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侗族民居,渗透奇思妙想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6
转发:0
评论:0
侗族民居,渗透奇思妙想,独柱楼,侗乡的独特风景在描述一个典型的侗族村寨的建筑时,有一些最基本的构件是不能

独柱楼,侗乡的独特风景

在描述一个典型的侗族村寨的建筑时,有一些最基本的构件是不能忽略的:鼓楼、萨堂(祖母祠)、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鼓楼前的歌坪。这十大件实际上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侗族村寨聚落于社区中的一个建筑群,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鼓楼、民居、萨堂、风雨桥了。

侗寨的建筑群是以鼓楼为中心而展开的一个文化场域,它是侗乡特有的文化风景并且是真正诉之于视觉意义上的文化风景。鼓楼是一个寨子的中心,鼓楼附近是歌坪、戏台、萨堂,这四部分构成了侗寨的核心圈。紧紧地周绕着鼓楼的是民居住房圈,再外一圈是禾晾和禾仓,接着是寨门、凉亭、风雨桥。

没有防御功能的寨门

沿着侗乡这一寨子到另一寨子的半道上你会看到一种充满灵气的、古风十足的小型建筑,跨过它你就知道你已经走进另一个寨子了,它就是寨门,寨门则是村寨聚落生活区域边界的标志,出了寨门意味着你离开了这个人烟聚落而进入了乡野,反之进了寨门则表示着你进入了这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如果你是一个陌生人,那么从此刻起,你便是这个寨子的客人了。

侗族的寨门为“井干式”木构建筑,侗族称之为“现”。一般几十到百来户的侗寨,其寨门都修建得比较朴素,也不高大,大约宽1.6米左右,高3米左右。比较大的寨子就要把寨门修建得大一些,装饰也要讲究一些。侗乡的寨门形式大同小异,风格有别,到底有多少种花样,实在 难以统计。

寨门分前、左、右三门或前、后、左、右四个寨门。这要看村寨的大小、通道的多少而定,如高增寨是一个三百多户的大侗寨,寨门有12座,其主要的寨门修建在桥头,十分讲究,门楼顶上有五重檐攒尖顶宝顶装饰,横脊上各塑了两条游龙沿脊攀附。

在四面敞开的环境中,侗家的寨门实际上没有任何防御的功能。从风水的角度考虑,寨门有贯龙脉、通声气的作用,除此之外,侗家的寨门更重要的功能是它的仪式功能,寨门对于侗家人来说是一个很有文化性的特殊场域。村寨之间的大型的交往实际上是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的,因此,寨门不仅只是界标,它更是一个仪式的场域。

民居里有什么?

侗族民居在湘西南和西北两个地区的建筑形式差别很大,通道地区的民居为干柄式,平面接近方形,三层楼,下为贮藏或牲口厩,二层为主要生活起居的用房,三层多作为贮存粮食的仓庠或凉晒农作物,人口多的农户,也作卧室用。

其平面布局与汉族民居不同,入口由侧向木悌进入住宅二层外廊,通过外廊到堂屋,外廊部分开间封闭,没木栏板,与堂屋相连成一体。廊宽1.5―2米,是全家起居活动的主体空间。卧室与堂屋都不大,厨房却很大,中间设火塘,为的是在冬天全家人可围座火塘取暖。有的家庭另辟一间厨房与堂屋相连,厨房内设灶台,夏天可在此烹饪。

通道侗族民居群体布局常组合成团,围绕一水池布置住宅。水池功能有二,其一是为了排积污水,其二是为了设置公共厕所。侗族民居宅内无厕所,厕所公用,设在水池中间,架独木桥入厕。

靖县、同会、新晃等地的侗族民居形式接近汉族,以穿斗架式三开间为主,但在建筑空间处理上还各有特点,表现在入口中间开间上,侗族民居中间开间设大门,向后退一米,作为入室的缓冲空间,堂屋入口的天花也向上提高1―2米,入口外壁开高窗,改进了堂屋的空间关系,堂屋通风采光条件都有所改善,尤其是堂屋空间环境艺术效果显得比一般民居丰富。

在侗族人居住的地方,那些鼓搂、花桥、禾晾最引人注目。

鼓楼

高高地耸立在侗寨中的鼓楼,按照建筑造型可以分为:干栏式、楼阁式、密檐式、门阙式、民居式等,其中以密檐式为最多,在绝大多数侗寨中都能见到。密檐式鼓搂下半部像座亭子,上半部像座宝塔。它的下半部内外各有4根大木柱,支撑起一座正方形的大厅堂。亭的四周有栏杆和坐椅,中间是一个石砌的大火塘。

鼓楼的上半部好像一座密檐式的宝塔,有5层、7层、9层、11层,甚至更多层的,高达10―15米。一般是四边形或六边形,檐角高高翘起,态势如飞似跃。楼顶小阁放置着一面皮鼓,这就是鼓楼名称的来由。楼外尖顶上塑饰宝葫芦或千年雀等象征吉祥的造型。

