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山礼贤城隍庙会仪式看原型置换变形与重释
从江山礼贤城隍庙会仪式看原型置换变形与重释,【摘 要】浙江省江山市礼贤城隍庙会是淤头镇人民的重大节日,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和
【摘 要】浙江省江山市礼贤城隍庙会是淤头镇人民的重大节日,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当地群众都会参加庙会祭拜庙里的“城隍爷”,俗称“赶庙会”。“赶庙会”的仪式很隆重,这个仪式向我们展现了人类非理性的世界,是集体意识之于原型现象的表现。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也是传统原型在“文化多元化、人们精神意识、情感变化和审美趋势改变”这个大背景下的置换变形与重释。
【关键词】礼贤城隍庙会 传统原型与重释 置换变形
一 礼贤城隍庙会
礼贤城隍庙会是礼贤人民心中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城隍庙大厅中央坐着“城隍爷”,当地的老百姓都称其为“城隍爷”、“城隍菩萨”。用当地民间的传说来断定:城隍爷名为严聚武,是唐武德年间的一位清官,当时被派往衢州这一地区当官。由于他为官清正廉明,为当地百姓审清了不少冤案,办了不少实事。在他离任后,便修建了这所城隍庙供奉他,以表示大家对他的拥护和爱戴。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当地群众都会去庙里祭拜。一方面,是为了庆祝城隍爷的生日;另一方面,是祈求城隍爷保佑。当然,在以往的庙会上,还会有焚香敬神、占卜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动。
二 “赶庙会”仪式介绍
庙会设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整个仪式持续七天,即从十月十二至十八。就像现代每个活动正式上演前的开场白一样,在实行整套完整的仪式前,要在城隍庙门口的戏台上演戏一本,其目的主要是吸引远近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前来观看、游玩,而每年的这几天,那些地主家雇佣的工人都可以享受三天的假期。人们也会借此机会走亲访友,联络彼此感情。当时的人们有一个很奇怪的“惯例”,就是在这几天“串门”少的人家或者是“来客”少的人家,别人甚至他们自己都会“深觉其辱”,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件极其不光彩的事。在这些必需的“开场白”过后,“主角”登场―― 一套由出宫、祭拜、还愿、迎佛和回宫五个部分组成的仪式正式开始了。
1.出宫
庙会前夕,人们会拉龙帐把城隍爷遮住,待到时辰到时,方能抬出,此为“出宫”。当然,在“出宫”前,会由当地几名德高望重的老者为其更衣。所谓更衣,就是给城隍爷换上由香客们捐献的新衣服,不分内外。捐了新衣服后,香客们也会把城隍爷换下的旧衣服拿回去,以沾城隍爷的气息,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自己好运连连。吉时到时,便再由2~4名当地人比较信任的村民连座椅一起,把城隍爷抬至垫台上,摆在大殿中间,用八块一人高的屏风围起来,由专门人员轮流看护、供奉香火。
2.祭拜
从十月十三开始,各家各户便会拿出用“擎盆”装的鸡鸭鱼肉(擎盆,就是用红漆漆起来的木质、且可以用来拎的大盆子),带上香纸和蜡烛等祭品前去庙里祭拜。按照当地的习俗,祭品越丰富,诚意就越深。人们点香焚纸,口中也念念有词,以祭拜神灵,求得神灵庇佑。谈及祭拜,应需涉及“祭之理论”。《〈仪礼〉与〈礼记〉社会学的研究》中有提及祭之理论的:第一,祭是礼教之本。第二,祭是自尽其心。第三,“祭有祈焉”。第四,祭“有报焉”。第五,祭“有由群焉”。第六,制祭从愚畏黔首。第七,因祭可以得到相当的社交与娱乐。第八,祭可以为民表率,达到德化的治平。第九,祭是鬼神之德与人以灵感的结果。由此可见,祭是人们表达对神灵的崇拜、自己内心愿望的一种寄托形式。
3.还愿
当香客们的亲人或者朋友生病或遭受到某种形式的灾难时,香客们便会来到庙里向城隍爷“祈愿”,等到病痛灾难过去后,他们会再回来向城隍爷诉说。这就是仪式中的第三个环节――还愿。
4.迎佛
迎佛,顾名思义,就是把“佛”――城隍爷像抬出去,供大家迎接,这是盛会最重要也是最精彩最吸引人的部分。十五日下午,由戏班子在广场上演完一出戏后,高跷手们便踩着高跷出场了。沿途,百姓们会用各种方法来逗他们。比如,爬上二楼,端出泡好的茶水,让高跷手们自己拿,并看他们在高跷上喝下去等等,乐趣横生。在高跷手后,就是三、四杠抬阁(即“迎台阁”)。经过精心打扮的童男童女们坐在由四人或者八人抬的杠上。之后便是铜锣队,十来名全副武装的兵士、十来名村民组成的彩旗队伍、十来名扛着木制大刀、长矛、枪等兵器的青年组成的武装队伍和十八名十来岁的小孩扮演的“十八罗汉”。再后是六人分两列并排走。第一排两人各提着一只点燃檀香的锡炉;中间两名一人手抬城隍爷画像,一手拿他的大印;另一人则举着皇帝的圣旨封令;最后两名都捧着点燃檀香的托盘,意在解除沿途的污气,保证菩萨干净清洁。在这些“前奏”之后,重头戏“城隍爷”便由四人抬着出来了。轿上的城隍爷金脸、天宫帽、披风、龙袍,一身全新的打扮,左手捧朝书,右手摇鹅毛扇。旁边便是四人扶轿,以免不稳。在这浩浩荡荡的城隍队伍之后,就是观看的人流了,顺着礼贤街(位于江山市淤头镇光辉村),先下而上,再下到安坂村(位于江山市须江下游),全程大约3公里。沿途人家都会在门口摆出祭品并且祭拜。到达目的地后,安坂村的百户人家都要在村中心广场上摆出盛满丰盛祭品的“擎盆”进行祭拜。完后,香客们散走,队伍把城隍爷抬回庙里。
