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太行堤名的由来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50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太行堤名的由来,太行堤,现指长垣大车集至延津魏丘集的44公里堤防,实际上只管理到封丘黄德,主要利
太行堤,现指长垣大车集至延津魏丘集的44公里堤防,实际上只管理到封丘黄德,主要利用近33公里,其余残堤被地方政府以历史文物加以保护。

该堤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为弘治七年(1494年)副都御史刘大夏治河时主持修建。起自河南延津县北胙城,“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州、曹县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至清代,又多次加修。清咸丰五年,河决铜瓦厢,中间一段被河水冲毁,今存上下两段。上段起自河南延津县胙城,过封丘,至长垣大车集。下段起自山东东明县阎家潭,经曹县、单县,止于江苏丰县五神庙。

1956年第二次大复堤时,为防止黄河自天然文岩渠入黄口倒灌北溢,对延津魏丘集至大车集堤身残缺严重的近33公里太行堤进行了补残加固。延津县境太行堤,因当时该县无治河管理机构,未进行加固修缮。魏丘集以上太行堤因损毁严重,难见堤形,而未统计在内。1961年,对该堤段实施了锥探灌浆。

1974年第三次大复堤后,按北岸长垣临黄堤的大车集村0+000桩号的设计水位,以万分之一倒比降向上游反推水位,王堤口以下堤顶超高洪水位2.5米,王堤口以上为2米,实际加培大堤长近22公里。

1983年,对长垣县境内的22公里堤段进行了培修。2000年,安排培修10公里。

以上即为太行堤的堤防沿革。

至于太行堤的名称,传说源于汉光武帝刘秀之口。汉代中叶,刘秀平定王莽篡朝造成的疮痍之后,一为巡视各地民情,一为拜谒先祖之陵。一路东巡,到汉皇故里参拜祖陵,答谢庇佑之恩。谒陵之后,见陵后之间水势汹汹,黄河之水时有侵夺,对祖陵构成很大威胁,于是下令军民共建,筑起一道长长的大堤,意在保护汉皇祖陵永不受水侵害。在为该堤定名时,他看到该堤自西南而东北逶迤而去,犹如山峦叠嶂,其走向与晋冀之地的太行山脉遥相呼应,遂将此堤定名为“太行堤”。从单县境内流入,经由复新河直泄南阳湖的河流则称“太行堤河”。

然而,事实上位处江苏丰县境内太行堤河系1782年(清乾隆47年)、1851年(清咸丰元年)间黄河两次决口所形成的自然河流。原从西南向东北流泄,直入昭阳湖。清咸丰年间改入复新河,为复新河流域最大的支流。现该河自山东省单县浮岗,经赵庄南、常店南至孙套楼汇入复新河。

复新河前称玉带河,清朝末年称新河,民国年间改称复新河。复新河发源于砀山县玄帝庙。1851年(清咸丰元年)黄河从蟠龙集决口形成。

据此看,“太行堤”为汉光武帝刘秀定名,并不足信。但有没有参考价值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尚需更加有力的佐证。下面我们不妨从成书于清初的《读史方舆纪要》和《明史》两本巨著入手,做一探讨。

《读史方舆纪要》中有两处提到太行堤,一是在写刘大夏治河筑堤时说:“又筑西长堤,起河南胙城,经滑、长垣、东明、曹、单诸县,下尽徐州,亘三百六十里,谓之太行堤,凡五旬而功毕。”二是在写万历年间的河患时说:“明年(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复决苏庄,冲入沛县太行堤在县西北,灌昭阳湖,入夏镇俱详漕河,横冲运道……”《明史·河渠志》中有一处提到太行堤:“化龙(李化龙,万历三十一年任总理河道)甫至,河大决单县苏家庄及曹县缕堤,又决沛县四铺口太行堤,灌昭阳湖,入夏镇,横冲运道。”这里讲的也是万历三十一年单县苏家庄决口。
        
《读史方舆纪要》约成书于1692年,为清初顾祖禹所撰写。为编撰这本巨型历史地理著作,顾祖禹先后查阅了二十一史和100多种地志,旁征博引,取材十分广泛。同时,他也比较注重实地考察,凡外出有便必观览城廓,而且对于山川、道里、关津无不注意察看。且作深入调查,无论过往商旅、征戍之夫,乃至与客人谈论时都注意对地理状况的异同进行考核。因此,该书长期以来以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而著称,被后人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至今仍是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
        
