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神农氏和茶叶起源的再思考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8
转发:0
评论:0
神农氏和茶叶起源的再思考,一、神农氏传说的由来神农氏是中国古史传说中肇创农业的三皇和五帝之一。神农即农神,

一、神农氏传说的由来

神农氏是中国古史传说中肇创农业的三皇和五帝之一。神农即农神,古代汉藏语系的词序结构是名词在前,修饰语在后,神农、后稷等便是其例;后来汉语的词序演变为修饰语在前,名词在后(藏语没有变),按汉语习惯应改称农神、稷后,但历史遗留的称呼是约定俗成的,所以神农的称呼至今不变。

古籍中涉及神农的文献,在《中国神话资料萃编》中收集56种之多,该《萃编》所收古籍不按年代排列,经加以整理后,可看出一些规律,即早期的记述简略,后起的内容增添扩大。如《周易・系辞》只提到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国语・晋语》只记神农族系的来源:“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并不涉及农业和作物起源。《吕氏春秋・孟夏纪》只提到神农“死祀于南方,为火德之帝。”也不涉及五谷之事。《庄子・盗跖篇》则指出神农的时代背景:“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庄子・�l箧篇》提到神农的时代背景是“民结绳而用之。”以上都没有神农教导种植五谷的事。

把神农的事迹扩大化,有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把神农说成懂医药、针灸的是《广博物记》(卷22)。说神农懂音乐,会作琴瑟的是《世本》(不一一俱引)。后来进一步把神农采药地点、神农所在的“神农穴”等落实下来,以至建立起神农庙来。

由此可以看出,时代越后,文献所记载的神农事迹越多,但历史的价值却越少,还是先秦的记述,如《庄子》所说的“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反映的是母系氏族社会,“民结绳而用之。”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没有文字记载时代的面貌,是很正确的。

据顾颉刚的研究,把神农氏作为农业的发明者,可能是战国诸子百家中的农家学派如许行等所为。如孟子就说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但是比许行早半个世纪的秦人尸佼(商鞅之师,约前390~330年),在其所著的《尸子上・君治》篇中已有“…神农理天下,欲雨则雨,…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的说法。

总之,战国时曾有《神农》、《后稷》和《野老》等农书(都已佚失),诸子百家中的重农学派既然托名神农,说明神农的传说此前已经存在。从尸佼后,民间传说和文献记载相互影响,内容越来越多。如《淮南子・修务训》中提到:“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这里的神农已是农业发明家的形象。

神农和炎帝本来是两个人物,《淮南子・兵略训》说:“兵之所由来者远矣,黄帝尝与炎帝战矣,……”。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也分别提到“神农封泰山”和“炎帝封泰山”。据徐旭生考证,认为神农和炎帝的混淆约起于“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末刘歆的《世经》:“以火承木,故日炎帝;教民耕种,故天下日神农氏。”这可能是炎帝和神农氏合一的最早的出处。《世经》还把中国古史按五德相生顺序,编排成一个完整的帝王系统:太昊庖牺氏―共工―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帝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挚―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伯禹夏后氏―商汤―周文王、武王―秦伯―汉高祖皇帝。这个系统从此成为封建帝统,一脉相承,其中自伯禹以上是传说时代。此后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和南北朝《刘子新论》等都合称“炎帝神农氏”了。

神农和炎帝合一,神农的业绩也越放越大,由农业创始人,又增加了制陶、农具、祭祀、乐器、医药、饮茶等众多事物的发明者,分别见以下文献:(1)汉・陆贾《新语・道基》说神农“教民食五谷。”(2)唐・徐坚《初学记》引《佚周书》说“神农作陶冶、斤斧、锄耨。”(3)《淮南子・主术训》说“神农祀于明堂。”(4)汉・许慎《说文》:“琴,禁也。神农所作。”(5)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6)唐・陆羽《茶经・六之饮》:“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说的“发乎神农氏”是根据民间流传的《神农本草》,简称《本草》,这也是部作者不明的资料汇编,托名神农,其时间不会早于汉代。此外,还有把挖井、纺织及日中为市等都归于神农所发明,这里从略。正如冯友兰在“大人物之分析”一文中所指出的:“大人物到了最大的时候,一般人把许多与他本无直接关系的事也归附于他,于是此大人物即成一个神物,成为一串事物的象征。”

