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浅析天水麦积山石窟特色和历史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3
转发:0
评论:0
浅析天水麦积山石窟特色和历史,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东南部,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石窟始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东南部,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石窟始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攀援而上可达山顶。

麦积山石窟塑像的大小与真人相若,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低眉含嫣,有的俊俏活泼,形态栩栩如生,被誉为“东方塑像馆”。在天水附近的武山尚有拉梢寺石窟,位于绝壁上的浮雕大佛高约六十公尺,远观尤觉雄伟。

麦积山洞窟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阁,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麦积山石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架和修复了1300多米的凌空栈道,使游人能顺利登临各洞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麦积山石窟
保存情况因地震破坏,石窟被分隔为东崖和西崖。东崖长53米,洞窟分布高度在0米至37米之间;西崖长63米,洞窟分布高度在10米至47米之间。两崖总面积合计超过3000平方米。现存各代洞窟198个,编号分别为1号至196号、217号、218号。东崖57窟,西崖141窟。现存雕像、塑像共12182身,包括泥塑7866身(圆塑953身、浮塑4342身、影塑2571身)、石雕3995身、石胎泥塑312身、木雕9身。另有壁画1065.2平方米,石碑18座,题记222处。历史麦积山石窟的创建年代为十六国的后秦,此后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相继开采,唐、五代、宋、元、明、清又加重修;70%以上的石窟为北朝时期的作品。明代之后,麦积山石窟一度湮没无闻。1940年,天水人冯国瑞在整理地方文献的过程中,得到了大量麦积山的资料,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1年,冯国瑞邀游人共登麦积山,对石窟做了第一次实地调查。...
· 麦积山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中国西北甘肃天水东南45公里的山中,高150多米,据历史文献记载,麦积山石窟于后秦(约为公元前三世纪)时开始开凿,此后陆续在30米和70米高的悬崖上开凿佛像。(图:麦积山石窟外景)(图:麦积山石窟第127窟后龛主佛背光飞天)这些佛窟层层相迭,上下错落,很有气势。麦积山石窟现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代洞窟194个泥塑像、石雕像7000余身,壁画1300平方米。洞窟中有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雕塑,极富生活情趣。有端庄的佛,侧侍的菩萨、弟子,有的低眉念经,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眉开眼笑,有的还向人招手致意,此外,还有虔诚的少年和天真的儿童形象。从高约16米的阿弥陀佛,到10余厘米高的雕塑,都精巧细腻,栩栩如生。许多塑像把神人格化,生活气息浓厚,令人感到亲切。这些雕塑对研究中国的佛教史、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都提供了重要的实证。由于麦积山洞窟隐蔽在深僻的...
· 冯国瑞与麦积山石窟
去年10月25日,是陇上文化名人、天水籍学者冯国瑞先生诞辰100周年。冯先生早年就读于东北大学,后考入北平清华学校国学研究所(清华大学文学院),师承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冯先生博学多才,著述丰硕,在文学、历史、考古、训诂、书法、诗词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研究成果。尤其是他第一个实地考察、考证、挖掘、研究并推介了有“东方雕塑馆”之称的麦积山石窟,为陇上“石窟走廊”显扬于世作出了开拓性贡献。1940年,冯先生自重庆归故里,潜心研究地方文献,发现了麦积山研究的些许资料。遂于1941年农历四月八庙会之际,邀友赴麦积山实地勘察,后写成《麦积山石窟志》一书,刊印后流传海内,引起学界关注。《大公报》《益世报》《燕京学报》等报刊专题报道,《说文月刊》全文登载。此后,个别书目及外文译本渐有麦积山和山志的介绍。一批批名流学者陆续入山勘察、观光、绘画,麦积山石窟从此名扬于世。为了保护麦积山石窟,冯先生几上...
· 麦积山石窟与云冈石窟中的飞天
佛教石窟寺中的飞天,从艺术形式上来讲,主要有绘画、泥塑、石刻、石雕、铜刻、铜雕几大类(种),由于受华夏民族固有的文化思想、审美意识的影响,自敦煌至麦积山、云冈、龙门等石窟中的飞天表现出不同的造型特征,整个过程是继承由西域演变而来的、美化了的飞天的某些特点,再逐步演变成具有独特的汉民族化飞天(或称中国化飞天)。麦积山石窟处于中国佛教向内陆发展的中心地带,拥有“薄肉塑飞天”等独具特色的多种创作手法以及深厚的世俗化倾向。云冈石窟则更多地受到地域性的造像材料与社会政治的影响,早、中、晚几个时期呈现出从重教修禅的宗教思想向中国化演变的过程。通过图像学与社会学的方法,从材料、造型、时代、原因等几个方面对麦积山、云冈石窟中的飞天造像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既可以丰富对于中国石窟造像从西域向内地发展的认识,也可以对不同社会因素造成的各自飞天造型的独特样式加深了解。
· 浅析敦煌石窟与岩彩画
著名旅日华人画家卓民岩彩水墨画展10月下旬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世界各地80多家侨团发来了贺电贺信。几乎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连续3天直播了敦煌考古新发现:敦煌北区新发现了240多个洞窟,使敦煌编号的洞窟达到了735个,并新发现了八思巴文、文等文书,而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岩彩画。岩彩画是中国传统盛唐时期极为风靡的中国古老的传统绘画技艺―――岩彩绘画艺术,敦煌壁画即是代表,宋元以后在中国本土濒于灭绝约一千年,因而岩彩画一般被认为是日本的画派和技艺。20世纪八十年代赴日学习的卓民先生,发现这种国内失散了千年的传统绘画技艺,却在日本以“再兴大和绘运动”即“唐绘”得到极大发展,而他赴敦煌、天水考察中国洞窟艺术,才发现岩彩画本是从中国传到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的。卓民先后在著名的武藏野美术大学、筑波大学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他先后在多家院校举办了岩彩画高研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岩彩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