5.回宫
十八晚,人们会脱下城隍爷的新装,换上旧装,抬回龙帐内,这便是整个仪式的最后一步:回宫。至此,整个城隍庙会的庆祝仪式都已介绍完毕。
三 新时代元素的注入
据悉,2009年十月十五,江山市淤头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结合庙会举办了首届礼贤古城文化节,其庆祝内容包括十月十五迎城隍、礼贤城隍庙会、幸福乡村农民文艺汇演、农动会、礼贤文化书法比赛、礼贤古城文化 论坛、电影周、古城文化征文比赛、礼贤民间 故事征集等。这样的庆祝方式为古老的庙会注入了新的活力,融入了许多现代化的因素(比如小品、歌舞、快板等节目):一方面,这样做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给其以精神陶冶,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漫长时间洗涤和社会飞速进步的共同作用下,人们头脑中的观念越来越现代化――虽没有完全脱离传统,但其现代化趋势的增强正是现代与传统偏离的一种表现。根据那些经历过传统祭祀仪式的老人们回忆,如今的仪式虽然也是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但较以传统的仪式,只相当于其“初级阶段”而已,传统风俗中的祭祀节日,比现今热闹、完整得多。换言之,就是传统更加完整,更加体现文化原型,而现代虽更加贴近社会、满足民众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享受,但在一定程度上流失了宝贵的传统原型原貌。由此可见,传统与现代化,在人们的观念中产生了对垒。这并不仅仅表现在仪式的变化上,而且更深一层地表现在传统原型与现代化重释,即原型的置换变形理论中。
【关键词】礼贤城隍庙会 传统原型与重释 置换变形
一 礼贤城隍庙会
礼贤城隍庙会是礼贤人民心中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城隍庙大厅中央坐着“城隍爷”,当地的老百姓都称其为“城隍爷”、“城隍菩萨”。用当地民间的传说来断定:城隍爷名为严聚武,是唐武德年间的一位清官,当时被派往衢州这一地区当官。由于他为官清正廉明,为当地百姓审清了不少冤案,办了不少实事。在他离任后,便修建了这所城隍庙供奉他,以表示大家对他的拥护和爱戴。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当地群众都会去庙里祭拜。一方面,是为了庆祝城隍爷的生日;另一方面,是祈求城隍爷保佑。当然,在以往的庙会上,还会有焚香敬神、占卜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动。
二 “赶庙会”仪式介绍
庙会设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整个仪式持续七天,即从十月十二至十八。就像现代每个活动正式上演前的开场白一样,在实行整套完整的仪式前,要在城隍庙门口的戏台上演戏一本,其目的主要是吸引远近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前来观看、游玩,而每年的这几天,那些地主家雇佣的工人都可以享受三天的假期。人们也会借此机会走亲访友,联络彼此感情。当时的人们有一个很奇怪的“惯例”,就是在这几天“串门”少的人家或者是“来客”少的人家,别人甚至他们自己都会“深觉其辱”,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件极其不光彩的事。在这些必需的“开场白”过后,“主角”登场―― 一套由出宫、祭拜、还愿、迎佛和回宫五个部分组成的仪式正式开始了。
1.出宫
庙会前夕,人们会拉龙帐把城隍爷遮住,待到时辰到时,方能抬出,此为“出宫”。当然,在“出宫”前,会由当地几名德高望重的老者为其更衣。所谓更衣,就是给城隍爷换上由香客们捐献的新衣服,不分内外。捐了新衣服后,香客们也会把城隍爷换下的旧衣服拿回去,以沾城隍爷的气息,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自己好运连连。吉时到时,便再由2~4名当地人比较信任的村民连座椅一起,把城隍爷抬至垫台上,摆在大殿中间,用八块一人高的屏风围起来,由专门人员轮流看护、供奉香火。
2.祭拜
