六经》,孔氏之所录者,于是《礼》、《易》、《诗》、《书》分门为师,补续简编之断缺,寻绎章句之同异,因而为言者又数百家。当其时,大合诸侯于石渠、白虎之殿,九卿承制难问,天子称制临决,莫不自以为至矣,而道终不可明。”(《叶适集・水心别集》卷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因此为儒学寻找符合时代要求的“道”成为六朝人长期的追求。与此同时,玄学的兴...
· 六朝诗风三变及其文学史意义
[南唐时地域图]刘勰以为,赏析文章当有“六观”(《文心雕龙·知音》)。其中“观通变”应属于宏观的,即从文学史角度对于作品继承与变革文面的观照。这关系到文学的生命力及其价值、意义的大问题,因而不同于所谓“观置辞”、“观宫商”等微观方面的考察。当然,微观与宏观是相对的。这里主要就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中的通变问题作点讨论。概括而言,约四百年(196—581)的六朝诗歌在发展中有诸多变化,但值得特别注意的有三变,即建安风骨的风格之变、晋宋山水的题材之变和永明声律的形式之变。这三变的每一变,都关系到当时社会的诸多政治变革、思想兴衰和风尚变迁,也关系到中国诗歌整体上的几次大变革,正如刘氏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者是也(《文心雕龙·时序》)。先说建安风骨的风格之变。众所周知,汉末魏初文学,一向被称为自觉的时代或转折的时代。诗歌亦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诗篇,或...
· 论礼的文化本性及其先验本性——以孟子的礼学观为中心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一度任齐宣王的客卿。他生活于战国中期,他从事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齐、梁。在他生活的时代,各诸侯国借助于变法、军事扩张等手段已完成了向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转变,但在社会意识中,古代氏族社会各种礼的温情依然残留着,并且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在一定层面上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 历话——礼俗及其他
?在从前私塾教育的时代,我们做小孩子的初读《左传》,那威严如天帝的老师,一手拿着戒尺,一手指指画画,嘴里天花乱坠讲说那春秋时代的情况。那时我们真忘了头上栗凿的痛苦,而深深羡慕这揖让庄严的礼教社会,仿佛亲自在玉帛俎豆间周旋着似的。这种有趣的印象,一直到现在还刻在我们的头脑里,无怪乎二千年前的孔夫子要说一句“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话了!我们现在知道那“郁郁乎文哉”的礼教社会,只是当时的贵族阶级的领域;他们有农奴替他们劳动,吃饱了饭,一天到晚没事做,所以尽闹着种种的空场面,留下痕迹来,给后人玩想追吊。可怜当时的平民哪里领略得到礼仪的趣味呢!据记载,周公制礼:“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它的细密的情形,在现存的《仪礼》这部书中还可以想象出来。重要的仪制,除了婚祭二礼我们已在前面叙过外,现在再拣那略可考据的叙述如下:(一)冠礼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开始算做成人,由父母替他请宾加冠(在未加冠的时候,...
· 元朝经济为什么繁荣?揭秘繁荣背后的原因
马可书中最有趣的描述之一是他勾画的中国南北两地经济活动的图画:中国北方,他继续称为契丹(该名来自原契丹人);中国南方,原来的宋王朝,他称为蛮子。从他的书中,我们知道了在中国北方已经开采煤矿。“从山上矿层中开采的一种黑石头,像木头一样地燃烧,它们很好烧,以致整个契丹不烧其他燃料。”水路的运用同样使他吃惊,他尤其提到了中国经济的主动脉长江在商业上的重要性。“这条河上往来的船只和运载的货物比基督教世界中的任何一条河和任何一个海都要多。”他还说,“每年沿该河而上的船就有20万条,更不用说顺水而下的船只了。”他还提到了帝国运河的经济作用,这条运河是忽必烈时彻底凿通的,经这条运河,大米可以从长江下游运到北京。为管理繁荣的国内商业和开展与印度、东南亚的贸易,在中国中部港口和广州地区形成了强大的商会。这些商会可以与佛兰德尔的行会和佛罗伦萨的技术协会相比,甚至还超过它们。关于杭州的商会,马可写道:“众多商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