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的被疏
屈原的后半生曾三次被疏、被放、被迁。屈原的被疏,大约是在楚怀王十四、十五和十七年。此后,直至楚怀王二十五年,屈原还在朝廷,参与朝政。这说明屈原在怀王朝只是被疏,没有被放。放与迁都发生在顷襄王朝。放是放逐,斥逐,即逐出朝廷的意思,它是有期限的。到了期限,还可以回到朝廷。屈原和逐的地点汉北,期限为九年。
在《离骚》等诗中,屈原反复表示要以彭咸为榜样,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彭咸是什么人?传统的廉洁是王逸的殷贤大夫说。从朱熹开始,研究者们便对王逸注发生了怀疑,明汪青首先提出“彭咸即彭祖”的廉洁。在屈原的作品中,“彭咸”是一个艺术形象,屈原把彭祖及其事迹,糅合到“巫”(“巫彭”或“巫咸”)之中,成为他心目中的“彭咸”的偶像,一个亦人的形象。“从彭咸之所居”并非“投水自杀”的代名词,而是“跟着彭咸去隐居”的;意思。《离骚》乱曰:“国无人莫我知兮,双何怀乎故都要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解释为:“这个国家既然没有人能够理解我,我双何必怀念它呢?既然没有地方实施美政,我就要跟着彭咸去隐居了”,更符合上文贯下来的意思。屈原选择的隐居之地是当时僻远的南楚溆水之浦 ,他在这时过了大约五、六年左右的时间。他深入民间,考察巫风巫俗、整理、加工、创作了《九歌》、招魂、等独具沅湘地方特色的作品,写成了千古奇文《天问》、以及《涉江》、《桔颂》等骚辞。
但是,屈原的们并不容许屈原过这种相对平静的生活,屈原所作的抱怨朝廷的诗歌和平常的一些言论,也不可能不为楚廷所闻。“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迁”是迁徒,即将一个中族人原来居住的地方迁徒到另一个地方,是氏族社会中战胜的部族为了防止战败的部族在原地东山再起,构成对自己的威胁,将战败的部族整体迁徒到边远地方安置的一种刑罚。它是没有期限的,也不能再回到朝廷和原居住地。这种刑罚,被楚国沿下来,作为其对付同宗支系的一种办法。它的严厉的程度虽不及杀头,但对于一个希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部族来说,这种惩罚无异于宣告政治生命的结束。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部族的。历史上许多部族小国就是经由这一条途径逐渐消亡的。屈原迁徒之地在南楚的边鄙汨罗,即楚文王迁罗子国的旧地。对于受到迁徒的处罚,屈原是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他决定以一死来表示对楚王命令的反抗。这种思想表现在他最后的诗篇《惜往日》、《悲回风》、和《怀沙》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