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陕北红枣与传统习俗
黄河文化—陕北红枣与传统习俗, 陕北盛产红枣,以黄河沿岸最多最好,佳县、吴堡、清涧的红枣尤为出名。无
陕北盛产红枣,以黄河沿岸最多最好,佳县、吴堡、清涧的红枣尤为出名。无定河中下游一带靠近黄河,枣儿好吃。米脂、绥德等县到处栽有枣树。初夏,枣花淡淡飘香,蜂蝶萦绕;秋季,枣红枝头,艳若玛瑙。
远来客人常想刨根问底,打听一下枣树起源及栽培史,这可久远哩!《诗经》中有歌:“八月剥枣”;《战国策》中有记:“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细作,枣粟之利,足食于民。”两三千年前,陕北已经有了大枣,而且和小米放在同等位置上。北魏时的农学家贾思勰(480—550)春天下乡采访,见农民用斧背打枣树树干,才知是一种促使红枣丰产技术,叫“嫁枣”,“不斧则花而无实”。这种办法,至今陕北农民依然沿用。
陕北红枣有圆枣(团枣)、长枣(马牙枣、狗牙枣、木枣)等品种。枣儿肉厚味甜核小,既是佳美干、湿果品,又是上好滋补品、药品,这就使红枣在当地的食俗和吉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红枣既可鲜食又可干吃,也可以加工多种食品。因为产量高,在当地不算稀罕物,许多风味食品用红枣,既好看又好吃。枣糕、枣糕角、枣馅黄馍、枣馃馅、枣角子、枣饼子、枣粽子、枣豆沙包子、枣焖饭、枣炒面、枣稀饭等节日食品或家常饭食都十分香甜。
枣糕是在铁锅内笼布上,分层撒糕米粉与红枣蒸成的糕,糕香枣甜集于一身,金黄软糯甜美。枣糕角以糕团擀皮包枣馅油炸,油香扑鼻。枣馅黄馍用黄米粉发面,包入红枣豆沙馅蒸成。
枣馃馅在街头专卖,用油酥层面包入枣泥馅,在一种上下有文火的平底铁锅土炉中烤熟,中心点红印,馅甜皮酥。它不仅是食用、馈赠佳品,还有一样特殊用场,即男女青年订婚时,男家必须送女方12个枣馃馅(也有24个或36个),女家再将馃馅分赠亲戚。因此,枣馃馅被视为喜庆礼物。枣角子是用发面包枣泥馅,在火炉中烤熟的三角形饼,另有一味。枣饼子却是在锅内烙熟,这是家常食品。用发面包枣泥豆沙馅,扭褶入锅蒸熟则是枣豆沙包子,也是家庭美食,做法一变,口感就不同了。
粽子为端午节食品,用粽叶包泡过的软小米或糯米,内填红枣,入锅文火煮熟,甜甜糯糯。传说包粽子为纪念屈原,一有这红枣,就和南方的粽子不一样。枣焖饭是腊八节食品,用软米和红枣以文火焖煮。腊月初八早上农家都要吃焖饭,不仅自家吃,还要送邻居一碗,在果树枝头抹一点,给猫狗鸡猪尝一点,祝福来年四邻和睦,五谷丰登,枝繁果甜,槽头兴旺。这天又是佛祖得道日,也有纪念佛祖,广布善道之意。
枣炒面是用软糜子炒热,加进煮熟的枣泥,晒干磨成粉,吃时用开水拧成团,像糕一样,又有炒香和枣甜。
农历八月,枣子已熟。因此八月十五中秋节献月时,除用饼、西瓜、苹果外,必须有红枣。鲜枣是时令果品之一,甜甜脆脆。收枣时,农家无论再忙,也要醉一坛酒枣。选个大、熟透、整齐的枣儿,置酒碗内过一遍,随即入坛密封,置阴凉处存放。过年时开坛,酒香沁人。那醉枣鲜亮发光,咬一颗,脆脆凉凉香香甜甜,是春节待客佳品。儿歌唱:“过年客来吃什么?瓜籽醉枣油炸炸。”
