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论梅花桩的起源及其文武一体的特点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2
转发:0
评论:0
论梅花桩的起源及其文武一体的特点,梅花桩不仅是一派拳术或养生的方法,而是流传在民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和“根

梅花桩不仅是一派拳术或养生的方法,而是流传在民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和“根”。 相传在西周以前,约在公元前一千多年,有一个祖师化名“云盘”,住在“西域天盘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即现在的昆仑山一带。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一为“梅花”。它们的图谱分别是: 其中“八卦”的图谱是“八卦”、“三爻”、“阴阳”、“太极”;而“梅花”的图谱则是“五行”、“八方”、“九宫”、“太极”。 图谱的前三项说的是人类认识宇宙、认识万事万物时的一种基本观点和思维顺序。例如“八卦”图谱中的“八卦”,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或八个卦相,它们也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天地万物的一种简约形相。“三爻”(又称“三才”),即天、地、人。“阴阳”,也是阴、阳二爻。 又如“梅花”的图谱则是:“五行”,即金、水、木、火、土,它们代表了万事万物的五种基本性质或五种基本组成因素。“八方”,即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八个方向,因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也都与方向有关。“九宫”,则指八个方向及中心一点的九个位置,在此它表示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或地形,因为任何事物也都受着它所在的地域、地形的影响。 在以上“八卦”和“梅花”的图谱中都有一个“太极”的图象,这表示上述的两种思维顺序,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思维规律━━“太极”。《太极图》是一个思维规律的模式,这就是:一、万物都有阴有阳,而且要阴阳分明,达到阴阳平衡;二、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纯净的,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相渗透;三、《太极图》中的阴阳交界是一条光滑的曲线,它表示宇宙万物的阴阳变化也是逐渐地,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根据中国古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解释:“太极”系由“无极”而来,“无极”为宇宙之始,由“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于是万物生矣,这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顺序。 《系辞》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这里的“天下之至神”,即大脑产生的灵感。人类可以通过练功而达到心性的“寂然不动”, “静能生慧”大脑的潜意识活跃灵感被激发。(见作者所著《中国梅花桩技击大法》一书上篇,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2 月)只有灵感思维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这个通过练功产生灵感思维而认识宇宙的过程,则是与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顺 序相勃逆的。故而人们也常把练功称为“返本还源”。这个“返本还源”的过程就是,把天地间不断变化着的万事万物简约、抽象成为“六十四卦”,由“六十四卦”至“八卦”,“八卦”至“四象”,“四象”至“两仪”(也就是“阴阳”),“两仪”至“太极”,“太极”最后达“无极”。“无极”为宇宙之始的一种状态,“无极”时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阴、无阳、无我、无它......,空间上无大无小,时间上无始无终,即老子说的“浑沌”状态,武功中的“浑元一气”。 远古时代的人类,早在结绳记事和文字出现之前,就已经懂得了“武”和“舞”。“武”是为了在狩猎与争战中与野兽或敌人搏击;而“舞”则是为了在与族人欢聚时,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我们从史料记载和少数民族舞蹈中知道,在最早的舞蹈里大都是些博击和战斗的动作。但舞蹈的目的和真正的博击与战斗不同,“舞”是为了表达人们欢乐的心情,这时人类已经懂得了用人体的姿势与动作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另外,由于“武”和“舞”都是人体的一种运动,自然也有着强身健体、活动气血与开发智慧的作用。人们经过不断地运动之后,身心健康、气血畅流了,感到心胸开阔、神清气爽,头脑中也消除了杂念和忧愁。佛经说“静能生慧”,运动对增强人体健康、开发大脑智慧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这些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云盘”祖师创造了“八卦”和“梅花”拳。这些拳法与一般的武术或舞蹈不同,它们既不是单纯地为了击技,也不是单纯地为了表达感情,而是用人体的姿势和动作,来演示一个更重要和更严肃的课题━━人类认识宇宙的思维方法和规律。