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谈天坛的美学价值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66
转发:0
评论:0
谈天坛的美学价值,北京的天坛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

北京的天坛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帝王祭天的祭坛。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给人的感受像读一首哲理诗,也像欣赏一幅写意画。它的意境不仅停留在一般人的情趣上,而且体现在天地间,崇高、祥和、清朗。 

天坛的意境魅力,在于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的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北京大学杨辛教授认为:天坛不仅是我国古代帝王祭天的神坛,而且是体现中国古代对宇宙的思考、想象、情感、感受和艺术美的享受。 

对于天坛的意境美,杨教授归纳了三个字:高、圆、清。 

高是天上的一种特性。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天”字的解释是:“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天坛的高在一种上升运动中显示出来。天坛通过扩建和改建,是连续性的完整体,逐渐上升。从天坛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祈年殿成为中轴线的高峰。北京的故宫太和殿是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在祈年殿,圜丘四周设置低矮的们剑与主体建筑形成高低对比,衬托了主体建筑的崇高,圜丘本身仅5.18米高,它的外围有两重们健D酶呓1.76米,外酶2.15米。天地分开,是一种上天的感觉,外部轮廓线与天边接,与周边的环境分不开,从视觉效果上,墙就显得更低,墙处的树丛也被推远,显得更低矮。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的圆,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审美观。如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就提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圆不仅指外形的圆,而且富有哲学意味,圆是一种生命的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精神。圆是一种生命和象征,也是祥和的象征。 

天坛建筑群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圆的造型。从天坛南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看: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如祈年殿以圆形宝顶为圆心,扩展为三层形玻璃檐,再扩大为三层圆形祭坛。圜丘则以太极石为中心,扩展为三层圆形互谅互让檐,再扩大为三层圆形祭坛。每层祭坛坛面铺设的石板也都形成同心圆,使建筑中圆的扩展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整体。 

天坛虽然突出圆的象征意义,但也纳入方的因素。如祈年殿四面的墙是方形,这和明初天地合祀以及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说有关。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清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为清新、清真、清谈、清妙、清远、激浊扬清等。天得以清,地得以宇,天是动的,地是宁静的。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为什么要以“苍壁礼天”,因为苍壁的圆形、青色都是天的象征。古时还称天帝为青帝。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树林,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它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这种空灵的美,由于实体的烘托,而更加显著。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的檐都采用蓝色玻璃瓦。在明嘉靖时大享殿的三层檐采用蓝、黄、绿三色玻璃瓦,蓝象征天帝,黄象征帝王,绿象征臣民。乾隆整修时,中轴线上的内部们剑也大都换成蓝色玻璃瓦。这和蔚蓝的天空很协调,由于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使得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妙处在“虚”,最能唤起观赏者的想象。 

