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华神韵;丙夫1936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8
转发:0
评论:0
中华神韵;丙夫1936,二芳草美人。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

二芳草美人。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落浪浪。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郑风.野有蔓草》。

唐书法家张怀欢评谢眺草书时曾用此诗谓“草殊流美,薄暮川上,余霞照人,春晚林中,飞花满月”。

以诗譬书,以书况诗。虽非薄暮,亦非春晚,然而却抓住了书与诗的余霞照人,飞花满月的流美的共同神韵。人生百年,匆匆一晤,便成千古。“日午画舫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惊鸿一瞥,芳草美人。令人不觉进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禅境。

三江汉游女。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

乔木不可息,梦中美女不可求。梦绕魂牵,却远隔阔水长天。不知将来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我只能默默地到郊外割回杂草,喂饱你婚车的马驹。多么真挚的情感,细密的心思,伤痛的愿望!方润玉说“汉广终篇忽迭咏江汉,觉烟水茫茫,浩渺无际,广不可泳,长更无方。唯有徘徊瞻望,长歌浩叹而已!”

三个女孩有个共同特点,都神秘莫测,人们所见甚少。一位只知是个“那人”,没名没姓,没影没形。第二位也只见个“美目盼兮”的眼神,别的什么也不知道。第三位只知是江汉间一位游女,其它呢?都很飘忽。至于住在哪里?更是扑朔难求。第一位好象在水中央,又似乎在小岛上或是浅滩上。一个“宛”字把一切都给虚化了。第二位只是在春风野外偶然相遇而已。第三位野游在汉水之滨,乘船也找不到。三人如“蓝田玉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离形得似,庶几斯人”。无形有神,故而形永且真。千载悠悠,实神韵之典范。

二、劳动民歌。如“采蘩”、“采萍”、 “十亩之间”、《�]�q》等奠定了中国民歌的创作特点与风范。

如《�]�q》:采采�]�q,薄言采之。采采�]�q,薄言有之。采采�]�q,薄言掇之。采采�]�q,薄言捋之。采采�]�q,薄言�K之。采采�]�q,薄言�p之。

清人方玉润说此民歌:“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王夫之说:“采采”一诗,“意在言先,亦在言后,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象这种兴象风神具全的气象究竞来自哪里呢?大概有如下几方面因素。从民歌的音韵方面看,迭词、双声、迭韵的广泛应用。从音乐性看,反复重唱、回荡起伏的旋律。余韵无穷,表现了民歌的和谐美。从节奏看,四言二拍的基本节奏,既与人行走两腿交替合拍,也与人耦耕劳动一起一伏节律相合。在民歌演唱活动中,把劳动节奏舞蹈化了,变成了审美活动。此时此刻,忘记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的困扰,忘记了长年劳动的辛酸,忘记了爱恨情仇的苦恼,也忘记了仁义道德的人文关怀。进入了与春风大地合一的忘我境界。从诗的词句看《�]�q》三段六句只换了六个字。然而,万取一收,只着一字却也尽得风流。

这类民歌,美在简约,美在神韵,美在人被物化在了蓝天白云春风绿野之间了。

三、痛苦忧伤的人生之旅。

王风中有一首《黍离》,三章章十行。选一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一位忧国伤时之士,在城外低着头慢悠悠的走着,内心忧思摇荡,如醉如噎。呼天怨人。令人闻之伤神。另一首写不平的《大东》,把苍天具象化,天河织女北斗南箕,呼天问星。更加凄凉慷慨。写法被称作赋而兴。也就是以景抒情。

