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和”文化与和谐体育文化建构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4
转发:0
评论:0
中国传统“和”文化与和谐体育文化建构,摘要:我国体育文化根植于博大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体育

  摘要:我国体育文化根植于博大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体育文化形成的本源,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质对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构建和谐体育文化提供了精神资源。本文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世界和谐等角度,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体育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和”文化;体育文化;文化建构
  
  体育作为人类早期文化现象,其产生和发展与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无不带有特定社会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印记。由于各个国家、社会的历史文化影响,形成了不同国家、民族体育的本质特征。我国体育文化根植于博大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体育文化形成的本源,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质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体育文化的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和”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有关“和”的人文思想,构成了中华文化最为亮丽的瑰宝。数千年来,“和”的观念在凝聚中华民族过程中一直起着“轴心”的作用,辐射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逐渐泛化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是一种理想境界,是人生的极致。它蕴含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修养、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
  1 天人合一
  我国古代文化将“天人合一”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合”即和合、和顺。《庄子・天道》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老子《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礼记・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讲人与自然万物相和以生的道理。
  2 营魄抱一
  即主张身心之和。道家认为完美的人格形态应是形体与精神的合一,主张通过修身养性达到人的肉体与精神臻于和谐的境界,使人的本性与道的本体相契。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儒家主张以“中节”制约自我,达到内心之和,进而融入天地之和,形成人与万物的自然和谐。《礼记・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佛家主张超脱世俗,追求心空万物的超然人格,主张通过修行达到身心平衡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平衡,从而进入自由世界。
  3 尚中责和
  “尚中”、“贵和”是中华儒文化的传统精神。《国语》最早提出“和合”理念。《国语・郑语》记载,周幽王八年,太史史伯向郑桓公讲述“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时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万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认为万物的产生是善于“和合”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界的基本元素,从而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孔子首倡“中庸”学说,视“中庸”为“至德”,提倡“中节”之“和”、“中和之美”。他说《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体现了中正、中和。又说:“礼之用,和为贵”,以“和”作为治国之本和为人处事之道。
  4 相应相济
  《说文解字》说:“和,相应也。”相,相互也,即不是一味地顺应,而是主动的、能动的相适相和,是以“执中”消解太过与不及的“中节”、“中和”,是阴阳互补、刚柔相济的相互融合,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仇必和而解的辩证统一。这种和谐理念,是积极、务实、友善的,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宽厚、包容、大气的民族性格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二、“和”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中国传统“和”文化所体现的和谐理念,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体育价值观。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促进了中国传统体育的创造性发展,使中国传统体育呈现出一种融道德教化、竞技娱乐、强身健体、讲求事功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形态。
  1 崇尚礼仪
  中国古代儒文化对于礼仪的注重,“礼之用,和为贵”,“克己复礼”,将“礼”作为社会秩序的规范。这种理念对古代体育的影响,突出表现在重视体育活动的程式,崇尚礼仪,以此进行教化。如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射箭中的“射礼”,其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同时亦是朝廷统治者进行礼仪道德教育的形式,有一套严格的礼仪程序和等级规定。这种礼仪规范的特征,在我国古代体育的输出项目――日本的弓道中至今仍然保留着。
  2 表演娱乐
  中国古代文化中原始朴素的和谐思想、中和融通的宽和精神,影响到中国古代体育,突出表现在其并不追求竞技中的强烈刺激和对抗,而是将体育活动的竞技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追求在竞技表演中自娱娱人的文化氛围。这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一个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古代体育项目逐渐突破礼仪的束缚,出现了娱乐化的趋势,许多富有技巧表演性、游戏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的项目大量出现。如蹴鞠,就包括有表演性和竞赛性两种形式。其中表演性的蹴鞠,就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踢控球技巧的表演,是以“蹴鞠舞”的形式出现。再如武艺中的诸多器械演练,也多是以舞的形式表现,如剑舞、刀舞、戟舞等。尤其在民间流传而演变成的中华武术,其所显示出的造型美、体态美、节奏美、韵律美、和谐美、意境美,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体育的表演性的独特魅力。
  3 修身养生
  “和”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受中国文化修身养性、形神兼备理念影响,重视养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又一个特征。产生了采用控制呼吸等方法以达到祛病强身目的的体育活动,如五禽戏等气功导引术。通过调理自身,“合于阴阳,调于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使人的身体与天地自然和谐,与四季变化相适,达到与“天、地、神”相通的境地。在修身养生中培养自我特殊的生存能力和对外部世界的调理引导能力,追求生命的和谐与质量。
  4 文武事功
  受中国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务实精神和人与社会和谐互动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具有立足现实、讲求事功的特征。中国古代文化要求个体身心兼修是要达到“文武兼备”,以表现出“君子”的风采,进入或“仁”或“圣”的状态,从而为社会、为国家建功立业。体现在古代传统体育中,便是许多体育项目是以适应战争需要的练武强兵为目的。如一些球类、武艺、田径运动,多与军事训练有密切关系。
  