梅花拳就是这样的,自古以来它就被人们称为“无字真经”。因为练习梅花拳也就象读书一样,可以学会“梅花”图谱中所表示的那些思维规律。凡是练习过梅花拳的学生们都有体会,梅花拳也确实是一条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 从梅花桩基本功“架子”的锻练内容就可以看出,“架子”中的“桩步”有五个姿势,即大、顺、拗、小、败,对应的也就是“五行”:金、水、木、火、土。而“桩步”的五个姿势,也必须要在拳场的八个方向上都要练习,这就是“八方”。在“架子”中走向八个方向练习“桩步”的步法,又称为“行步”,它包括了三种不同用途的行步练法,分别称为“摆法”、“撤法”和“扎法”。在练习“架子”时,八个方向上的“桩步”都练完后,再练一次中间一点的“桩步”,才算练完一趟“架子”,这就是“九宫”的意思了。梅花桩武功在练习时,必须能“知宽知窄、随高就低、静之如山岳、动之似江河”,并“起落进退、有阴有阳”,还要“一气贯串、刚柔相济”等,这就是“太极之功、阴阳之理”。广大的梅花拳弟子,都从锻练的实践中体验到了“五行”、“八方”、“九宫”的作用,领悟到了“太极”、“阴阳”的规律。梅花桩拳法变化无穷,拳理也深奥难懂,包容了所有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梅花拳的人只有一边锻练梅花拳的武功,一边学习它的拳理,才能掌握练功的要领,使自己的身心都得到锻练,智慧也得到开发。作者十几年来,在济南各高等院校用业余时间传授梅花桩武功,受到了广大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学生们通过梅花桩武功的训练,不但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了,头脑也机敏、聪明起来,促进了学习,丰富了知识,也提高了社会活动的能力。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成了学习上的尖子,获得了“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位,毕业后很快就提升了“讲师”、“工程师”、“律师”、“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教授”、“博导“等中高级职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老百姓常说:“拳打脚踢小把戏,唯有文理通天地。”梅花拳是一门培养大将之才的学问。我多年来传授梅拳的经验证明,在知识分子中推广梅花桩是卓有成效的,因为它与各门知识之间有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反过来说,由于梅花桩不只是一门武术运动或修养身体的方法,也只有文化素养很高、科学知识丰富的人,才能掌握它并理解其真谛。在这里我们揭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即我们祖国的文化本来就是“文武一体”的,武功锻练也是一种文化流传的方式。而且它还是一种最古老、并有着特殊作用的一种方式。只是后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提高和西方哲学思想的介入,使得“文”、“武”分家,武功也在人们的心目中单纯地成了击技训练或锻练身体的方法。现在人们所认为的“武”,也是“内”、“外”分离的,门派众多、各展其长。真正能“内外合一”、“浑元一气”,又能变化无穷、包罗万象的武功派别已属罕见。因此‘武’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含义和无穷丰富的内容,只剩下一些支离破碎的外壳。梅花桩武功保持了“武”的,它与“文”也是一体的,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梅花桩拳派自从公开流传以来,它就有“文场”、“武场”的活动。“文场”用“文理”指导着整个拳派的一切事物和武功锻炼。梅花拳的“武功”是基础,而“文功”则是它的高级阶段,只有武功练的扎实、又懂得文理和传统的美德、且能练习“文功”的人,才能算真正的梅花拳弟子, 得以在拳派内辈谱上留名。(参见作者所著《论梅花拳的文场与武场》,“义和团运动起源与现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90 年10月) 如上所述,“云盘”祖师所创造的“梅花”拳就是这个模样,他所创造的“八卦”拳呢?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现在国内所流传的“八卦掌”、“八卦拳”等都不是!因为它们的拳法结构虽然与“八卦”的图谱有关,但并不是“八卦”思维方法与规律的表演。因而它们也就起不到“无字真经”的作用,再者它们流传的历史也太短了,大都是元、明代以后才开始的。而据《梅拳秘谱》记载“汉代时已有人练习此拳”,广大农村的拳民们则传说:“梅花拳自开天劈地就已有之”。另外,目前流行的“八卦掌”、“八卦拳”等拳派,也都没有“文场”的组织,更没有拌随该派武功流传的经书。 在梅花拳的“文场”老师的手中,都有许多世代流传的手抄本经书,如《根源经》、《皇极宝卷》、《明道正宗》、《五虎纲领》等。它们都记载着梅花拳的起源与流传历史,文功和武功的练法与指导思想,修养身心、怯病延年方法与原则,梅花拳的武德与的优良传统等。其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则是《香理》,它是文理的根本和精髓,梅花拳日用及拳派一切活动依据和指导。《香理》的内容是些预测天地和人间万事万物的“卜辞”,这些“卜辞”也就是用“五行”、“八方”、“九宫”、“太极”的思维顺序和规律,去占卜或预测未来天地的变化或万事万物即将出现的情状时获得成功的例证。在中国古代,与上述“八卦”图谱相联系的还有一部《易经》。它也象梅花拳的经书《香理》一样,是一部占卜之书。正如高亨教授所言:“筮人将其筮事记录,选择其中之奇中或屡中者,分别移写于筮书六十四卦爻之下,以为来时之借鉴,逐渐积累,遂成《周易》卦爻辞之一部分矣。”(见高亨著《〈周易〉古经今注》一书,中华书局1984年)可见《易经》也如《香理》一样,是用“八卦”、“三爻”、“阴阳”、“太极”的思维顺序和规律,占卜未来屡中或奇中的“爻辞”。“八卦”的图谱和《易经》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孔子等人著文颂扬,而引起了世人的重视。《易经》和孔子等人所著的《十翼》等文章一起,即后人所称的《周易》。《周易》受到了历代学者们的推崇, 被称为:“群经之首”、“中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陈白沙道论的实质及其特点