除夕前农家妇女用白面、红枣蒸枣山山、枣兔兔。枣山山用来祭灶神,摆放至正月二十三后才能烤食。过年吃团圆饭时,娃娃大人都要吃一个枣面兔,叫“跳兔兔”,祝福新的一年全家人无病无灾。清明节捏燕燕、过年蒸花花,也常用红枣切丁儿点缀。清明节用面粉蒸成雀雀、燕燕后,与红枣间隔穿串,送亲戚小娃儿;或用燕燕、红枣插在枣刺枝头,表示福气,叫“圪针燕”(圪针即酸枣刺)。
过大年正月初一,乡间讲究给幼童新衣肩头缀上枣牌牌。枣牌牌是用线将红枣、谷秸、蒜瓣、黑豆等穿成串儿。此俗意在避邪,保佑小娃娃平安多福。
枣儿色红味甜,其发声又与“早”谐音,因此常常标志吉利。修建石窑合龙口时,匠师撒五谷,其中包括红枣。新婚之日,母亲要在洞房炕头四角炕单下压红枣、核桃,这叫“压四角”,盼媳妇“早生贵子”。婆姨给出门在外做生意的男人捎双自己亲手做的新布鞋,鞋内塞上一把红枣,盼丈夫平安早回。老年人去世,亲戚吊唁要送“老献的”(大面卷),面卷两头盘回,插上红枣,既表哀掉,又祝逝者早度轮回,再转人世。富贵人家待上宾时,茶碗内泡五颗红枣,寓意“五子登科”。
自古以来,红枣与陕北人民的习俗密不可分。今天,退耕还林,陕北广植木本庄稼——枣树,红枣习俗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远来客人常想刨根问底,打听一下枣树起源及栽培史,这可久远哩!《诗经》中有歌:“八月剥枣”;《战国策》中有记:“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细作,枣粟之利,足食于民。”两三千年前,陕北已经有了大枣,而且和小米放在同等位置上。北魏时的农学家贾思勰(480—550)春天下乡采访,见农民用斧背打枣树树干,才知是一种促使红枣丰产技术,叫“嫁枣”,“不斧则花而无实”。这种办法,至今陕北农民依然沿用。
陕北红枣有圆枣(团枣)、长枣(马牙枣、狗牙枣、木枣)等品种。枣儿肉厚味甜核小,既是佳美干、湿果品,又是上好滋补品、药品,这就使红枣在当地的食俗和吉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红枣既可鲜食又可干吃,也可以加工多种食品。因为产量高,在当地不算稀罕物,许多风味食品用红枣,既好看又好吃。枣糕、枣糕角、枣馅黄馍、枣馃馅、枣角子、枣饼子、枣粽子、枣豆沙包子、枣焖饭、枣炒面、枣稀饭等节日食品或家常饭食都十分香甜。
枣糕是在铁锅内笼布上,分层撒糕米粉与红枣蒸成的糕,糕香枣甜集于一身,金黄软糯甜美。枣糕角以糕团擀皮包枣馅油炸,油香扑鼻。枣馅黄馍用黄米粉发面,包入红枣豆沙馅蒸成。
枣馃馅在街头专卖,用油酥层面包入枣泥馅,在一种上下有文火的平底铁锅土炉中烤熟,中心点红印,馅甜皮酥。它不仅是食用、馈赠佳品,还有一样特殊用场,即男女青年订婚时,男家必须送女方12个枣馃馅(也有24个或36个),女家再将馃馅分赠亲戚。因此,枣馃馅被视为喜庆礼物。枣角子是用发面包枣泥馅,在火炉中烤熟的三角形饼,另有一味。枣饼子却是在锅内烙熟,这是家常食品。用发面包枣泥豆沙馅,扭褶入锅蒸熟则是枣豆沙包子,也是家庭美食,做法一变,口感就不同了。
