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哲学-天人合一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17
转发:0
评论:0
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么讲求自我,有独立和冒险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现代的中国哲学研究,几乎都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范畴。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张载、二程发展了孟子学说,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达到了新的理论水平。张载、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分析起来,包括几个命题: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张载说:“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明确肯定人是一物。张载《西铭》说:“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其主要意义是肯定人类是天地的产物即自然的产物。

  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普遍规律。张载说:“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谓之何哉 ?”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推移的规律就是性命之理,自然界与人类遵循同一规律。

  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张载说:“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已矣。”他认为性与天道具有同一内容,即是变易。程颐说:“道与性一也。”又说:“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他认为天道、人性、人道是同一的,其内容即是理,也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张程都肯定性与天道的同一性,但张载以为这道即是变易,程颐则以为道即是理,这是彼此不同的。

  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调谐。这是《易传》提出的,以“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为理想境界。张载、程颐亦接受这种观点,但是没有更详尽的发挥。

  关于人类应如何对待自然界,中国古代有三种典型性学说:一是庄子的因任自然(顺天) 说,二是荀子的改造自然(制天)说,三是《易传》的天人调谐说。庄子的观点是消极的思想,荀子的观点是积极的思想。自从西方“戡天”(战胜自然)的思想传入中国后,荀子的学说受到高度赞扬。但是,如果一味讲“戡天”,也可能陷于破坏自然。事实上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如果盲目破坏自然,会引起破坏人类生存条件的严重后果。近年来人们强调保持生态平衡,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周易大传》主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是一种全面的观点,既要改革自然,也要顺应自然;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应该肯定,这种学说确实有很高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哲学-天人合一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么讲求自我,有独立和冒险精神。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
· 古代哲学-太极
太极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源出于易经,后来在宋代理学中被进一步阐释。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基因,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形成万物(宇宙)的本源。太极的概念,比较早使用的,有《庄子》和《易传》,一般在宇宙论、方法论上用的太极概念,主要继承自《易传》。《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思《易》成卦的过程,先是有个太极,尚未开始分开蓍草(易占用蓍草做工具),分蓍占後,便形成阴阳二爻,称做两仪。二爻相加,有四种可能的形象,称为四象。由它们各加一爻,便成八卦。这里讲是八卦画出的过程。不过在中国的典籍中,《易》素来是作为穷尽天地之奥秘的哲理书的,对成卦过程的分析,根本说来,也是对天地开辟的概述。太极生两仪,便是由太极的分化形成天地的过程,两仪,即是天地。前面提到的对太极的各种说法,便都是基於这一点。太极的概念经常与《易》学一起出现。道教的《易》学有自己的独特体系,太极的...
· 古代哲学-道
道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道表示了一种最高境界。道是一种法则,包括社会法则和自然法则。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其含义的模糊,将“道”这个概念推向了神秘,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说。中国古人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者,阴阳变化之理也。道理,即宇宙运行,自然变化的法则。道理即然是宇宙运行,自然变化的法则,是事物的规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说,人要守地的法则,地要守天的法则,天要守道的法则,而只有道是自在的,本源的。道也是道路的意思。是事物发展路径。路径是事物规律的外在体现。因此,道理与道路就统一了。回到老子开宗明意的“道,可道,非常道”,就可深一步理解:道是可以说明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道是不同寻常的,是重要的。
· 古代哲学-太极
太极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源出于易经,后来在宋代理学中被进一步阐释。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基因,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形成万物(宇宙)的本源。太极的概念,比较早使用的,有《庄子》和《易传》,一般在宇宙论、方法论上用的太极概念,主要继承自《易传》。《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思《易》成卦的过程,先是有个太极,尚未开始分开蓍草(易占用蓍草做工具),分蓍占後,便形成阴阳二爻,称做两仪。二爻相加,有四种可能的形象,称为四象。由它们各加一爻,便成八卦。这里讲是八卦画出的过程。不过在中国的典籍中,《易》素来是作为穷尽天地之奥秘的哲理书的,对成卦过程的分析,根本说来,也是对天地开辟的概述。太极生两仪,便是由太极的分化形成天地的过程,两仪,即是天地。前面提到的对太极的各种说法,便都是基於这一点。太极的概念经常与《易》学一起出现。道教的《易》学有自己的独特体系,太极的...
· 古代哲学-道
道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道表示了一种最高境界。道是一种法则,包括社会法则和自然法则。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其含义的模糊,将“道”这个概念推向了神秘,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说。中国古人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者,阴阳变化之理也。道理,即宇宙运行,自然变化的法则。道理即然是宇宙运行,自然变化的法则,是事物的规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说,人要守地的法则,地要守天的法则,天要守道的法则,而只有道是自在的,本源的。道也是道路的意思。是事物发展路径。路径是事物规律的外在体现。因此,道理与道路就统一了。回到老子开宗明意的“道,可道,非常道”,就可深一步理解:道是可以说明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道是不同寻常的,是重要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