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天文成就-《水经注》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09
转发:0
评论:0
古代天文成就-《水经注》,《水经注》全书共40卷,记载的河流水道1252条,文字则是《水经》的20余倍

  《水经注》全书共40卷,记载的河流水道1252条,文字则是《水经》的20余倍,达32万字。其内容非常丰富,它以水道为纲,将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古迹等作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因此此书已不是简单地注释《水经》,而是在《水经》的基础上独具匠心的再创作,在我国古代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水经注》对1252条大小河流进行了全面记载,描述了各个河流的发源地点、干流大小、支流分布、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流程长短、方向以及水量的季节变化、含沙量、汛期等情况。其中对北方一些河流的描述更为具体、详尽,说明郦道元对这些河流非常熟悉。他既引用了许多古书的记载,也有不少他自己实际调查的结果。《水经注》中不仅记载了有水河道,而且还记载了无水旧河道24条,这些记载可为今天寻找地下水源提供了线索。

  《水经注》记载了历史上和当时的洪水暴发的情况,这些记载包括洪水暴发时间、洪水大小等情况,相当具体、详实。这些历史水文资料大多为郦道元实地考察收集而来,有的得之于古书记载,有的则得之于许多河流上的石人或测水石铭的记录,非常珍贵,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洪水的发展变化规律,防汛救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水经注》对各种类型湖泊的记载也颇为详细,包括非排水湖。如蒲昌海(今罗布泊)、卑禾羌海(今青海湖)等;排水湖,如彭蠡泽(今鄱阳湖)、洞庭湖、叶榆泽(今云南洱海)等。人工湖,如芍陂、长湖等;以及沿海的泻湖,如“温水”的卢容浦、朱吾浦、四会浦、寿冷浦、温公浦等。郦道元还注意了湖泊与河流之间密切的水文关系,他多次指出:湖泊可以调节河流水量,洪水时,河流将洪水排入湖泊;旱季,湖泊又将洪水补给河流。这对于我们今天抗旱防涝、兴修水利很有启发。

  在地质学方面,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于流水在地质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初步具备了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地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郦道元通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水具有很强的侵蚀作用,能够穿石而过;而且他还解释了当时安喜县(今河北定州市东南)城角下出现成堆积木的缘由。他认为,在安喜县建城之前,曾暴发山洪,洪水中带有大量树木,由于洪水流速逐渐变慢、树木就沉积下来,堆积在低洼之处。以后又经过多次的泥沙沉积,将树木掩盖在下面,变成平地。后来又在平地上营建安喜县城,县城建成后经过若干时间,又出现山洪,冲毁了安喜县城的一角,露出了古代沉于此地的积木。这种解释非常恰当,显示了郦道元思想的卓越和深刻。

  《水经注》中还记载了许多化石,包括古生物残骸化石和遗迹化石。记载的古生物残骸化石有:会稽的古脊椎动物残骸化石,渭水上游成纪县(今甘肃庄浪县)僵人峡的人类化石、湖南湘江流域石燕山的腕足动物壳体化石、湖南湘乡县的鱼化石等,描述非常具体、形象。《水经注》记载的遗迹化石有10多处,包括鹿、马、虎等动物遗迹化石和人类遗迹化石,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水经注》中记载有温泉31个,对各个温泉的特点、水温、矿物质、生物等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其中可以治病的温泉有12个,经常有许多人到那里治病。对各地温泉水温的记载尤为具体、详细,按照温度不同,从低温到高温分5个等级,依次为“暖”、“热”、“炎热特甚”、“炎热倍甚”和“炎热奇毒”。“炎热特甚”的温泉可以将鸡、猪等动物的毛去掉;“炎热倍甚”能使人的足部烫烂;“炎热奇毒”泉水可以将稻米煮熟。这些记载为研究我国地热变迁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对于温泉中的矿物质和生物,郦道元也分别予以具体叙述,如有的温泉有硫磺气,有的有盐气,有的有鱼等。