《明史》成书于1735年,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历史状况的纪传体通史。
        
对比这两本书对太行堤的有关记述,用以说明其名称的由来十分必要,也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首先两本书对刘大夏治河筑堤和万历三十一年单县苏家庄决口均有明确的记述,具有可比性。《读史方舆纪要》中明确指出刘大夏所筑的延津至徐州长堤名为太行堤,但《明史·河渠志》在谈及该段堤防时则未写明具体称谓。《明史》,主要依据史料编修而成。该段堤防没有标明名称,很可能与明代官方史料未留具体名称有关。如现今黄河下游的堤防,除依据历史保留了部分堤段的堤名外,绝大部分堤段并没有名称。在谈及时,只是依据其所在区域而冠名,或直接指出大堤桩号,如郑州大堤、开封大堤等。《读史方舆纪要》则以实地考察见长,可能当地百姓就是这么称呼的,顾祖禹也就如实记录了下来。因此,这里只存在有官方和百姓对堤防称呼的有别而已。
        
那么为什么在写到万历三十一年单县苏家庄决口时两本书都提到了太行堤呢?
    
这就与汉光武帝刘秀定名太行堤的传说有关了。
    
黄河夺淮入海的历史可追溯至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的酸枣决口。《史记·封禅书》记载,酸枣决口后“今河溢通泗”。泗水,是淮河的主要支流,既通泗,也势必入淮。此后,黄河曾长时期夺淮入海,而明、清两代尤甚。江苏丰县为汉祖陵所在,为避免祖陵被泛滥的黄河水所淹,修筑堤防就成为汉帝王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把巍巍的太行山与堤防联系起来也就不足为怪了。当然,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永久的期盼。另外,延津至徐州长堤自刘大夏建成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确实起到了防止黄河决口北犯的作用,由此及彼,长垣大车集至延津魏丘集(在明清时期则更长)就被人们称为太行堤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堤头姚村的由来
堤头姚村的由来堤头姚村位于无棣县海丰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3.3公里处。据《无棣县志》记载:“1404年(明永乐二年),姚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于古防洪堤之终端,故名。”据民间传说,该村村名的由来还与智降始皇的故事有关。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秦始皇嬴政,在建立起空前统一、空前强大的秦王朝伊始,为了防止外族入侵,也为了向世人宣示他的权威与意志,举全国之财力、物力、人力“南修金堤挡黄水,北修长城拦大兵”。那时候,黄河年年决堤成灾。秦始皇下旨要在黄河涨水前,修一条黄河大堤,取名“金堤”。然而,在哪儿修呢?秦始皇骑上马,叫监工大臣跟着,马跑到哪里,就修到哪里。他沿着黄河跑了二百多里,马蹄印就成了修金堤的线路。这里提到的“堤”为古防洪堤,据《海丰乡土志》记载:“(古防洪堤)自德州北抵乐陵,东至海丰城西三里,绕城而北,而东北七里而止。”又据《庆云旧志》记载:“旧有北修长城挡匈奴,南修长城...
· 寡妇堤的由来