从十月十三开始,各家各户便会拿出用“擎盆”装的鸡鸭鱼肉(擎盆,就是用红漆漆起来的木质、且可以用来拎的大盆子),带上香纸和蜡烛等祭品前去庙里祭拜。按照当地的习俗,祭品越丰富,诚意就越深。人们点香焚纸,口中也念念有词,以祭拜神灵,求得神灵庇佑。谈及祭拜,应需涉及“祭之理论”。《〈仪礼〉与〈礼记〉社会学的研究》中有提及祭之理论的:第一,祭是礼教之本。第二,祭是自尽其心。第三,“祭有祈焉”。第四,祭“有报焉”。第五,祭“有由群焉”。第六,制祭从愚畏黔首。第七,因祭可以得到相当的社交与娱乐。第八,祭可以为民表率,达到德化的治平。第九,祭是鬼神之德与人以灵感的结果。由此可见,祭是人们表达对神灵的崇拜、自己内心愿望的一种寄托形式。
3.还愿
当香客们的亲人或者朋友生病或遭受到某种形式的灾难时,香客们便会来到庙里向城隍爷“祈愿”,等到病痛灾难过去后,他们会再回来向城隍爷诉说。这就是仪式中的第三个环节――还愿。
4.迎佛
迎佛,顾名思义,就是把“佛”――城隍爷像抬出去,供大家迎接,这是盛会最重要也是最精彩最吸引人的部分。十五日下午,由戏班子在广场上演完一出戏后,高跷手们便踩着高跷出场了。沿途,百姓们会用各种方法来逗他们。比如,爬上二楼,端出泡好的茶水,让高跷手们自己拿,并看他们在高跷上喝下去等等,乐趣横生。在高跷手后,就是三、四杠抬阁(即“迎台阁”)。经过精心打扮的童男童女们坐在由四人或者八人抬的杠上。之后便是铜锣队,十来名全副武装的兵士、十来名村民组成的彩旗队伍、十来名扛着木制大刀、长矛、枪等兵器的青年组成的武装队伍和十八名十来岁的小孩扮演的“十八罗汉”。再后是六人分两列并排走。第一排两人各提着一只点燃檀香的锡炉;中间两名一人手抬城隍爷画像,一手拿他的大印;另一人则举着皇帝的圣旨封令;最后两名都捧着点燃檀香的托盘,意在解除沿途的污气,保证菩萨干净清洁。在这些“前奏”之后,重头戏“城隍爷”便由四人抬着出来了。轿上的城隍爷金脸、天宫帽、披风、龙袍,一身全新的打扮,左手捧朝书,右手摇鹅毛扇。旁边便是四人扶轿,以免不稳。在这浩浩荡荡的城隍队伍之后,就是观看的人流了,顺着礼贤街(位于江山市淤头镇光辉村),先下而上,再下到安坂村(位于江山市须江下游),全程大约3公里。沿途人家都会在门口摆出祭品并且祭拜。到达目的地后,安坂村的百户人家都要在村中心广场上摆出盛满丰盛祭品的“擎盆”进行祭拜。完后,香客们散走,队伍把城隍爷抬回庙里。
5.回宫
十八晚,人们会脱下城隍爷的新装,换上旧装,抬回龙帐内,这便是整个仪式的最后一步:回宫。至此,整个城隍庙会的庆祝仪式都已介绍完毕。
三 新时代元素的注入
据悉,2009年十月十五,江山市淤头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结合庙会举办了首届礼贤古城文化节,其庆祝内容包括十月十五迎城隍、礼贤城隍庙会、幸福乡村农民文艺汇演、农动会、礼贤文化书法比赛、礼贤古城文化 论坛、电影周、古城文化征文比赛、礼贤民间 故事征集等。这样的庆祝方式为古老的庙会注入了新的活力,融入了许多现代化的因素(比如小品、歌舞、快板等节目):一方面,这样做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给其以精神陶冶,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漫长时间洗涤和社会飞速进步的共同作用下,人们头脑中的观念越来越现代化――虽没有完全脱离传统,但其现代化趋势的增强正是现代与传统偏离的一种表现。根据那些经历过传统祭祀仪式的老人们回忆,如今的仪式虽然也是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但较以传统的仪式,只相当于其“初级阶段”而已,传统风俗中的祭祀节日,比现今热闹、完整得多。换言之,就是传统更加完整,更加体现文化原型,而现代虽更加贴近社会、满足民众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享受,但在一定程度上流失了宝贵的传统原型原貌。由此可见,传统与现代化,在人们的观念中产生了对垒。这并不仅仅表现在仪式的变化上,而且更深一层地表现在传统原型与现代化重释,即原型的置换变形理论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从江山礼贤城隍庙会仪式看原型置换变形与重释
【摘要】浙江省江山市礼贤城隍庙会是淤头镇人民的重大节日,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当地群众都会参加庙会祭拜庙里的“城隍爷”,俗称“赶庙会”。“赶庙会”的仪式很隆重,这个仪式向我们展现了人类非理性的世界,是集体意识之于原型现象的表现。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也是传统原型在“文化多元化、人们精神意识、情感变化和审美趋势改变”这个大背景下的置换变形与重释。【关键词】礼贤城隍庙会传统原型与重释置换变形一礼贤城隍庙会礼贤城隍庙会是礼贤人民心中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城隍庙大厅中央坐着“城隍爷”,当地的老百姓都称其为“城隍爷”、“城隍菩萨”。用当地民间的传说来断定:城隍爷名为严聚武,是唐武德年间的一位清官,当时被派往衢州这一地区当官。由于他为官清正廉明,为当地百姓审清了不少冤案,办了不少实事。在他离任后,便修建了这所城隍庙供奉他,以表示大家对他的拥护和爱戴。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当地群众都会去...