天坛还有大片的柏树、松树,全园现有树木约10万株,其中古柏3566株,著名的九龙柏相传为明代永乐年间所植,距今已近500年了,仍然枝叶葱茏生意盎然。虽然闹市之中,绿色环境仍能使人体会到古郊祭的自然环境,而无城市的喧闹。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在中国美学史上,“神韵”和“意境”都属于艺术美的范畴,指的是一种艺术的境界、美的境界。从特点上比较,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只占全园面积1/20,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开阔式,天高地阔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以圆为柔和;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以青绿色为幽静。这种古建筑的美学艺术,通过杨教授艺术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辛教授不仅对天坛有很深的研究,还对我国的泰山进行了多年研究,至今83岁的高龄,曾先后40余次登上泰山的顶峰,也曾写下过这样的的诗句:“欲得泰山神,当识泰山人”,意思是结合我们民族的精神,才能更好地把握泰山美好的丰富内涵,把泰山称作“华夏之魂”,是因为泰山和黄河一样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更象征着中国人民的伟大、质朴、勤劳、智慧和坚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天坛
概述北京天坛最初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城形制而建的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实行四郊分祀制度后,在北郊觅地另建地坛,原天地坛则专事祭天、祈谷和祈雨,并改名为天坛。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在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改扩建,但年门和皇乾殿是明代建筑而无改建除外。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甚至还把司令部设在这里,并在圜丘坛上架设大炮,攻击正阳门和紫禁城,联军们将几乎所有的陈设和祭器都席卷而去。天坛占地约273万平方米,是故宫面积的四倍。作为中国规模最大、伦理等级最高的古代祭祀建筑群,它的布局严谨,建筑结构独特,装饰瑰丽,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和几何学等原理,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布局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俗称“天地墙”。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
· 谈滕氏家族谱系的血缘与价值(家谱的价值)
我国有56个民族,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而滕姓是黄帝的后代。据考察,天下滕姓出于滕州,山东省滕州境内遗址和《滕县志》的记载。滕州历史悠久,7200年前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里。滕州境内有“北辛文化”遗址。滕姓已有几千年的历史。4000年前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皇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记载了皇帝之子十四姓中排在第五位的就是滕姓。3000年前滕州是商代氏族的摇篮。史载商朝氏族契的母亲简狄蚕玄鸟卵而生契。《诗经》中“天命玄鸟而生商”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到公元11世纪,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其子周文王十四子错叔绣于滕而建立滕国,这就是东周滕国。错叔绣成为滕国的第一代国君滕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很有名的。国虽小而国富民强,与诸侯国交往甚好称为善国。在那诸侯攻伐争霸的混乱中存在了六百余年,传三十世,可谓奇迹。战国末期,滕国灭亡,由于朝代更换政局的动荡,战火连天,屡遭兵燹,...
· 蛤蜊风味豪爽泼辣——谈元散曲的美学特征
元人钟嗣成在品味完元散曲之后,曾用“蛤蜊味”来评誉其风格、特色,他说:“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觉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录鬼簿·序》)这是很有见地的。它不仅为我们道出了元散曲的风格、特色,同时为研究诗、词、曲的发展与继承关系提供了线索。我们知道,词是“诗之余”,曲是“词之余”。散曲是在师承诗词和宋金民歌、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从一开始在创作上就兼具了稚俗两种倾向,前者更多地接受了诗词的熏染,后者更多受到了民歌的影响;再加上新的时代的条件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散曲的美学形态与传统诗词就有了很大的差异。“词之异于诗也,曲之异于词也,道迥不侔也。”(王骥德:《曲律》)由于“主旨”、“作意”的不等、不同,才导致诗词往往讲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元散曲则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就风格、语言特点而言,诗词注重意境,贵含蓄、内蕴、凝...
· 美学
“美学”一词的历史传统美学的任务,是研究艺术作品作为“美”的永恒的不变的标准。德国理想主义的形而上学美学被认为是当时唯一标准的美学。在此条件下,发展出两个分支:心理美学和美学。美学(感性)的认知在很长的时间被认为是理性认知的对立面。这个观点被现代的新观点所取代,即这个对立面是不存在的,理性的认知是必然通过感性的认识过程而被认识的。美学主要是研究审美,即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而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研究,都是经过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后的结果。分支电影、动画、绘画、电视、摄录、三维艺术、数位摄影、地图、市场营销、音乐、表演艺术、文学、烹调、资讯技术、体育、游戏、数学、建筑设计、建筑学、室内设计、园林设计、时装设计、产品设计、网站设计、发型设计等。研究书目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艺美学浅谈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茶艺这一独特的茶文化表现形式,更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欢迎。茶艺是一门集音乐、舞蹈、饮食、服饰、戏曲、建筑、书法绘画及人文精神于一体的、适宜于舞台或室内表演的茶叶冲泡和品饮艺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历史文化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一般认为,茶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艺是茶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茶艺的美集中体现在她特有的美学特征上。茶艺的美是一种综合的美。她融会了诸如音乐、舞蹈、饮食、服饰、建筑、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的美学特征,又加以凝练和升华,形成一种宁静、典雅、平和的中国式古典美学,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茶艺的美还是一种创造的美。茶艺的美是通过茶艺师的表演来体现和完成的,我们要探讨茶艺的美学实质,就应该从茶艺表演过程和要素着手。也就是说,茶艺美学不仅是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