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神韵
神韵为中华传统文艺的美学标准,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和共同追求。它是人的道德、理想、情感、观念升华、超越,主客不分、物我为一的一种精神状态(主)及其对象化形式中的积淀韵味(客)。其哲学基础是人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界互为对象化的过程。但美学与神韵说却并不就等于哲学。西方美学是从哲学中剥离出来的,而中国的美学神韵,一出娘胎就带着人的筋骨血肉魂,是一种直观感性体验。是与潜意识、思维科学乃至人体生命科学相联系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交叉,却又不同于哲学的理论概括与抽象。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的生命体验。神韵的直接根源来自原始宗教迷狂。中华神韵,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集体无意识显现。
神:甲骨文、金文作申形,为申字,象闪电。从示,神妙莫测,超越认识。《易》云《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韵,《说文》:韵,和也。《玉篇》:音和曰韵也。可见,韵本来是音之和,后引申至其它艺术门类。韵与谐字结构相近,意义相通。说文:韵,和也。从音,员声。裴光远云:古与均同。谐,也,与互训,皆和谐均匀之意。此和即哲学中“和实生物”、道家“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和。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神韵的实质就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物我为一”和谐境界的直观感悟和体验。
先秦古韵
(一),诗经的神韵在“兴”。
诗经的六义中,比兴同质,比显而兴隐。二者共占诗经总数的三分之二。兴的含义比较复杂。《文心雕龙》说:“兴义虽阔而味长” 。郑樵说:“比为体,兴为魂”。王夫之说: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都把兴说得比较玄虚。还是明代胡元瑞有句话颇能概括兴的含义。他在讲作诗大要时,提出了:“兴象风神”四个字。囊括了起、发,意象,情绪,精神境界四方面内容。而作为诗歌里的“兴”,一是兴必有象。托事于物,物则有象。然此象并非要表达的被比之象。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象为一丢丢俊美的水鸟儿,或可笼养,或可烧烤。而在诗中,只取其关关求偶之义,引譬连类,男女和谐,其类广大。“易”云: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二是兴必有风。“感发志意、“触物以起情,“怊怅述情”, 情动风生。《五行大义》引翼凤谓“风通六情”,六情,即指喜怒哀乐爱恶六种情感、情绪。 兴中必有一种特定的情感情绪在主客体间交流互动。三是兴必有神。钟嵘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朱子类语》说:凡兴者,所见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类推,不可以义理求。妙万物而不可名状。此非“神”而何?
总之,兴,起发也。触物生情,诗兴大发,进入审美创作心态。象,意象。被比事物与作比事物一结合,如关关雎鸠,就不再是鸟类求偶,也不仅是男女求情,而升华为更广泛,更本质的意象境界,即阴阳、刚柔和谐境界。阴阳合和,乃宇宙根本之道。故毛诗序谓之文王之化,大姒之德。用姬昌夫妇挂名,而不用别对夫妇说事,仅只因为人家生了武王姬发、周公姬旦这样的好儿子,广告效应比咱那父母大一些,其实天道人理是一样的。就是要夫妻和美,不打离婚。违背阴阳和谐之道,就会出牛郎织女、梁祝、白蛇传、罗蜜欧与朱丽叶等大悲剧。风,情动风生,风通六情,凡艺、文皆以情感、情绪体验为本旨,以传情养情为指归。神,神韵。神韵来自哪里?即来自情与物、具象与抽象、物我、天人统一基础之上。来自人的主观体验,与物存在形式所积淀的韵味。这就是“兴”所包含的兴象风神全部内容。结合诗经具体作品看:
一、《诗经》中表现男女之情的民歌既多又好,美女如云。有这样三位很有特点。
一是那位秋水伊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秦风.蒹葭》。
秋水凄迷,白露成霜。心中追慕的情人,你究竟在何方?在水中,还是在小岛浅滩?宛在者,似有若无也。此情此景,真也梦也?天上人间?旷男怨女,千古绝唱。只可神识而不可目睹。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秦风.蒹葭》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特无心以求之则其人倜乎远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