另一首小雅里面的《采薇》。六章四兴二赋。选其被称为赋的末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王夫之说,被谢玄誉为诗经最佳句的“昔我”二句,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关于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他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天情物理,可哀而可乐。用之无穷,流而不滞。穷且滞者不知尔”。此论可谓道出了“昔我”二句魅力的天机。“昔我往矣”“今我来思”,人也;“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天也,物也。今昔对比,感时伤神,情也意也;风雪归人,境也,象也。柳拂雪飘,依依霏霏,韵也,人去屋空,情恸鼻酸,味也。人情柳意,实也;归不见故人,老病无依,虚也。人观景所见,形也;境感人所传,神也。形神兼具,天人同感,“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穷理尽性,事绝言象”,遗韵无穷,千古绝唱。“杨柳依依”“零雨其蒙”。乃司空表圣所谓“规以象外得之圜中”者也。诗经中有的被称为亦赋亦兴,有的一首中各章交用赋兴,可见在诗歌的审美中,所赋之事往往不能滞于所叙之物事,而要从象外求之。方能得其神韵。还有的诗,象赋象比又象兴。就如小雅中的《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箨。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说它是比,不无道理。因为它用大量自然景象的对比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对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不过说比显而兴隐,此比却不显而隐。因为它是被比事物并不出现的借喻。说它是赋也很象。鹤鸣长空,鱼翔渊渚。嘉园名树,山石良玉。它本就象一首歌颂大自然的风景诗。风景诗,见仁见智也各有其一定含意的。说它是兴,是指诗人对这幅宇宙生态相克相成图景的深邃感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虽然尚在蒙胧的感性之中。但全诗对此人事规律,不道破一句。满纸自然景象。人焉在?人焉在?人在天外。所以从艺术角度看,赋、比、兴相通用,都是为了达到兴象风神的神韵境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华神韵
神韵为中华传统文艺的美学标准,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和共同追求。它是人的道德、理想、情感、观念升华、超越,主客不分、物我为一的一种精神状态(主)及其对象化形式中的积淀韵味(客)。其哲学基础是人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界互为对象化的过程。但美学与神韵说却并不就等于哲学。西方美学是从哲学中剥离出来的,而中国的美学神韵,一出娘胎就带着人的筋骨血肉魂,是一种直观感性体验。是与潜意识、思维科学乃至人体生命科学相联系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交叉,却又不同于哲学的理论概括与抽象。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的生命体验。神韵的直接根源来自原始宗教迷狂。中华神韵,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集体无意识显现。神:甲骨文、金文作申形,为申字,象闪电。从示,神妙莫测,超越认识。《易》云《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韵,《说文》:韵,和也。《玉篇》:音和曰韵也。可见,韵本来是音之...
· 收藏家谷丙夫
谷丙夫,男,1932年3月生,英文Gubingfu,山东济于人,汉族,中国体育博物馆首任馆长,编审职称。曾任中国体育史学会副主任,国家体委文史委员会副主任,1994年离休。曾获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奖章、体育工作贡献奖章、新闻工作者荣誉奖章等。2009年10月10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7岁。中文名谷丙夫国籍中国出生地中国山东出生日期1932年3月逝世日期2009年10月10日职业收藏家主要成就创组中国体育集邮协会目录1介绍2历任职务3邮票收藏▪综述▪“五星与五环”邮集介绍主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获国家民委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奖”,副主编《当代中国的体育》获国家体委颁“体育运动荣誉奖”,副主编《当代中国单项体育运动史》主持出版前6卷。主编《世界体坛顶峰的中国人》等,《中国人看大词典》体育卷编撰者。组织《毛泽东伟大体育理论与实践》调查,率团参与观察丝绸之路古代体育并组织国际研讨会,《文史知识...
· 1936年《巫氏重修族V》
1936年《巫氏重修族V》1924年秋天,V|d巫宇衡先生cV|防城巫π巯壬,_始遵照祖先z,重修巫氏族V,以V宗盟。1928年夏天,e廉募w得六百金,其中一半作樾V|_回祠宇L墓,而另一半t作榫修族V的M用。O立事账於d,O通於V州,v了8年^,M遍及各省,K於在1936年5月5日完成了50卷44厚缘摹段资现匦拮遄V》(各卷要热菰表1),@就是目前通Q的《巫氏族V》(巫文隆,1994b)。然而v了半世o之久,巫氏族V由於或其他因素,已uu散失。1988年任V|省V州市白^文化局的我族宗人天特先生,向全l出「告巫族同胞」,希望救散失的《巫氏族V》,先用影印存留,更希望再加入全不男女,凡姓巫者,一律入缘暮觐。同年,_痴没溪湖巫江河先生,^多方的努力c安排,也透^V州宗人天特先生的兔τ坝。整套巫氏族V缀跞部影印Щ嘏_常F存放於彰化溪湖江河宗L保管,以供_澄仔兆迦じc㈤。榱撕韧馕资献谟H的方便查...
· 丙
含丙的干支丙寅丙子丙戌丙申丙午丙辰
· 情灵摇荡说神韵
熟悉古代书法史的人都知道,以“二王”为核心的魏晋书法,确立了后世书法艺术的人文传统和审美基调。遗憾的是,王羲之这个超逸群贤的绝世楷模,却早已没有一纸真迹流传,由此引发了令人困惑甚至尴尬的问题:书法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艺术门类,取法传承自然离不开名家楷模的经典作品,而宋明帖学不过是以钩摹、翻刻的二王刻帖或石刻为取法依据发展而来;清代尊碑抑帖之风,多以二王真迹失传、刻帖辗转失真为借口。尊帖也好,非帖也罢,褒贬得失均系于复制品,与二王真迹无关。真迹不传,二王斯在?复制品到底承载了什么信息,书法艺术的传统如何在复制品中寻觅?传统究竟在何方呢?要探寻诸如此类的问题,恐怕仅仅凭借临池功夫是无济于事的。众所周知,文学、艺术的创作主体源自文人士大夫的知识群体,“以人为本”的一贯旨趣,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文中称:“必有藻韵,善移人情,始得称文”。书法亦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