  三、中西体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育文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和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两种体育文化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表现形式、体育手段及功能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1 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身心一元”理论之中,强调内外兼修,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身心统一;西方体育文化基于西方哲学思想,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斗争,侧重“竞争”与“超越”,追求竞技性、惊险性、刺激性、功利性是它的特征。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整体观,重人体的自身协调及与外部的平衡,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性质;西方体育文化重科学实验,是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等现代科技的综合运用。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西方体育文化重阳刚、力量、速度美,重外在、形体美。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个人修养,使体育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内向发展,融进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术的发展,从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体育文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使体育始终向着竞争、惊险、公开、健美、趣味方向发展。并形成规范和体系。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张通过身体锻炼的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上的身体有形活动来促成无形精神的升华,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体现体育的价值,通过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传统“和”文化与和谐体育文化建构
摘要:我国体育文化根植于博大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体育文化形成的本源,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质对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构建和谐体育文化提供了精神资源。本文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世界和谐等角度,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体育文化的作用。关键词:“和”文化;体育文化;文化建构体育作为人类早期文化现象,其产生和发展与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无不带有特定社会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印记。由于各个国家、社会的历史文化影响,形成了不同国家、民族体育的本质特征。我国体育文化根植于博大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体育文化形成的本源,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质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体育文化的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中国传统“和”文化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
· 文化认同、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
内容摘要:文化的多元共生是学术界业已达成的共识。文化认同并非单纯的指对本己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他文化或异己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有特殊的心理机制,包括文化比较、文化类属、文化区辨和文化定位四个基本过程;它是形成“自我”的过程。文化的复杂性、文化的宽松与严厉、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的认同是文化和谐的基石,文化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标识。关键词:文化认同;多元文化;文化和谐;社会和谐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典型特征,是我国正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这一特征,使得我国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上,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趋势,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背景。”[1]。这一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导致了我国在经济、思想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开放多元格局,“多元价值选择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价值文化的主要特征。”[2]中国有...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和谐天人合一和为贵协合万邦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和谐天人合一和为贵协合万邦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
· 文化遗产与苏州和谐共生
中新社苏州六月十五日电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今天在苏州开幕,来自中国各地的一百五十余位专家、代表共同领略了苏州的文化魅力。“文化是苏州的灵魂,保护苏州的文化遗产就是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意识的形成让越来越多的苏州人加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队伍中,保护遗产有机和谐地同这座城市其他构成部分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文化活动渐成品牌自二00六年六月九日起,中国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国家的“文化遗产日”,而苏州早在二00四年六月就在全国率先确定了每年的六月二十八日作为苏州自己的“文化遗产日”,“保护遗产”的意识从此在生活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环境中的苏州百姓中逐渐生根、发芽,从而形成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文化遗产保护局面。苏州市近年来形成了中国昆剧艺术节、苏州评弹艺术节、寒山寺新年听钟声、尚湖国际文化艺术节、中国古琴艺术节、江南丝竹节、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周、周庄国际旅游节、“轧神仙”、“百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