科学的理解应当把神农视为一个传说的时代,而非具体的人物。神农传说虽非实有其人,却有其代表的时代。《庄子・盗跖篇》描述:“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麇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庄子这一描述是科学的,却又有矛盾。科学的一面是反映了原始农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知母不知父的史实;矛盾的一面是庄子和后世人们心目中发明农业的神农是男性不是女性。农业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是人类进化的共性阶段,所以世界各地的农神都是女性,如埃及的农神叫isis女神,希腊是demetor女神,罗马是ceres女神,印度尼西亚是dewi sri,泰国是mae posop等。国外这些女农神是通过口语世代相传的,一直流传至今。由此可见《庄子》所说的神农也应该是女性,之所以会变为男性,是因中国文字的发明是在父系氏族接替母系氏族之后,文字记载的神农,自然跟着变为男性。

但是民间还有口语相传、没有文字记载的农神,都是女性。如蚕神便是女性,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嫘祖还是女性。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保留女性农神的更多,如云南纳西族有“狮子山女神会”,当地的传说狮子山是女神的化身,她掌管远近一带的人口、农业生产和牲畜,还管辖着周围的男山神,她会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浙中和浙东地区的一些农村,在50年代之前还普遍流行女性五谷神和稻神的崇拜,形式多种多样,如奉化民间过去有青秧庙,庙神是秧姑娘和稻花仙姑,每逢节日,有复杂的祭祀祈求活动,这里不详述。

以上是神农氏纵向的时代变异情况,再看横向的地域族属问题。

神农是处于什么地域?属于什么民族?原始农业生产是一种集体行为,农业的发明只能是集体经验智慧的积累。传说中的神农当是一个氏族或部落的拟人化,而非特定的具体个人。所以把神农、炎帝视为具体的某个人,是解释不通的。至于传说中的神农和炎帝又名烈山氏、朱襄氏、大庭氏、伊耆氏、魁隗、榆罔和不年等,实质上都是神农和炎帝的胞族或族裔的称谓。在后来的系统整理过程中,成为神农族系一代代传说的总汇。因而神农族系的活动范围,是一个广袤的空间。

至于论及所谓神农的诞生地和活动范围的问题,自古至今仍然是个争论不已的问题。徐旭生、傅斯年和蒙文通等一致把我国原始氏族的分布,划分为东部、西部、和南方三个集团。湖北省随州从1992年起,连续召开“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及学术讨论会,论证并肯定“炎帝神农生于随州厉山。但王献唐认为神农所起的厉山,不是随州,而是今“陕西之丽山,原亦作骊。”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历史学界对神农族源和传说,始终围绕“随州说”和“骊山说”,相持不下。如果从农业起源的类型看,前者是水稻区,后者是旱作黍粟区,相差甚大。如果考虑到茶叶(及水稻);只产于南方,不可能起源于北方,则以随州说较为有利。但如把炎帝和神农传说视为两个原先不同的氏族,在接触交流中融而为一(亦即荆楚随州和陕西骊山的接触交融),则更为合理。好比中外的混血儿,说他是中国人或说他是外国人,都是,也都不是。

笔者统计,史籍中有关炎帝的记载多于神农,但战国时一些偏重南方社会生活的著作如《淮南子》、《庄子》提及神农的较炎帝的为多,如《淮南子》有关神农的记载有14条,炎帝的5条。徐旭生认为,炎帝最初的传说圈或其族初兴的活动范围当在今陕西关中一带较为合理;与之相反,神农的传说圈或神农族的发祥地,则在长江流域的荆楚。神农和炎帝的传说部族的先民都各自独立,后来逐渐合而为一的历史脉络,与古籍到汉时将二者合而为一也是一致的。历史学家钱穆曾提醒我们,民族传说在融合过程中,有其有利的保留史料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丧失史料的一面,融合的保存下来了,但丧失的就永远不知道了。譬如近年来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越来越早,最早遗址都分布在浙江和湖南一带,早于长江中游,这些早期遗址有那些传说是获得融合或永远丧失了就无法知道。

