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华神韵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38
转发:0
评论:0
中华神韵,神韵为中华传统文艺的美学标准,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和共同追

神韵为中华传统文艺的美学标准,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和共同追求。它是人的道德、理想、情感、观念升华、超越,主客不分、物我为一的一种精神状态(主)及其对象化形式中的积淀韵味(客)。其哲学基础是人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界互为对象化的过程。但美学与神韵说却并不就等于哲学。西方美学是从哲学中剥离出来的,而中国的美学神韵,一出娘胎就带着人的筋骨血肉魂,是一种直观感性体验。是与潜意识、思维科学乃至人体生命科学相联系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交叉,却又不同于哲学的理论概括与抽象。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的生命体验。神韵的直接根源来自原始宗教迷狂。中华神韵,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集体无意识显现。

神:甲骨文、金文作申形,为申字,象闪电。从示,神妙莫测,超越认识。《易》云《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韵,《说文》:韵,和也。《玉篇》:音和曰韵也。可见,韵本来是音之和,后引申至其它艺术门类。韵与谐字结构相近,意义相通。说文:韵,和也。从音,员声。裴光远云:古与均同。谐,也,与互训,皆和谐均匀之意。此和即哲学中“和实生物”、道家“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和。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神韵的实质就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物我为一”和谐境界的直观感悟和体验。

先秦古韵

(一),诗经的神韵在“兴”。

诗经的六义中,比兴同质,比显而兴隐。二者共占诗经总数的三分之二。兴的含义比较复杂。《文心雕龙》说:“兴义虽阔而味长” 。郑樵说:“比为体,兴为魂”。王夫之说: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都把兴说得比较玄虚。还是明代胡元瑞有句话颇能概括兴的含义。他在讲作诗大要时,提出了:“兴象风神”四个字。囊括了起、发,意象,情绪,精神境界四方面内容。而作为诗歌里的“兴”,一是兴必有象。托事于物,物则有象。然此象并非要表达的被比之象。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象为一丢丢俊美的水鸟儿,或可笼养,或可烧烤。而在诗中,只取其关关求偶之义,引譬连类,男女和谐,其类广大。“易”云: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二是兴必有风。“感发志意、“触物以起情,“怊怅述情”,   情动风生。《五行大义》引翼凤谓“风通六情”,六情,即指喜怒哀乐爱恶六种情感、情绪。                                                                                 兴中必有一种特定的情感情绪在主客体间交流互动。三是兴必有神。钟嵘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朱子类语》说:凡兴者,所见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类推,不可以义理求。妙万物而不可名状。此非“神”而何?

总之,兴,起发也。触物生情,诗兴大发,进入审美创作心态。象,意象。被比事物与作比事物一结合,如关关雎鸠,就不再是鸟类求偶,也不仅是男女求情,而升华为更广泛,更本质的意象境界,即阴阳、刚柔和谐境界。阴阳合和,乃宇宙根本之道。故毛诗序谓之文王之化,大姒之德。用姬昌夫妇挂名,而不用别对夫妇说事,仅只因为人家生了武王姬发、周公姬旦这样的好儿子,广告效应比咱那父母大一些,其实天道人理是一样的。就是要夫妻和美,不打离婚。违背阴阳和谐之道,就会出牛郎织女、梁祝、白蛇传、罗蜜欧与朱丽叶等大悲剧。风,情动风生,风通六情,凡艺、文皆以情感、情绪体验为本旨,以传情养情为指归。神,神韵。神韵来自哪里?即来自情与物、具象与抽象、物我、天人统一基础之上。来自人的主观体验,与物存在形式所积淀的韵味。这就是“兴”所包含的兴象风神全部内容。结合诗经具体作品看:

