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有着许多相融、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有着许多相融、相通之处。中国人民求真务实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阴阳流转与“否极泰来”的辩证思维传统、“知行之辨”的认知论传统以及“重民”、“大同”的社会历史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互整合的“契合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哲学;契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源于欧洲工业文明时代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现代文明的产物。而20世纪初的中国是政治、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当时的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并逐步中国化,首先归结于传播信源本身的强大生命力、冲击力和感染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离开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而产生的偏狭理论,“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取得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的认同。“社会群体鉴别一个政治制度是否合法的依据,是看它的价值取向如何和它们相吻合。”根据本文的需要,我们将致力于对后一问题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一致性,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探索、寻找。张岱年、程宜山认为: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中国文化中本有悠久的唯物论、无神论、辩证法的传统。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传统,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会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吴雁南等人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在长期的积淀中留下不少民主性的精华,懦家的大同思想,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追求,讲求群体的观念以及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等,都从不同的层面折射出社会主义的因素,尽管这些因素是空想的、主观的,乃至宗教性的。这些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心理基础。”事实正如他们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许多相融、相通之处,如中国人民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一分两合”的辩证思维传统、“知行之辨”认知论传统、“重民”和“大同”的社会历史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契合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观、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观与中国传统哲学朴素唯物论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而中国哲学具有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源远流长。早在殷周时代,《尚书・洪范)就阐述了“五行”的思想,认为世界是由五种物质元素组成的,开创了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的先河。老子“道”论的提出和阐述,引发了人民对宇宙本源的哲学思维,把人民的思想从神学的笼罩下解放出来。《管子》、《易传》、《韩非子》等均发挥了老子的“道”论思想,并将其改造成为唯物论。荀子是先秦时期最伟大的唯物论者,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其最高理想是“制天命而用之”,最后达到与天地万物的和谐。汉代王充以“元气”为始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在《论衡・自然篇》中认为: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天地和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和气,子自生矣。”魏晋时期的杨泉推进了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提出了“水土之气,升而为天”的观点;唐代的刘禹锡总结历史上关于“天人之辨”的规律,认为天是“有形之大者”,而人是“动物之尤者”月,提出了“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发展了荀子的唯物思想。宋代张载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对佛教唯心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太虚即气”、“凡有皆象,凡象皆气”的唯物主义观点,建立了气一元论的理论体系。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和王夫之则把张载的“气一元”论进一步发展,最终建立了博大精深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契合。中国传统哲学不仅有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有成熟的辩证法思想。发达的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在与各国哲学比较中更显得早熟、丰富与深刻。成书殷周之际的《易经》,就用吉凶、祸福、上下、生死、损益等对立的范畴来描述现实世界的矛盾对立现象。《易传》进一步将这种对立思维体系化,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不仅如此,中国的先哲们还具有“否极泰来”的矛盾转化思想。管子曰:“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孙子将这种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维方式运用到战争中,指出:“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老子更是将这种矛盾的转化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指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随着历史的发展,辩证法的思想也在不断前进,如宋代张载的“两一”学,明清之际方以智的“表一必有二,二本一”,“尽天地古今皆二”的思想等,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辩证思维传统。正如科学史专家李约瑟所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国化的结晶。“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就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同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事实,要求人们如实地把握世界。正如方东树所说:“夫即物穷理,非即实事求是乎?”口枞而将实事求是由考据学命题转变为哲学认识论命题。总之,“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正如章太炎所说:“国民党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中国传统哲学的这种务实精神,成为 毛泽东讲究实事求是的直接的民族思想来源。
