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风韵
一, 强劲为力的阳刚美(《大风歌》、朱雀等):
最能体现大汉强势文化的就是开国之君汉高祖刘邦这首楚歌《大风歌》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
为纪其盛,后人立歌风台, 蔡邕以大篆书歌勒石,至今二千年。
任P《文章缘起》谓:“汉祖大风歌汪洋自恣,不必三百篇遗音,实开汉一代气象,实为汉后诗开创。”
王夫之《古诗评选》评《大风歌》说:“神韵所不待论。三句三意,不须承转;一比一赋,脱然有致,绝不入文士映带。岂亦非天授也哉!”
此“不待论”的神韵来自哪里呢?还真的须要论一论,否则不是人人都很清楚。依我看主要来自一个“风”字。来自大风所含“:气韵生动(南齐谢赫语)”、“生气远出(司空图`四诗品)”。
什么是“远出”呢?即北宋范温所谓有“余”者也。
关于“风”,广雅:风,气也。庄子: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而广韵:风,教也。国策:山东之国,从风而服。风,亦指风俗。吕氏春秋:察其风而知其志。风俗,示即风气。
以大风起兴抒发威加海内之豪情,将天地呼吸自然之风与风雅颂民俗人文之风融合了起来,此“风”既为自然物质之气,亦含教化意识之气。风,为气之动。而气,乃物质、精神统一之一元论基字。自然之风,如楚襄王在《风赋》中所说:“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此即刘邦大风起兮扬之字面义,亦即托物言志之物;而所言之情事即群雄并起,战火不息之大势。此“风”即为天道人事合和之境界势态。后世之风云际会,风云突变,大概都出于此。
风为自然、人文二义,由来己久。“国风”之风就是西周至春秋采集的反映民风的民歌、民谣。风就已含民俗、民情、风化之人文义。诗经六义之风的提法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
宋玉的《风赋》很有名,出于历史的局限,自免不了御用吹捧之作,但此诗很大一个贡献,就是将自然之风区分四季,别出雄雌性,赋与人性。当自然界之风,做为物言志的“”,体现群雄逐鹿天下的人世意识之际,即当物质风的“有”,与意识、风气、形势之“无”结合在一起时,在思维意象中,即形成了空泛、虚廓的状态。即产生出多向度、非有非无、模糊的不确定义。此即虚空致远之所来。模糊不定,阴阳不测之谓神,非有非无,有无相合之谓韵。这大概就是王夫之所谓:大风歌“神韵所不待论”的神韵所由来吧?。这也正契合了“风”与“气”的二元统一,即物质与精神统一的基本内涵。
高祖作非文学之士,亦素不喜儒生,乃高阳酒徒之俦。成此诗者乃势也,气也。K非文辞雕琢。说得详细些,是进入了天地境界的高峰情绪体验,自然的情感宣泄。即得胜而归,衣锦还乡,睹故邻思往事,感慨于胸。“……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为一意,为一物,为一境” 以言志气也。
陆时雍《古诗镜总论》曾谓:诗之妙在,则情性流而道不穷矣。风人善,西汉饶得此意,故言之则形神俱动,流变无方。……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为一意,为一物,为一境以出之;故其言直而不讦,曲而不@也。
刘邦的老对手,封他为汉王(等于给后来大汉帝国命了名)的项羽也有首歌: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
时不利兮骓不逝(奔驰)。
骓不逝兮可奈何!
说楚霸王“拔山”、“举鼎”,那是说小了。我小时候听一位老先生说,项羽能拽着小p把自己拔起来。那才算得上“神力”呢,因为凡人作不到。项王的“神力”,汉王摧枯拉朽,改天换地的“天力(人力)”,这“力”之源来自哪里呢?即来自“气”,气这个哲学概念,除包涵万物之母,物、我(物质与精神)一元之外,还有第三个特质,那就是自具“生生不息”、“大化流行”、万物变动不羁的原动力,这力,不是上帝发动,也不是佛祖赐予,而是气本身自具的。就象《诗经》所谓“斯函斯活”,生命力是种籽自具的,内函的,在一定条件下,dna(基因),就会“化”为活体,长成禾苗。动物也这样喽!这种力,大可摧山拔木,如台风;小起青萍之末,如微风。风者,气之动也。气动风生,谓“汉风正韵”,正为表达大汉帝国这种浩大正统的文化气象、风韵、强势的力度。
笫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如果说第一句“大风起兮扬”是写天势,词眼在“风”;这第二句则为人事,词眼在“威”。刘邦藉天势以成人威,统一了天下。此时刘邦踌躇满志,“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王语)。”欲扬威海内,必自故乡始。
《史记.高祖本纪》:十二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会I,布走,令别将追之。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达了巩固四海大业的心愿。他在张良、萧何、韩信三杰身上足了甜头,深谙用人之道。打天下靠人才,保天下思猛士,看出这位村长出身的开国皇帝,还不是乐以忘忧的庸才,有些个居安思危的志向。三句诗义的逻辑发展是神完气足,气贯天地的。是中华强势文化的标高。
守四方,在中国古代不止是体现在现实的地上。与地上四方对应也应守住神界天上的四方。天上四方二十八宿星象也有代表的四神兽。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朱雀,是“四灵”之一,它同青龙、白虎、玄武一样,都是方位神,而守护四灵神兽的正是二十八星宿。
汉代人视朱雀为“正四方”的神鸟,一般把它刻在墓门上。
SANY3378.JPG
木案画朱雀图:东汉。木案于1957年在甘肃武威县出土。画面中央以红黑两色绘朱雀展翅欲飞,用笔谎流畅,造型严谨。此图与战国墓土绢画《人物龙凤图》中凤的神态极为相象
四川崖墓石椁画像石
|
朱雀又可说是凤凰或玄鸟。是四灵之一,也和其他三种一样,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总称:井、鬼、柳、星、张、翼、轸。联想起来就是朱雀了。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它有从火里重身的特性,故又叫火凤凰。 |
请看朱雀那张牙舞爪的气势,不可一世的神态,皆与大风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距北京奥运会开幕仅有十余天之际,一场大型汉代画像石拓片展在国家图书馆展览厅举行。下面两图:建鼓舞与狩猎图,飞动灵活的身手,强健的力道,都充分显示了大汉艺术美学对雄劲气势的追求。
建鼓舞
狩猎
另如著名的马踏飞燕,也都神灵活现的展示了大汉艺术这种强劲的精神风貌。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形象矫健俊美,昂首嘶鸣,四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令人惊心动魄。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