粽子为端午节食品,用粽叶包泡过的软小米或糯米,内填红枣,入锅文火煮熟,甜甜糯糯。传说包粽子为纪念屈原,一有这红枣,就和南方的粽子不一样。枣焖饭是腊八节食品,用软米和红枣以文火焖煮。腊月初八早上农家都要吃焖饭,不仅自家吃,还要送邻居一碗,在果树枝头抹一点,给猫狗鸡猪尝一点,祝福来年四邻和睦,五谷丰登,枝繁果甜,槽头兴旺。这天又是佛祖得道日,也有纪念佛祖,广布善道之意。
枣炒面是用软糜子炒热,加进煮熟的枣泥,晒干磨成粉,吃时用开水拧成团,像糕一样,又有炒香和枣甜。
农历八月,枣子已熟。因此八月十五中秋节献月时,除用饼、西瓜、苹果外,必须有红枣。鲜枣是时令果品之一,甜甜脆脆。收枣时,农家无论再忙,也要醉一坛酒枣。选个大、熟透、整齐的枣儿,置酒碗内过一遍,随即入坛密封,置阴凉处存放。过年时开坛,酒香沁人。那醉枣鲜亮发光,咬一颗,脆脆凉凉香香甜甜,是春节待客佳品。儿歌唱:“过年客来吃什么?瓜籽醉枣油炸炸。”
除夕前农家妇女用白面、红枣蒸枣山山、枣兔兔。枣山山用来祭灶神,摆放至正月二十三后才能烤食。过年吃团圆饭时,娃娃大人都要吃一个枣面兔,叫“跳兔兔”,祝福新的一年全家人无病无灾。清明节捏燕燕、过年蒸花花,也常用红枣切丁儿点缀。清明节用面粉蒸成雀雀、燕燕后,与红枣间隔穿串,送亲戚小娃儿;或用燕燕、红枣插在枣刺枝头,表示福气,叫“圪针燕”(圪针即酸枣刺)。
过大年正月初一,乡间讲究给幼童新衣肩头缀上枣牌牌。枣牌牌是用线将红枣、谷秸、蒜瓣、黑豆等穿成串儿。此俗意在避邪,保佑小娃娃平安多福。
枣儿色红味甜,其发声又与“早”谐音,因此常常标志吉利。修建石窑合龙口时,匠师撒五谷,其中包括红枣。新婚之日,母亲要在洞房炕头四角炕单下压红枣、核桃,这叫“压四角”,盼媳妇“早生贵子”。婆姨给出门在外做生意的男人捎双自己亲手做的新布鞋,鞋内塞上一把红枣,盼丈夫平安早回。老年人去世,亲戚吊唁要送“老献的”(大面卷),面卷两头盘回,插上红枣,既表哀掉,又祝逝者早度轮回,再转人世。富贵人家待上宾时,茶碗内泡五颗红枣,寓意“五子登科”。
自古以来,红枣与陕北人民的习俗密不可分。今天,退耕还林,陕北广植木本庄稼——枣树,红枣习俗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黄河与红枣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现在的三交与陕西清涧方圆八百里,群山巍巍,奇峰险峻,古木参天,绿草如茵。有一天,观音菩萨外出巡游至此,发现这里恰是一方仙家圣地,又见云雾绕间似有点点红珠,霞光隐约中放射着万道红光,“是何方圣物如此神奇?”观音菩萨想探个究竟,变成了一个村姑来到山中......山峦环抱之间竟然有一户人家,院前的山坡上一位老翁和一对青年男女正在开荒种地,男子生得浓眉大眼,方头大耳,挥舞银锄,开垦山石,女子柳眉栅唇,身姿绰约,清秀可人,怀抱一捆小树,栽在男子刨开的坑里,老翁颤抖着白须,手拿小盆往坑里浇水,古铜色的脸上充满了自信、期盼......,小院里蓊蓊郁郁,一片翠绿间,粒粒红果放着金光,煞是诱人!观音施礼到:“请问老人家尊姓大名,这里是什么地方?”三个人这才抬头,诧异地看着来人,老翁缓缓道:“这地方叫三,我叫河,他们是我的儿子秦和儿媳晋”“这是什么仙果,这般诱人?”“这是我们的食粮,我们世世...