毛泽东在1941年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经毛泽东这样的阐释,“实事求是”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就获得了充满生命火力的崭新含义,并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成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新的思想路线、认识路线和学风。对“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释,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又是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化的典范。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正确地回答了人类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使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得到科学解决。它的基本观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关于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前提和来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二是关于认识的过程,列宁指出:从感觉到思维,从思维到实践,就是“认识客观实在辩证的途径”。这种认识过程,“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三是关于认识的目的,马克思指出:认识不只是用来“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变世界”;关于真理的标准,马克思认为,真理是客观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应该在实践中证明”。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与现实相符合的“唯一标准”。
认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之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认识与实践关系问题的探讨。《左传・昭公十年》中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尚书・说命》中也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提出了知和行的关系问题。 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探讨知行关系的哲学家,他特别强调言行一致,追求知和行的统一,认为君子之所以“讷于言而敏于行”,是因为“耻躬之不逮也”。墨子提出“言有三表”法,作为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荀子集中论述了知和行的关系,他尤其重视行,指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故“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哲学;契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源于欧洲工业文明时代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现代文明的产物。而20世纪初的中国是政治、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当时的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并逐步中国化,首先归结于传播信源本身的强大生命力、冲击力和感染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离开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而产生的偏狭理论,“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取得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的认同。“社会群体鉴别一个政治制度是否合法的依据,是看它的价值取向如何和它们相吻合。”根据本文的需要,我们将致力于对后一问题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一致性,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探索、寻找。张岱年、程宜山认为: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中国文化中本有悠久的唯物论、无神论、辩证法的传统。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传统,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会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吴雁南等人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在长期的积淀中留下不少民主性的精华,懦家的大同思想,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追求,讲求群体的观念以及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等,都从不同的层面折射出社会主义的因素,尽管这些因素是空想的、主观的,乃至宗教性的。这些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心理基础。”事实正如他们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许多相融、相通之处,如中国人民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一分两合”的辩证思维传统、“知行之辨”认知论传统、“重民”和“大同”的社会历史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契合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观、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观与中国传统哲学朴素唯物论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而中国哲学具有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源远流长。早在殷周时代,《尚书・洪范)就阐述了“五行”的思想,认为世界是由五种物质元素组成的,开创了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的先河。老子“道”论的提出和阐述,引发了人民对宇宙本源的哲学思维,把人民的思想从神学的笼罩下解放出来。《管子》、《易传》、《韩非子》等均发挥了老子的“道”论思想,并将其改造成为唯物论。荀子是先秦时期最伟大的唯物论者,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其最高理想是“制天命而用之”,最后达到与天地万物的和谐。汉代王充以“元气”为始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在《论衡・自然篇》中认为: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天地和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和气,子自生矣。”魏晋时期的杨泉推进了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提出了“水土之气,升而为天”的观点;唐代的刘禹锡总结历史上关于“天人之辨”的规律,认为天是“有形之大者”,而人是“动物之尤者”月,提出了“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发展了荀子的唯物思想。宋代张载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对佛教唯心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太虚即气”、“凡有皆象,凡象皆气”的唯物主义观点,建立了气一元论的理论体系。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和王夫之则把张载的“气一元”论进一步发展,最终建立了博大精深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契合。中国传统哲学不仅有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有成熟的辩证法思想。发达的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在与各国哲学比较中更显得早熟、丰富与深刻。成书殷周之际的《易经》,就用吉凶、祸福、上下、生死、损益等对立的范畴来描述现实世界的矛盾对立现象。《易传》进一步将这种对立思维体系化,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不仅如此,中国的先哲们还具有“否极泰来”的矛盾转化思想。管子曰:“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孙子将这种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维方式运用到战争中,指出:“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老子更是将这种矛盾的转化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指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随着历史的发展,辩证法的思想也在不断前进,如宋代张载的“两一”学,明清之际方以智的“表一必有二,二本一”,“尽天地古今皆二”的思想等,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辩证思维传统。正如科学史专家李约瑟所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国化的结晶。“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就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同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事实,要求人们如实地把握世界。正如方东树所说:“夫即物穷理,非即实事求是乎?”口枞而将实事求是由考据学命题转变为哲学认识论命题。总之,“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正如章太炎所说:“国民党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中国传统哲学的这种务实精神,成为 毛泽东讲究实事求是的直接的民族思想来源。