· 山西民俗—民间庙会—大同城隍庙会
大同城隍庙会是雁同一带规模、声势最大的庙会。城隍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举行,时间为八天。相传,农历五月十一日是城隍诞辰,为了祛病消灾,历史上就形成了传统的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拂晓,都要在大同城隍庙内举行隆重的祝寿仪式。由八十家会首中选出主祭一人,带领助祭若干人及全体会首,身穿长袍,依次排列在城隍庙正殿前,随着司仪高喊“奏乐”,罄、钟、鼓齐鸣,主祭首先申文纳表,焚香摆供,给城隍爷上万年寿,为百姓祈祷平安。城内文武官吏也来为城隍祝寿。庙会期间,每天由两个戏班子同时对演大戏。北路梆子、中路梆子,晚上除演戏外,还由佛门高僧念平安经。这时,练拳、卖艺、变戏法、耍马戏的各路豪杰也云集庙会,成为庙会的高潮。这时,当地商人及京、津客商也前来推销外埠商品。各种叫卖声汇成一种音乐旋律。这中间,以大同独有的“搬不倒”最惹人喜爱。这种“搬不倒”是用胶泥托底,上面纸浆做胎,外面画成各种天真活泼的娃娃外形,大者三...
· 越文化—民间习俗—吴山庙会与杭州城隍神周新
吴山庙会,是杭州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庙会风俗。参见《浙江民俗大观》,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10月版。吴山位于杭州城内,钱塘江与西湖之间。因春秋战国,吴越争霸,属吴国南界,故称为吴山。吴山多庙,素有“吴山七十二庙”之说。这些庙观祭祀的民间神像众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历史人物被民间崇拜而造成的神灵:除伍公庙祭祀伍子胥外,还有纪念南宋刺杀奸臣秦桧的英雄施全的施全庙;纪念明朝有“铁面御史”之称的浙江巡按周新的省城隍庙等等。(二)神话传说中的神灵:有纪念大禹治水的禹帝庙;纪念发明文字的仓颉祠;纪念媒妁之神的月老祠;还有太岁庙、雷神庙、风神庙、火神庙、东岳庙、龙王庙、海神庙等等。(三)纪念儒、释、道三教之神:儒教中的文昌庙;释教中的海会寺、宝月寺、七宝寺、宝成寺、仁寿庵等;道教中的三茅观、通元观、三仙阁等等。吴山上,不仅有杭州民间自立的寺庙,还有从外省迁来的寺庙,如从河南迁来的惠应庙;四川迁...
· 释从瑾
释从瑾,宋朝诗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
· 礼俗仪式与先秦诗的演变
仪式是上古时期生产生活各领域的中介环节,也是社会秩序的表征性符号和各种文化事象的联结点。各类仪式所唤起的一方面是范围颇广的情绪与动机,另一方面是形而上方面的观念。它们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是使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开展;仪式承载着集体意识如生命观、死亡观、伦理观、禁忌观等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内涵。仪式性叙事活动使仪式具有突出的诗学特征:仪式主体心理与审美心理的契合、仪式主体技艺展示与诗歌创作的重合。先秦仪式催生并促进仪式诵辞演进的内在机理是:仪式诵辞中的“仪式叙述”常是仪式展演中追述宗族、祖先光辉业绩和历史的仪程所吁求的文体,而其中的祝祷之辞则是仪式中歌颂祖先、祈福求佑的仪程的产物;“仪式叙述”是民族史诗、叙事诗的源头,而祝祷之辞则是抒情诗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最初的仪式活动中产生的诗歌是属于集体的,与仪式一样属于俗的范畴。当先前的仪式活动被统治阶级垄断,成为“礼”...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