摘要:本文通过探寻陈白沙道论的渊源、内涵及其特点,认为陈白沙试图把儒家内部倾向于道、理与心、性的两种思潮融合起来,同时又从老庄、禅宗那里得到启示,形成了自己的道论思想,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大儒。陈白沙,即陈献章,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后学称白沙先生。他是我国十五世纪即明代中叶杰出的思想家,是有明一代第一
· 试论秦骑兵的渊源、发展及其特点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和陕西咸阳塔尔坡秦人墓葬中发现了秦最早的骑兵俑和骑马俑。二号俑坑内发现的一批骑马俑群,计有陶鞍马116匹,每匹马前立有骑兵俑一件。马背上雕有鞍鞯,头上戴着络头、衔、缰。骑兵俑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提弓状。俑和马的造型准确形象逼真生动,把秦始皇时代骑兵形象生动展现在人们面前[1]。塔尔坡清理战国的秦人墓葬384座,其中出土了2件骑马俑,这是我国古代目前发现最早的骑马俑[2]。有人还从这2件骑马俑的姿态与装备分析,认为它们应是战国秦国材官骑士或骑士俑的形象[3]。故笔者以此为最新考古资料,结合有关我国古代骑兵的文献和考古学资料,并在一定范围内参考前贤的研究成果,对秦骑兵作进一步的论述,错误之处,祈请方家给予指正。一、秦骑兵的渊源恩格斯在《骑兵》一文中指出:“马匹用于乘骑和军队编有骑马的部队,自然首先发生在那些自古以来就产马,而且气候和有青草适于马匹生长的国家...
· 试论南北朝农村市场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南北朝农村市场的主要类型农村市场,主要是指县以下乡村、里聚所形成相对稳定的交易场所,是中国历史上小农家庭之间产品互通交易的场所,也是将农民生产活动引入区域市场体系的纽带。①战国秦汉,农村集市就已经出现,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集市类型渐趋增多。先说乡市。两汉时期,乡是县之下一级行政单位,乡治所在的村邑一般有市,而且普遍设市,对此李根蟠先生有过论述。②自东汉后期开始,尤其是魏晋以来,战争、灾荒、人口流徙以及自然聚落的分化重组对里制的破坏较大。尽管如此,乡里组织形式不仅在制度层面上依然存留,而且事实上南北朝时期的大部份时期乡里制度确然存在,甚至亭制也有部分保留。③这是此期乡市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宋书》卷92《良吏传》云:“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此种乡邑之市,当是定期市集。《南齐书・孝义传》记载晋陵吴康之妻赵氏:“父亡弟幼,值岁饥,母老病笃,赵诣乡里自卖,言辞哀切,乡...
· 论三位一体
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论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的一部重要著作。奥古斯丁最重要的三部著作是《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在这三部著作中,《论三位一体》侧重于从上帝三位一体本身的角度,来考察神与人的关系。《论三位一体》被认为是理论水平最深的一部著作,也被公认为代表了奥古斯丁神哲学的巅峰,也可以说是整个教父哲学的理论巅峰。按照今天的学科分类,《论三位一体》既可以说是神学的,也可以说是哲学的、心理学的。本书在前面七章里主要讨论了神学的问题,从上帝三位一体自身的角度来讲神人关系,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不可分割,同其一个实体。其中后八卷关于“人是三位一体的形象”的心智结构的讨论,无论是在西方神学史上,还是在哲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当代西方的...
· 家谱的起源论
家谱的起源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投影,若从人与群体联系观念形成的角度考察,起源相当久远。现在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已经表明: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前,血缘关系是人类群体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纽带。人类最初出现的群体是“榛榛颉⑷壕酉处”的原始群,此时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纯是浑然之群。按照古人类研究得出的结论:在人类存在的三百多万年历史中,约有二百九十万年是处在原始群时期,到了距今十多万年时才开始产生氏族制度。浑然的原始群,开始分为若干小群,而且演进愈深,分析愈细,辨别亲疏的族群观念也随之产生,“故人之相仁遇也,始于知生我之母。知有母,则知有与我同母之人焉。由此而推之,则知有母之母焉;又知与有母同母之人焉。亲族之关系,盖由此而P也。”这也就是后来作为家谱核心和基本内容世系的萌芽。血缘亲疏的辨析,族群世系的认同,应是谱牒产生的根源,口述口传的世系,正是家谱滥觞。古有“瞽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吕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