高大的鼓楼完全是用杉木制作的,全楼找不到一根铁钉。站在楼下仰望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条木,横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异常严密。鼓楼内部也非常讲究,楼顶上、檐角上和封檐板下都装饰着精美的彩塑和绘画:有飞禽走兽、有花鸟鱼虫、有人物故事、更有大量的侗乡风情画。

鼓楼内一般会有梯子附着在大木柱上,遇到紧急情况时,便派人登上楼顶的小阁,敲打皮鼓,向全寨报警。如果有需要全族人集体协商的大事或需要众人裁决的村民纠纷时,也都在鼓楼集会解决,因此鼓楼是全族姓人的政治活动中心。平时人们喜欢在鼓楼休息,节日里全族男女老少都到鼓搂,在鼓楼前的坪场上吹芦笙、跳舞、唱歌,通宵达旦。

花桥

花桥和鼓楼一样,也是侗族人建筑艺术的精华。侗族人在环绕村寨的河流上或穿寨而过的小溪上,建起一座座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花桥。花桥的全部桥身都是用杉木横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一根铁钉和铁部件,结构极为合理。

侗族还在桥身上建起一个长廊式的建筑,把桥身完全遮盖起来。长廊上有供过路人休息的长凳。因为人们可以在桥上避风躲雨,所以花桥也被人们称为风雨桥或长廊风雨桥。

从结构上花桥可以分为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桥面上有亭阁式建筑的是亭阁式花桥,这种花桥在侗族地区是常见的。在比较宽阔的河面上,往往在大桥长廊上加盖3―5层的四檐四角的鼓楼式建筑,这便是壮观的鼓楼式花桥。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有一座现今中国最大的风雨桥,名龙津桥。这座横卧在舞水上的风雨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四百多年来经过多次损毁和多次重建,一直是湘黔公路的交通要塞,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的繁华之地,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

禾晾

禾晾是侗乡独有的奇景,一进入侗寨在溪水塘边或绿树楼旁,有一排排高达4米的大木架,整齐地围寨而立。大木架由两根粗大的杉木柱和两根穿方构成,穿方中间横穿看一二十根由圆木组成的可以活动的桁条,禾晾的顶部由杉木皮成人字形盖在两边。

在侗寨中鼓楼、花桥和吊脚楼,显示了独具特色的侗族建筑艺术,禾晾则以它奇妙的用途令人们谅异,并且成为侗寨一景。

禾晾是做什么用的呢?平时人们很难知道它的用途,但是到了丰收的秋季,人们一看便知它是晒粮食用的。原来侗族人聚居的地方多是高寒山区,以务农为主,多种植糯禾、黄粟、糁子等。侗族人民不但勤劳,而且有珍惜粮食的好传统,当收获季节到来时各家各户都选择寨边日晒时间长、通风良好的地方,起牌立架,专门用作晒禾把和黄粟、糁子穗。由于侗族人素来团结友爱,所以他们立的禾晾一个挨着一个,一排接着一排,一直把溪塘边和寨子旁围了起来,构成了一个连心架。它们沿溪环寨,构成了一派雅致的田园风光,当秋收时节禾晾上挂满了沉甸甸、黄粲粲的禾把时,又好似给侗寨围上了一条金色的长龙。

冬季禾把已经被太阳晒够了,被风吹干了,这时侗族人放禾下晾、收谷入仓,杀鸡宰鹅,欢庆丰收。

建一座屋子有多少禁忌?

侗族民居的另一特征是“倒金字塔”形状,即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挑出六十厘米左右,第三层又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再挑出六十厘米左右。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木楼,这是侗族人利用空间的一种办法,这种占天不占地的办法真可谓是巧夺空间。

芷江侗族鼓楼群中心主鼓楼

同建鼓楼一样,侗族竖房立屋,事前一定要先请法师看好地形,找好地基。民间有“一龙二穴三风水”之说,可见风水在民居建造中亦相当重要。地基选好后上山看好木材,回家准备好两头肥猪、几百斤米和酒水,然后方可开始建屋。

建屋要经过砍树、发墨、发锤、立柱、砍宝梁、上梁、开门等一系列程序。每一程序就是一个小小的仪式。其中祭祀和禁忌是少不了的。 

建一幢房子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些祭祀仪式和忌讳:

(1)选基仪式:要先祭土神、山神、始祖后,方可落基。

(2)砍树仪式:在物色好材山后,带着鸡、酒以及香烛纸钱,到山上找一棵准备作中柱的树作祭祀,主要是祭山神,巫师把吉词念完之后,象征性地动斧砍树,仪式结束后,众人才能将树砍倒。

