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北京后海银锭桥“三绝”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4
转发:0
评论:0
北京后海银锭桥“三绝”,银锭桥北京什刹海的前海与后海,像一个颀长的葫芦,在其蜂腰部有一座汉白玉小石拱桥,

银锭桥

北京什刹海的前海与后海,像一个颀长的葫芦,在其蜂腰部有一座汉白玉小石拱桥,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桥形似元宝,取名“银锭桥”。

这座桥,始建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桥是1984年重建的。在桥身正面镌刻着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老先生题写的“银锭桥”三个楷体大字。字体工整浑厚,满着绿色,与周围的碧水、高杨、翠柳相融。桥下水波粼粼,金光闪闪,桥畔杨柳夹岸,葱茏流翠;桥周围古宅相拥,胡同密集,古韵悠然;隐于浓荫中的王府、寺庙的屋顶飞檐依稀可见;桥的近处还有宋庆龄、郭沫若等多处名人故居,一派清雅幽静的氛围。别看银锭桥桥体不大,却是什刹海景区的点睛之笔,有“三绝”著称,即:眺望西山,观赏荷花,品尝烤肉。 

“三绝”之首是眺望西山。人们站在北京城内的任何一块平地上,都看不到郊外的西山。唯独站在与地面等高的银锭桥上,却可引颈西望,领略西山浮烟晴翠的绰约丰姿。这是因为宽阔颀长的后海,构成了一个扇面形的视角,又兼过去新街口一带没有高大建筑,西山便呈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银锭观山”是旧燕京16景之一,明代史籍已有明确记载。 

西山之美,曾使乾隆皇帝吟咏不已。其中一首诗曰:“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精光迎晓日,千林琼屑映朝晴。”特别是在雨过天晴的夏日,碧空如洗,放眼西眺,但见西山郁郁葱葱,层峦叠嶂,令人心旷神怡。 

“三绝”之雅是观赏荷花。清代竹枝诗吟道:“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在什刹海,每当赤日炎炎的盛夏,正是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中君子”竞相吐艳之时。晴日,红荷映霞,灼灼似火;雨天,粉荷银珠,盈盈欲坠;风过,莲蓬摇曳,清香飘溢;其赏心悦目的雅兴,实难以言喻。 

远山、近水、荷花,成了生长在什刹海边的明代文人李东阳眼中“城中第一佳山水”。李东阳身后140年,这里又诞生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名叫纳兰性德,工书善诗。每值荷花盛开之际,总喜欢和友人曹寅、朱尊彝等漫步堤岸。他笔下的“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天然图画。近代大文学家老舍先生,十分钟爱这一地区,并将其作为他许多小说故事的发生地。 

“三绝”之美是品尝烤肉。“客旅京华,问道季家何处?香浮什刹,引来银锭桥边。”这副对联告诉我们,距银锭桥数十步处,便是百年老字号“烤肉季”。烤肉,这种最早由蒙古族传入北京的珍肴,初始就在露天烧烤,野味十足,不腥不腻。在炙条下燃烧着松木,炙条上翻烤着鲜嫩的羊肉,松烟的香味与羊肉的香味混在一起,四处飘散,使你食欲大增。一手执壶抿酒,一手啖肉,一边观赏桥畔的荷花,体味“炙味香飘清清烟”的美韵和意境。后来这种烤肉的吃法,移到店内,冬夏皆宜,更增加了许多雅兴乐趣。不少文化名人、外国贵宾都曾在这里品尝烤肉,临窗频览,品味民情、民俗、民风、美景、美文。诗人卞之琳有诗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来北京的游客,倘只品尝了烤鸭、涮羊肉,未曾品味烤肉,也是一件憾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银锭桥胡同
银锭桥胡同位于西城区东北部,北起后海南沿,南至南官房胡同,因胡同北端有银锭桥而得名。银锭桥建于明代,整座桥酷似银锭,因而得名。“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中的一景,在晴日的银锭桥上总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游人凭桥远眺,西山的轮廓在蓝天白云之下,美景蒙蒙;后海波光粼粼,两岸树影依稀,朴色悠扬。在桥的东边,是著名的烤肉季饭庄,每到中午或是晚上,这里是座无虚席。酒吧里放着时尚的摇滚,而远远的就是钟楼和鼓楼古色的面容,一群鸽子盘旋在古老的街市上面,底下就是寻常数百年的朴素民生。在游人如织的银锭桥上,不时可以看到远望或拍照的人们,他们的目光执著而专注,只是不知道观山的美景在他们心中是一种何样的解释。
· 宋体郑板桥的画作为什么那么受人追捧?郑板桥有哪“三绝”?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画家、官员,他的画作无论是当时,还是放在今天,都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据说在清朝的时候,曾经有一位江苏的程姓商人,愿意用1000两银子,作为郑板桥的润笔费,希望求得他的大作。1000两银子不要觉得少,是很大的一笔费用了。众位不要被今日的电视剧误导了,电视剧中动辄几万几百万两的银票,全都是戏剧需要。实际上按照当时的物价,1000两银子,已经能购买15万石的大米,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而到了今日,各大拍卖会上,郑板桥的真迹,价格也是屡屡创出新高。笼统一点来说,小幅的郑板桥画作价格到几十万,而中型画作价位在几百万,至于大篇幅的郑板桥真迹更是高达千万。一千万啊同志们,这一千万要是拿给我,我早上买油条就可以买两根,一根拿来吃,一根拿来扔着玩。想想都潇洒,不过咱们平头老百姓也只能做做吧白日梦,满足下自己的幻想了总的来说,郑板桥的画作从清朝到现代,一直都受到大家的追捧。可是为什么他的画作能受...
· 冯村“三绝”
“一美”:自然景观优美。群山环绕的古冯村,古朴幽雅,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朴实,它充满灵性和神韵雄浑,讲求风水的徽人,在冯村的祖先中,更显出特别的重视和显著的特色。有“狮象把门、龟蛇守护”之称,狮的雄威,象的慈祥,龟的长寿,蛇的洁静,象征着古老冯村庶民的祈祷。村中有六景留人,即望君山、异峰尖、五龙洞、舍鸡石、七星赶月和云庄书院。古老冯村的昨天,有许多值得今人认真破译和研究的。村中一条长约三、四百米的槐溪,是冯村风面貌构建思维中的一颗璀粲的明珠,它象一条纯白玉带,系绕冯村,从头到脚,洁白秀丽,横跨着十余座花岗岩拱桥,皆有石凳、石椅,有的还有精制“美人靠”。槐溪两边,宽畅的石板大道和清一色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马头墙,特别是众多官宦府第,更显得村庄的繁荣与高雅,是绩溪不可多得的“小桥、流水、人家”,是一处典型的徽州“花园”人家的村庄,是一幅绝妙的自然山水精彩图画,是古冯村“一美、二多、三绝”...
· 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刻苦勤奋。故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 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刻苦勤奋。故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