一、《诗经》中表现男女之情的民歌既多又好,美女如云。有这样三位很有特点。

一是那位秋水伊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秦风.蒹葭》。

秋水凄迷,白露成霜。心中追慕的情人,你究竟在何方?在水中,还是在小岛浅滩?宛在者,似有若无也。此情此景,真也梦也?天上人间?旷男怨女,千古绝唱。只可神识而不可目睹。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秦风.蒹葭》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特无心以求之则其人倜乎远矣。 章培恒先生说此诗不是赋而是兴,是说得通的。只是做比、起兴物的性象,不只一物,而是春秋四时更替,草木荣悴交变,以此天象比男女之风情,传人文之风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华神韵;丙夫1936
二芳草美人。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落浪浪。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郑风.野有蔓草》。唐书法家张怀欢评谢眺草书时曾用此诗谓“草殊流美,薄暮川上,余霞照人,春晚林中,飞花满月”。以诗譬书,以书况诗。虽非薄暮,亦非春晚,然而却抓住了书与诗的余霞照人,飞花满月的流美的共同神韵。人生百年,匆匆一晤,便成千古。“日午画舫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惊鸿一瞥,芳草美人。令人不觉进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禅境。三江汉游女。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乔木不可息,梦中美女不可求。梦绕魂牵,却远隔阔水长天。不知将来谁把你...
· 情灵摇荡说神韵
熟悉古代书法史的人都知道,以“二王”为核心的魏晋书法,确立了后世书法艺术的人文传统和审美基调。遗憾的是,王羲之这个超逸群贤的绝世楷模,却早已没有一纸真迹流传,由此引发了令人困惑甚至尴尬的问题:书法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艺术门类,取法传承自然离不开名家楷模的经典作品,而宋明帖学不过是以钩摹、翻刻的二王刻帖或石刻为取法依据发展而来;清代尊碑抑帖之风,多以二王真迹失传、刻帖辗转失真为借口。尊帖也好,非帖也罢,褒贬得失均系于复制品,与二王真迹无关。真迹不传,二王斯在?复制品到底承载了什么信息,书法艺术的传统如何在复制品中寻觅?传统究竟在何方呢?要探寻诸如此类的问题,恐怕仅仅凭借临池功夫是无济于事的。众所周知,文学、艺术的创作主体源自文人士大夫的知识群体,“以人为本”的一贯旨趣,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文中称:“必有藻韵,善移人情,始得称文”。书法亦然。...
· 情灵摇荡说神韵
熟悉古代书法史的人都知道,以“二王”为核心的魏晋书法,确立了后世书法艺术的人文传统和审美基调。遗憾的是,王羲之这个超逸群贤的绝世楷模,却早已没有一纸真迹流传,由此引发了令人困惑甚至尴尬的问题:书法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艺术门类,取法传承自然离不开名家楷模的经典作品,而宋明帖学不过是以钩摹、翻刻的二王刻帖或石刻为取法依据发展而来;清代尊碑抑帖之风,多以二王真迹失传、刻帖辗转失真为借口。尊帖也好,非帖也罢,褒贬得失均系于复制品,与二王真迹无关。真迹不传,二王斯在?复制品到底承载了什么信息,书法艺术的传统如何在复制品中寻觅?传统究竟在何方呢?要探寻诸如此类的问题,恐怕仅仅凭借临池功夫是无济于事的。众所周知,文学、艺术的创作主体源自文人士大夫的知识群体,“以人为本”的一贯旨趣,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文中称:“必有藻韵,善移人情,始得称文”。书法亦然。...
· 东北文化—地主戏曲—独具神韵的龙江剧
龙江剧是我国最年轻的戏曲剧种之一。“扎根黑土,博采众长,适应时代,自成一家”的黑土艺术风格使它在琳琅满目的地方戏剧种中独具神韵。1958年,在东北三省协作区会议上,提出发展东北地方戏曲的设想,随后,黑龙江省的有关方面以二人转、拉场戏的音乐为基础,将民间的说唱和歌舞形式丰富、发展成戏曲形式,1960年8月正式命名为龙江剧,同时组成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龙江剧的唱腔主要采用二人转的[红柳子]、[文咳咳]、[武咳咳]等曲牌,文学语言朴实风趣,表演动作歌舞性强,特色浓郁。历年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寒江关》、《春灵庵》、《双锁山》、《俩新媳妇》、《结婚前后》、《张飞审瓜》、《皇亲国戚》等。说起龙江剧,就不能不提到其杰出的代表人物白淑贤。白淑贤之于龙江剧如同当年的严凤英之于黄梅戏,一人即如一个剧种的半边天。她所主演的《皇亲国戚》、《双锁山》、《荒唐宝玉》、《木兰传奇》等曾两次荣获“文华剧目大奖”和二度“...
· 大理神韵——久传不衰的姓氏照壁文化
在古代,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受到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是中国古代院落大门内(或大门前)的一种屏障,其建筑材料包括砖、木、石等不同的类型。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一部分,历史久远,久传不衰。照壁又称‘影壁’,‘影壁’二字由‘隐避’变换而来,在门内为‘隐’,门外为‘避’。大理白族著名学者杜乙简题写的喜洲董家大院照壁‘大理神韵’,现为旅游景点。中国的影壁至迟在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时期就有了。据近年考古学家发现,在陕西省的西周一建筑遗址中,有一座影壁残迹,东西长240厘米,残高20厘米,这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影壁。影壁的设置在中国古代是分成等级的。据古代西周礼制规定,只有宫殿、诸侯宝那、寺庙建筑等方可建筑影壁。它作为一组建筑物的屏障,故又称“屏”。行人路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