(3)发锤仪式:整个房子的枋、柱、瓜等构件做完后,动工开始排扇,在动工前由掌墨师用香烛米酒和红公鸡祭天地,请鲁班诸神,用木锤在大柱上敲一下,仪式结束才着手排扇。

(4)立柱仪式:排扇结束,在选定的时辰内由掌墨师再用香烛米酒和红公鸡祭天地神后,开始竖柱。

(5)砍宝梁仪式:宝梁是指横于屋顶中间的那根大木梁,大都用椿木或梓木,有“椿木为王,梓木为将”之说。这根大梁乃由舅家相赠,娘亲舅大,舅家才是人之根源。

竣工仪式上的舞蹈

(6)上梁仪式:在选定的时辰,先在加工好的宝梁正中处凿一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神奇的侗族饮食
侗族是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毗邻地区的南方少数民族,其中以贵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献中称“骆越”、“僚”、“侗蛮”。他们主要从事山坝农业,兼营林业和渔猎,手工业发达。出产“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称)、“稻花鲤”、油茶、杉树,善于编织侗锦,“鼓楼”和“风雨桥”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筑艺术,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侗族的饮食文化自成一体,大致可用“杂”(膳食结构)、“酸”(口味嗜好)、“欢”(筵宴氛围)三个字来概括。在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神奇的内容。一奇:杂异的食源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抟饭...
· 侗族建筑侗族的特色民居鼓楼有什么特点
侗族的特色民居:侗族鼓楼对于楼,我们最多听说的就是湖北有黄鹤楼。据说侗族有“三宝”鼓楼、风雨桥和侗族大歌。这侗族鼓楼是什么样的呢?又怎么会被称为三宝?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从江县高增侗寨鼓楼高达二十余米,十三层次;黎平纪堂侗寨一寨就有三个鼓楼,侗寨风光可说十足了。追溯鼓楼的起源,也许要追究越僚人的“巢居”了。关于中国南方古代民族的巢居,古文献中亦多有记载。张华的《博物志》中有“南越巢居”。《魏书》中有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不过,巢居只是还未完全开化的民族简陋的住屋而已,但从起源上看,所有干栏式木构建筑都同巢居有渊源关系,鼓楼当然也不例外。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
· 渗透
正向渗透正向渗透分离技术,是“渗透”的自然扩展。是现代水处理、海水淡化,药物缓释等的热点。相关条目渗透压化学渗透水(H2O{\displaystyle{\text{H}}_{2}{\text{O}}\,})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侗族的禾晾
在侗寨中鼓楼、花桥和吊脚楼,显示了独具特色的侗族建筑艺术,禾晾则以它奇妙的用途令人们谅异,并且成为侗寨一景。禾晾是侗乡独有的奇景,一进入侗寨在溪水塘边或绿树楼旁,有一排排高达4米的大木架,整齐地围寨而立。大木架由两根粗大的杉木柱和两根穿方构成,穿方中间横穿看一二十根由圆木组成的可以活动的桁条,禾晾的顶部由杉木皮成人字形盖在两边。禾晾是做什么用的呢?平时人们很难知道它的用途,但是到了丰收的秋季,人们一看便知它是晒粮食用的。原来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多是高寒山区,以务农为主,多种植糯禾、黄粟、糁子等。侗族人民不但勤劳,而且有珍惜粮食的好传统,当收获季节到来时各家各户都选择寨边日晒时间长、通风良好的地方,起牌立架,专门用作晒禾把和黄粟、糁子穗。由于侗族人素来团结友爱,所以他们立的禾晾一个挨着一个,一排接着一排,一直把溪塘边和寨子旁围了起来,构成了一个连心架。它们沿溪环寨,构成了一派雅致的田园风光,当...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侗族的鼓楼
在侗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那些鼓搂和花桥最为引人注目。高高地耸立在侗寨中的鼓楼,按照建筑造型可以分为:干栏式、楼阁式、密檐式、门阙式、民居式等,其中以密檐式为最多,在绝大多数侗寨中都能见到。密檐式鼓搂下半部像座亭子,上半部像座宝塔。它的下半部内外各有4根大木柱,支撑起一座正方形的大厅堂。亭的四周有栏杆和坐椅,中间是一个石砌的大火塘。它的上半部好像一座密檐式的宝塔,有5层、7层、9层、11层,甚至更多层的,高达10-15米。一般是四边形或六边形,檐角高高翘起,态势如飞似跃。楼顶小阁放置着一面皮鼓,这就是鼓楼名称的来由。楼外尖顶上塑饰宝葫芦或千年雀等象征吉祥的造型。高大的鼓楼完全是用杉木制作的,全楼找不到一根铁钉。站在楼下仰望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条木,横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异常严密。鼓楼内部也非常讲究,楼顶上、檐角上和封檐板下都装饰着精美的彩塑和绘画:有飞禽走兽、有花鸟鱼虫、有人物故事、更有大量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