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马头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穷苦牧人的孩子与一匹可爱的小马相依为命,小马驹两眼炯炯,格外有神,奔跑如飞,被人们称之为“白龙驹”。日久天长,当地一个有权势的大牧主知道了这匹“白龙驹”,便令人抢去。正当他大宴宾客、夸耀这匹宝马时,马驹挣脱缰绳飞速而去。大牧主令人乘马箭射马驹,“白龙驹”中箭后继续奔跑,当它回到小主人身边时,倒地而死。为了纪念这匹心爱的“白龙驹”,小主人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巴为弦,制成二弦琴,在琴柱顶部按照马驹头样,雕刻了一个马头。每当思念起心爱的“白龙驹”,他就拉起琴来,久而久之,马头琴遍及草原。那悠扬的琴声,拨动了每个牧人的心。马头琴声,随着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
马头琴流传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与蒙古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是祖国古老乐器中的一枝奇葩。正象苗寨的芦笙,傣族的口弦,江南的洞箫,陕北的唢呐……都带着它自身的乡土风韵一样,马头琴也带着一股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蜚声艺坛而饮誉遐迩。远在1000年前,马头琴这种颇具地区特色的乐器以及蒙古族琴手那娴熟的演奏技巧,就以独具特色的格调和风韵让成千上万的听众着迷。
随着民族文化艺术漫长的发展过程,马头琴也渐臻完善。清史里详细记载了一根琴弦由81根马尾合成,足见它在学术界早已引起了重视。悠扬美妙的马头琴声在那个年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马头琴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的异域朋友,表现出惊人的魔力。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近20年,曾深深地感叹东方的文明和繁荣。他返回国内时,特意把中国做面条的技术和马头琴带到欧洲,马头琴对欧洲同类乐器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过很大影响。
随着民族文化的兴盛,马头琴遍及草原各地。它在万紫千红的文艺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草原牧民在放牧或劳动之余,或者在喜庆佳节以及重大节日,不仅能够用马头琴伴奏,而且能够独奏,还能够在马头琴的演奏下,以说唱的形式表演文艺节目,备受草原牧民的喜爱。
内蒙古当代著名的艺术家齐·宝力高是从草原走向世界的马头琴大师。近年来,他在日本等国家专门成立了马头琴研究学会。他的徒弟在国内外大约有1000多人。通过马头琴研究马背民族的文化艺术,让辉煌的马背文化繁茂于世界文化之林。
老一代马头琴手曾经用悲壮的琴声送别了草原上风霜雪雨的昨天;新一代马头琴手又以其纯美甘润、旋律悠扬的马头琴曲调,奏出了草原上艳阳普照、群芳竞艳的今天。
朋友,你想听马头琴吗请到草原上来吧。那翠绿色的远方,琴声仿佛是从母亲河里流出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