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四库全书》子部之道家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0
转发:0
评论:0
《四库全书》子部之道家,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学派,最初被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学派,最初被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以为:“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老子是公认的道家创始人,生卒年不详,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老子首倡以道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思想,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万物产生于道又复归于道。提出“道法自然”,保持和发扬人原有的素朴的自然本性;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躁进;提出“无为而治”和“柔弱胜刚强”等策略;向往回复“纯朴”的至德之世。

  到战国中期,道家开始分化为老庄之学和黄老之学两大派别。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著有《庄子》。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思想,认为“道”是“虚无”的实体,能生成天地与万物。庄子主张“安时而处顺”,完全顺从自然,提倡超脱世俗,主张逍遥无为的处世哲学。黄老之学假托黄帝立言,改造老子的思想,把“道”看作是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的总规律,并提出了“道生法”的观点,在政治上多了一些积极进取的精神。

  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仅次于儒家的重要学派,对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汉初,文、景两帝尊黄老道家,休养生息,成“文景之治”。道家学说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其思想多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所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四库全书》子部之道家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学派,最初被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以为:“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老子是公认的道家创始人,生卒年不详,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老子首倡以道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思想,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万物产生于道又复归于道。提出“道法自然”,保持和发扬人原有的素朴的自然本性;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躁进;提出“无为而治”和“柔弱胜刚强”等策略;向往回复“纯朴”的至德之世。到战国中期,道家开始分化为老庄之学和黄老之学两大派别。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著有《庄子》。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思想,认为“道”是“虚无”的实体,能生成天地与万物。庄子主张“安时而处顺”,完全顺从自然,提倡超脱世俗,主张逍...
· 《四库全书》子部之儒家
儒家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儒家的特征是宗师孔子,尊奉六经,崇尚礼乐仁义,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等。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和德治,编订和整理了《诗》、《易》、《春秋》等经典,为儒家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一生教学,其门下汇聚了众多弟子,形成了最早的儒家学派。孔子去世后,儒学与墨学并为当时的“显学”。战国时,儒家内部产生分化,“儒分为八”: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其中以孟子与荀子影响最大。秦代和汉初,儒家曾一度消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一跃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此后至清末一直占据中国统治思想地位...
· 《四库全书》子部之杂家
《汉书·艺文志》以为:“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乃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可见杂家的特点是对各学派的兼收并蓄、融汇贯通,但他们不是漫无目的地博采众长,其关注点在于各家有关“王治”的理论,目的是为现实政治提供方针大策。因此杂家其实是“杂”而不杂。但也有部分杂家学者单纯追求广博,失其主旨,被世人讥为“驳杂不纯”之学。战国末年,随着统一趋势的加强,各家思想迅速走向融合。杂家就是这一学术文化融合趋势的产物。《汉书·艺文志》载有杂家著作“二十家,四百三篇”,今大多不存。现存杂家代表著作有《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共同编写的著作。该书编写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并能长治久安。《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编纂。全书原有...
· 《四库全书》子部之儒家
儒家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儒家的特征是宗师孔子,尊奉六经,崇尚礼乐仁义,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等。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和德治,编订和整理了《诗》、《易》、《春秋》等经典,为儒家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一生教学,其门下汇聚了众多弟子,形成了最早的儒家学派。孔子去世后,儒学与墨学并为当时的“显学”。战国时,儒家内部产生分化,“儒分为八”: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其中以孟子与荀子影响最大。秦代和汉初,儒家曾一度消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一跃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此后至清末一直占据中国统治思想地位...
· 《四库全书》子部之杂家
《汉书·艺文志》以为:“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乃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可见杂家的特点是对各学派的兼收并蓄、融汇贯通,但他们不是漫无目的地博采众长,其关注点在于各家有关“王治”的理论,目的是为现实政治提供方针大策。因此杂家其实是“杂”而不杂。但也有部分杂家学者单纯追求广博,失其主旨,被世人讥为“驳杂不纯”之学。战国末年,随着统一趋势的加强,各家思想迅速走向融合。杂家就是这一学术文化融合趋势的产物。《汉书·艺文志》载有杂家著作“二十家,四百三篇”,今大多不存。现存杂家代表著作有《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共同编写的著作。该书编写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并能长治久安。《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编纂。全书原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