二、茶的起源问题

茶是中华民族最早发明享用的饮料,远较咖啡作饮料的历史为早。茶树的地理分布与稻的分布天然地一致,都分布于照叶树林带内。所谓“照叶树林带”是日本学者首先提出,指从喜马拉雅山南麓经阿萨姆、云南山地及江南直至日本西部这一东亚温暖带,那里生长的树木主要是常绿青冈栎类,以及柯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包括茶树)等常绿树,因树叶表面发光的树种较多,故称“照叶树林”(按中国的叫法是“常绿阔叶照叶林,可简称照叶林)。原始农业的许多谷物都起源于这一林带之内,然后陆续传播扩大范围。茶树的分布和栽培利用最早也是在这一林带之内。《茶经・―之源》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和《八之出》中提到了三十多个产茶的州名,都位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巴蜀、两湖、赣皖、江浙及闽粤等省,即都在这一林带以内。陆羽没有提到很重要的茶叶产地云南,是因唐时的云南属南诏,还游离于唐朝版图之外,信息不够通畅之故。

茶和稻的不同是,稻谷(米)遗存已经在许多考古遗址中发现,茶叶则因含水量太多无法保留下来,同时茶树分布在丘陵山地,不是文化遗址所在地,所以未见有考古方面的报道。而从茶的文字起源上追溯,如茶与荼比,荼比茶更早些,但彼此都在有文字之后,这点差异无助于说明茶的起源。至于茶的各种方言名称,收入文字记载都已迟至汉代,终究受到时间的限制,无法再往前追溯。

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是《本草》有说在前:“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溪茶叶的起源
自古高山出好茶。安溪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的戴云山东南坡,戴云山支脉从漳平市延伸境内,地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多山,有千米以上高山2461座,以位于福田乡与漳平交界的太华山为最高山峰,海拨1600米。安溪群山环抱,峰峦叠翠,甘泉潺流,河谷盆地串珠般分布在西溪、蓝溪沿岸,草木繁茂,古有“龙凤名区”的美誉。县境按地形地貌的差异,历史以来有内外安溪之分,以湖头盆地西缘的五阆山至龙门跌死虎岭西缘为天然分界线,线以东称外安溪,线以西称内安溪。全境属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外安溪地势较低,平均海拨在300~400米,年降水量纸1600~20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9.5~21.3摄氏度,年日照数2000小时,无霜期350天;内安溪地势较为高峻,平均海拨在600~700米,年降水量1800毫米,年平均气温17~18摄氏度,年日照数约1850小时,无霜期约260天,季节性变化明显。更妙的是,安溪与沿...
· 茶叶的起源是
起源中国自古有神农发现茶叶的传说,成书于公元2世纪《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传神农尝百草后感到不适,躺于树下。见到一种开白花的植物,便摘下嫩叶咀嚼而治好。因此后人便开始喝茶的习惯。《诗经》中亦有“谁为荼苦,其甘如荠”。《茶经》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的记载中国俗语中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亦表明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黑色茶壸茶叶的起源还有其他传说,比如印度佛教创始人发现茶叶的传说。印度和中国是最早饮茶的国家。茶叶从中国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北传到蒙古,俄罗斯,后来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亚,西亚和欧洲。
· 茶叶起源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
· 茶叶起源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
· 印度茶叶的起源
早在茶叶成为商品之前,也就是公元1830年左右,茶树大都是野生的,分布在阿萨姆的东北方的丛林之中。大约在公元1598年,一位荷兰的游客,名叫林斯柯顿(JanHuyghenvanLinschoten),曾经在他所写的书中,描写有关他的探险旅程。他说,印度把一种叶子当做蔬菜般的和咖哩、油一起煮来吃,甚至把这种叶子煮来当做一种酿制的饮料喝。到了公元1788年,英国的植物学家板克斯(JosephBanks),曾经向英属东印度公司报告说:在印度东北的英国属地之中的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的种植。只是,他似乎忘记了在孟加拉就有当地的茶树,反而建议要从中国移植茶树来。不过他的意见终究没有被采纳。到了公元1823至1831年间,布鲁斯(RobertBruce)和他那在东印度公司工作的弟弟查尔斯(Charles)一起研究出,在阿萨姆地区,确实有当地土产的茶树。他们甚至把当地的茶树种子和茶苗,以很正式的方式呈给当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