· 黄河文化—陕北民歌
陕北群众爱唱歌,尤其是爱唱民歌。似乎不唱歌,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祖祖辈辈以来,人们吃饭喝酒时唱歌,休息睡觉时唱歌,行道赶脚时唱歌,结婚联姻时唱歌……民歌,从摇篮旁伴随着婴儿长大;民歌,伴随着老年人永久地安息。年深月久,日积月累,旧的不合时宜的民歌被扬弃了,新的具有生命力的民歌又广为流传。整个陕北,就是一片民歌的海洋,歌声弥漫在山川田野,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陕北民歌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是谁也回答不了的问题。陕北民歌主要分为六大类,流传较为广泛的是情歌和信天游。情歌是陕北民歌中最精华的部分,在数量上占了压倒多数的地位。陕人俊美,素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的美誉(因旧说貂婵是米脂人,吕布是绥德人)。产美女、产勇士的地方自然是才子配佳人,婚姻美满和谐。情歌很多歌唱了男悦女貌、女慕男才。“干妹妹好来实在好,走起来好像水上漂”。“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数上哥哥好”。前一首,是小伙唱给姑娘听的,爱慕...
· 黄河文化—陕北“跑驴儿”
国画大师黄胄喜画毛驴,常到新疆采风创作,他也曾到陕北旅行,画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的陕北毛驴。毛驴是农家一宝。陕北佳县、米脂、绥德一带的“佳米驴”是上了金榜的优良品种,每年有数千头引到外省区繁育;定边、靖边、榆林的滚沙驴是适应沙区的好畜种。毛驴温驯老实,体格健壮,宜粗饲,耐役使,少疾病,犁地驮重拉碾推磨,样样能干。因此,农民把它当心肝宝贝一样看待。过去,陕北交通不便,山道弯弯,人们常常骑驴代步。特别是媳妇回娘家,乘驴坐鞍,甭提有多惬意!俗语说“骑驴婆姨赶驴汉”,描绘了这样一幅山区民俗画:蓝蓝的天空,山峁小路上蹄声、铜铃丁当。新媳妇丹唇桃腮,穿红着绿,稳坐驴背,仪态万方。提篮的新女婿美滋滋儿地赶着驴儿,漫步紧随。小两口或悄悄细语,或相视嬉笑,风情嫣然。小后生一高兴,引吭高歌,扬头来几声信天游,逗得媳妇格格直乐。毛驴与农民生活如此密切,它自然要进入群众文艺生活领域。巧媳妇们会用彩纸剪出活泼的...
· 黄河文化—质朴粗犷的陕北服饰
衣着服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今中外,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的人,衣着服饰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由此构成了衣着服饰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陕北是黄河流域很有代表性的一片土地,这里人们的服饰及其演变过程极富特征。绥德、米脂等地出土的一批东汉墓葬画像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秦汉时代,陕北一带经济有较大的发展。那时,达官贵人的衣着显然以丝绸为主,宽袍大袖高冠;农夫着长裤短袍,头顶平冠或葛巾;狩猎者着紧身衣裤;舞女则长舒衣袖,软裙飘逸。宋元之前,众多民族杂居,汉与匈奴、羯、氐、羌、党项、回纥等民族先后共同生息。在喜猎牧骑射的部族中,皮毛以及毛织品的使用比较常见。棉花在我国的引进栽培和兴起,大致是在元代之后,且先见于南方。因此,明代之前,陕北人不会有棉布衣着,一般用麻、绸、皮、毛制装。至于款式花样,我们只能从传统戏剧、古典小说、文史资料中大致领略了。到了清代,陕北人的衣料以棉布、...
· 窑洞文化与陕北文化的关系研究
一、陕北窑洞的发展历史与特点如园林之于苏州,山水之于江南,提及窑洞,能让人们在第一时间想起这个常常被我们遗忘掉的地方――陕北。窑洞是陕北的一张响亮的名片。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约80744平方公里。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区,二十六个县市。这一带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窑洞。时至今日,虽然面对着楼房的巨大的冲击,但是就整个陕北地区而言,窑洞仍是居民最主要的居所,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居住率几乎达到了100%。陕北窑洞历史悠久。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陕北的吴堡县相继发现了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头城,其中就有窑洞式房址近70座。古人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这种窑洞的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了。陕北窑洞发展到周代还是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