毛泽东在1941年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经毛泽东这样的阐释,“实事求是”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就获得了充满生命火力的崭新含义,并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成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新的思想路线、认识路线和学风。对“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释,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又是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化的典范。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正确地回答了人类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使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得到科学解决。它的基本观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关于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前提和来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二是关于认识的过程,列宁指出:从感觉到思维,从思维到实践,就是“认识客观实在辩证的途径”。这种认识过程,“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三是关于认识的目的,马克思指出:认识不只是用来“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变世界”;关于真理的标准,马克思认为,真理是客观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应该在实践中证明”。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与现实相符合的“唯一标准”。
认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之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认识与实践关系问题的探讨。《左传・昭公十年》中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尚书・说命》中也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提出了知和行的关系问题。 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探讨知行关系的哲学家,他特别强调言行一致,追求知和行的统一,认为君子之所以“讷于言而敏于行”,是因为“耻躬之不逮也”。墨子提出“言有三表”法,作为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荀子集中论述了知和行的关系,他尤其重视行,指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故“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有着许多相融、相通之处。中国人民求真务实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阴阳流转与“否极泰来”的辩证思维传统、“知行之辨”的认知论传统以及“重民”、“大同”的社会历史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互整合的“契合点”。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哲学;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源于欧洲工业文明时代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现代文明的产物。而20世纪初的中国是政治、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当时的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并逐步中国化,首先归结于传播信源本身的强大生命力、冲击力和感染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离开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而产生的偏狭理论,“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取得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价...
·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其主要观点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则是物质的反映,并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辩证唯物论应用于人类历史领域,就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和前提的。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包括联系、全面、发展和矛盾,主要的特点是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从一定意义上说,事物就是矛盾,世界就是矛盾的集合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或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或世界的发展。唯物辩证法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唯物辩...
· 非汉民族中国化的契机
以国家权力之名义进行的大讨伐战在上一节讲到的山越活动的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福建、四川盆地等地区,如今几乎看不到非汉民族的踪影(参考图62)。那么,自然就会出现这么一个问题,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存在的非汉民族此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述了与此相关的其中一个侧面,即在国家的讨伐下非汉民族集团解体,被纳入南朝国家体制下。孙吴对山越的讨伐、在长江流域展开的大讨伐战、在福建地区对蛮族的讨伐并设置新的州县、在四川地区对獠族的讨伐后设置新的州县等,便是其具体表现。受到讨伐的非汉民族所面临的遭遇,除了在战争中被杀害以外,就是被编入中央统治下的郡县,成为士兵或奴隶,受人驱使。前面我们讲到道州的人民作为“矮奴”被进贡到朝廷、山越被赐给罗马的使节等,这些都是其中的例子。就这样被编入国家的户籍、被征为士兵或奴隶而从自己的家乡和共同体中被孤立出来的非汉族,逐渐地失去了自我的主体性,被迫中国化。那么,最初这...
· 我国悠久的族谱档案研究传统
家谱档案就是记载血、婚亲家族长期发展变化史实的原始记录。从夏朝国王玉牒至魏晋官设谱局,是家谱档案发展的前期,家谱档案趋于成熟、完善,最终达到鼎盛。从魏晋官设谱局至民国百姓家谱,是家谱档案发展的后期,家谱档案趋于普及、深入,但也开始式微。家谱档案演变长达数千年,地域遍布全国各地,种类数量难以统计。但是由于年久自然损耗和天灾、人祸、兵火,这些宝贵的家谱档案大多被毁弃,所剩寥寥无几,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只有山西、上海、北京等地档案、科研机构存有数万种家谱档案,国外日本、美国等国存有数千种家谱档案,这些家谱档案已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补充和佐证资料。一我国具有悠久的家谱档案研究传统,春秋时左丘明著《春秋左氏传》,大量采用当时公卿贵族如鲁国三孙、晋国六卿等家族的家谱档案资料,成为家谱档案利用研究的篙矢。汉代司马迁编撰《史记》,更是大量采用家谱档案,使家谱档案利用研究正式起步。晋代贾弼撰《姓氏簿状》,这...
· 马克思兄弟
早年生活马克思兄弟五人都生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是来自德国的犹太裔移民。其母为米妮·马克思(MinnieMarx)。马克思兄弟马克思五兄弟是:从上到下:奇科、哈珀、格劳乔和泽波(1931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