寡妇堤修堤人冯氏太婆旧居关于寡妇堤,黄石人几乎妇孺皆知,但对修建寡妇堤之人出生何处、家住何地、何时何因修建寡妇堤,恐怕知道的人不多。多少年来,我常常途经寡妇堤,看着渐渐淡出百姓视野的寡妇堤,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寡妇堤的由来关于寡妇堤的传说有很多种版本,谁也就没有去追究故事的真实性,而是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听听而已。直到有一天,我寻访到修建寡妇堤之人的故里,这时才知道,寡妇堤乃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让人十分很感动的故事。古时的大冶县城,三面环水,《大冶县志》同治版上记载:大冶湖原名源湖,又称金湖。东连氵韦源口、通长江,南邻四斗粮、阳新,西又与下袁湖相接。平时,金湖水面平静,碧波万顷,一到春夏之交,江水暴涨,倒灌入湖,整个金湖水浪滔天,风起云涌。当时有人形容大冶湖“商旅不行,樯倾楫摧”,那时,城里城外百姓出入十分不便。清乾隆年间,有一位有钱的寡妇冯氏,她生有一位漂亮的女儿,寡妇冯氏...
· 黄河文化—朱峡的由来
万里黄河贯穿永靖,在这一百余里长的地方也正是黄河上游最著名的峡谷地区。境内有寺沟峡、刘家峡、牛鼻子峡、朱峡、盐锅峡,它们忽断忽连,时窄时宽。五个峡谷中,牛鼻子峡最短,才三里;最长数朱峡,有十五里。为什么称它为“朱峡”,这还得从五百多年前的明末说起。那时沿黄河古道上青海、新疆最捷径的一条商路,就是永靖道。但当时这里山峦重叠,峭壁高耸,沿谷羊肠小道,行走十分危险。今天这个脚夫掉下悬崖,明日又是那个驼队出了麻烦,骇人听闻的事时有发生。“上青海,下四川;难过十八坎;十八坎,鬼门关;阎王跟前过一遍。”这首民谣传至官府耳朵里,他们马上派人募集款子,说要劈山开路,为民解忧。一遍又一遍挨户搜刮民财,但几年过去了,迟迟不见开工。这件事,被附近罗家寺一个姓朱的老知道了。他抱打不平,非常气愤。在一次龙华盛会上他说:“人,要以善为本;官,要为民做主,乃天经地义也。巧取豪夺,失信于民,天诛地灭。”老走出寺院,不顾年...
· “黄河”名字的由来
隋朝到了隋杨帝的时候,就变得越来越腐败。隋炀帝是一个暴君,弄得百姓们民不聊生,纷纷想起兵反抗。李密就是其中之一。他非常机灵,最后带领无数名贫苦的农民和隋朝战斗。但是,一场大战决定了这位英雄的命运。在河(唐朝之前称黄河为河)两岸,隋朝大将王世充和李密的军队即将开战。王世充是一位猛将,作战勇敢,带领军队渡过河。河此时风平浪静,隋朝军队安全地通过了。李密本以为隋军无法度过这道防线,大吃一惊。起义军没有做好任何准备,被隋军击败了。起义军的势力减弱了一半,隋军就渡过风平浪静的河,回到了河的另一边安营扎寨,养精蓄锐。而聪明的李密并没有屈服,而是想在夜晚悄悄率领精锐部队渡过黄河,偷袭隋军。夜晚,精锐部队寂然无声,悄悄前行,眼看就要成功了。可就在即将度过河的那一刹那,黄河变了脸,河水翻滚着,咆哮着,像一头愤怒的狮子。起义军大惊失色,叫着、喊着,被卷进了河水中。就这样,起义军失去了主力,很快被隋军打败了。王...
· 黄河文化—刘家峡的由来
黄河弯弯曲曲,穿过座座大山,到甘肃中部,在永靖县城附近,流进一条二十多里长的大峡谷。峡谷两岸的山峰地耸立着,看着叫人头晕。黄河水象数不清的脱缰野马,在峡谷中咆哮奔腾而下。离峡谷不远的山窝里,有个小山庄。庄里有个姓刘的老汉,家里有老伴和两个儿子。四口人靠几棵果树过日子。他们成年累月侍弄着宝贝似的核桃树、枣树、梨树,把收获的果实挑过黄河,到城里卖掉。虽说日子不很宽绰,倒也吃穿不愁。刘老汉平日抠得很紧,舍不得乱花一个钱。买点油盐也要掂量掂量。穷人家没别的进城门路,不攒钱,有了事怎么办呢!这年秋天,刘老汉挑上满满两筐核桃,起早去卖。他顺着弯来弯去的羊肠小道,一步一步地从山上边下来,傍晌午到了黄河水边。摆渡过河的羊皮筏子在河对面。刘老汉就蹲在一块石头上,等羊皮筏子过来。黄河水打着旋,浪头击到岸边山石上,水柱飞起几尺高,让人看着心里发怵。羊皮筏上坐满了人,刚离开对岸,起了大风。狂风顺山谷呼呼地穿过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