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歌舞中形成的诗歌
在劳动歌舞中形成的诗歌,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棗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棗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爱劳动的诗歌爱劳动诗词
爱劳动的诗歌爱劳动诗词爱劳动的诗歌:1、《归园田居》朝代:东晋作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译文: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2、《悯农》朝代:中唐作者: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3、《四时田园杂兴》朝代:南宋作者: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译文: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都各司其事。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之事,却也学着大人在桑树阴下种瓜。4、《观刈麦》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
· 诗歌平阳道中--于谦
《平阳道中》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此诗写于作者任河南、山西巡抚时。叙写了作者在平阳道中所见所闻的喜人景象。从轻松的笔调中见出诗人的愉快和欣慰。作品原文平阳道中[1]杨柳阴浓水鸟啼[2],豆花初放麦苗齐。相逢尽道今年好[3],四月平阳米价低。诗歌注释[1]平阳:平阳府,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2]阴:通“荫”。[3]尽道:都说,都称赞。豆花:全名豆腐花,又称豆腐脑或豆冻,是由黄豆浆凝固后形成的中式食品。水鸟:指栖息或经常栖息湿地的鸟类作品鉴赏此诗写于作者任河南、山西巡抚时。叙写了作者在平阳道中所见所闻的喜人景象。前两句写所见。杨柳阴浓,水鸟啼鸣,豆花初放,麦苗青齐,描写出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既写出了农村的特有景色及和平宁静,又写出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叙写中流露出诗人的欣慰和喜悦。后二句写所闻。四月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往往粮价最贵,“四月平阳米价低”,道出了人民生活的富足。“低”字明白如话,...
· 茶与歌舞
茶歌、茶舞,和茶与诗词的情况一样,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不只是在我国歌、舞发展的较迟阶段上,也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形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经常内容以后才见的事情。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就都是指茶。至于专门咏歌茶叶的茶歌,此后从何而始?已无法查考。从皮日休《茶中杂咏序》“昔晋杜育有赋,季疵有茶歌”的记述中,得知的最早茶歌,是陆羽茶歌。但可惜,这首茶歌也早已散佚。不过,有关唐代中期的茶歌,在《全唐诗》中还能找到如皎然《茶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等几首。尤其是卢仝的茶歌,常见引用。在我国古时,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曰歌”;《韩诗章句》称:“有章曲曰歌”,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则其诗也亦歌了。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
· 盛姓在河南汝南形成望族
盛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第五子姬奭,因封于召(今陕西岐山县西南),人称召公、召康或召伯,后因助武王灭商有功,召公被封于燕。召公的一支子孙被封盛(当时汝南郡境),是燕国的附属国。其子孙,就以祖上的名字奭为姓。到了西汉元帝刘奭即位,为了避讳刘奭的名字,奭姓人就以国名盛为姓。如《姓谱》上载:“北海太守式伟,避元帝讳,奭姓人改为盛姓。”《后汉书·西羌传》也指出:“东海盛包,其先姓式,避元帝讳改姓盛。”盛姓的始祖召公,是正宗的姬姓后裔。盛姓的迁移西汉末年,盛姓在汝南形成望族,他们活动区域主要在今河南的广大地区,盛姓迁移一是西汉历朝实行过移民戍边政策,一些盛姓迁徙到四川、云南、河北等地。西汉末年,中原战争使一些大姓望族被迫南迁,此时盛姓望族南迁广陵(今扬州市),成为广陵郡的望族,其分支又继续南迁至会稽郡(秦时治所在今苏州市,汉时在今绍兴市),东汉时,会稽郡出一名人盛吉,字君达,官至廷尉。其长子盛宪,...
· 晚唐诗人杜牧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了怎样的审美倾向?
晚唐诗人杜牧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了怎样的审美倾向?晚唐诗人杜牧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了怎样的审美倾向?晚唐诗人杜牧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了怎样的审美倾向?杜牧出生于晚唐时期,那时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十分复杂。藩镇专撗,宦官专权,朝廷中党争十分激烈,他们争权夺利。杜牧面视这种朝政,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制,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关心少数名族统治者对唐王朝的骚扰,主张收复吐蕃贵族占领地区。他的古诗描写政治和社会题材为多,近体诗清丽、婉转自成风格,特别在抒情赏景方面的七绝,意境深远,无论咏史感时,绘景言情,语言凝练,形象清新,意味自然,其风调俊爽中骨格遒劲,是晚唐诗中娇娇者和独创者。其诗与李商隐齐名,当时便有"小李杜"之称。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绝唱。说到他的审美观,下面举作者的几首绝句便可见一斑。在他的绝句中怀古喻今《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