  在生物方面,《水经注》对各个河流周围的动植物情况进行了记载。全书记载各种植物大约有140多种,并对各地植物生长情况进行了描述,如有的地方“树木茂密”,有的地方“多木无草”,有的地方“无水多草”,有的地方生长有“特种树木”等,非常形象具体。书中还对各地植物生长的地区性分布进行了记载,描述了我国东部湿润地区的沼泽植被、水生植被的情况和西北干燥地区的草原、荒原植被情况。书中记载的动物大约100多种,所记内容非常有特色。明确记载了动物的分布界线,指出某些动物超出了原来生活的范围界限就难以存活。对各地的特种动物进行了详细记载,如伊水的鲵鱼,若水的象、犀、钩蛇,叶榆河的猩猩、髯蛇,吊乌山的候鸟,河水的猴猿、野牛、野羊,长江的鳄鱼、交道县的犹猢,霍塘峡的猿等;这些记载具有很珍贵的价值。书中还多次记载了淡水鱼洄游的习性,是世界上记载淡水鱼类洄游的最早文献。

  《水经注》对农业地理情况进行了全面记载,包括种植、畜牧、林业、渔业、打猎等许多方面。书中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资料,对各地的陂、塘、堤、堰的兴废情况以及运河渠道的开凿情况等作了仔细描述;其中较著名的水利工程就有28项,如都江堰,白渠、龙首渠、郑国渠、灵渠、六门碣等。书中对这些著名水利工程的兴建原因、经过、规模大小及后代兴废情况的记载比前人要详细、丰富得多,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研究古代水利提供了方便。书中对全国具有系统灌溉工程的几个大型农业区的生产情况作了重点描述,对于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很有帮助。书中对边疆地区的农业也进行了记载,如轮台以东广饶水草的绿洲农业,西南地区温水流域的原始农业等,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书中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描述也很有特色,对于今天的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关于湖泊的开发利用,《水经注》就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其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湖泊的灌溉效益;2)湖泊的资源开发,这要从多方面着手,既要注意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要顾及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湖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水经注》还对各地工业生产的情况进行了记载,涉及了采矿、冶金、造纸、食品、纺织等方面。在采矿、冶金方面,书中记载了很多地方的金、银、铜、铁、锡等金属的治炼场所和冶炼设备,介绍了各地大小盐场18处,并对其中的池盐、井盐、石油、天然气、金、雄黄等资源的开采技术和运输、销售情况进行了叙述。其中对屈茨(今新疆地区一带)地区的冶铁工业的记载更为详细、具体,既记载了冶铁所用的燃料、原料等,又记载了产品的销售地区等情况;是我国古代关于用煤炼铁的较早明确记载。在食品方面,《水经注》记载了三处名酒的酿造情况,为研究我国酿酒技术和酒文化提供了资料。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内容异常丰富;出版发行以后,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许多学者进行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均以《水经注》为主要参考书,从中汲取知识营养。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撰写的《唐书·地理志》就模仿《水经注》记载了200多位唐代有功于地方水利建设的人物。明代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更是继承和发展了郦道元综合描述地理环境的思想,写出了内容极其丰富的地理学名著《徐霞客游记》。许多学者从《水经注》中得到了很多益处,如清代学者刘继任曾利用《水经注》的记载解决了许多历史地理和地名问题。到乾隆、嘉庆年间(1735---1820)更有20多名学者对《水经注》进行了系统研究,使研究《水经注》逐渐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郦学”。直至今天,有关《水经注》的研究仍在不断发展,并且影响到国外,出现了不少有名的洋“郦学”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天文成就-《水经注》
《水经注》全书共40卷,记载的河流水道1252条,文字则是《水经》的20余倍,达32万字。其内容非常丰富,它以水道为纲,将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古迹等作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因此此书已不是简单地注释《水经》,而是在《水经》的基础上独具匠心的再创作,在我国古代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水经注》对1252条大小河流进行了全面记载,描述了各个河流的发源地点、干流大小、支流分布、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流程长短、方向以及水量的季节变化、含沙量、汛期等情况。其中对北方一些河流的描述更为具体、详尽,说明郦道元对这些河流非常熟悉。他既引用了许多古书的记载,也有不少他自己实际调查的结果。《水经注》中不仅记载了有水河道,而且还记载了无水旧河道24条,这些记载可为今天寻找地下水源提供了线索。《水经注》记载了历史上和当时的洪水暴发的情况,这些记载包括洪水暴发时间...
· 古代天文成就-制图六体
制图六体,是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裴秀(公元224~271年)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晋武帝时官司空,后任宰相。他根据“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了魏国留下的旧图。由于旧图绘制粗略,加之地名改变,他在门客京相的帮助下,编制了我国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地形方文图》。他总结了前人制图经验,提出了地图制图的六条原则,即“制图六体”: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裴秀认为,制图六体是相互联系的,在地图制作中极为重要。地图如果只有图形而没有分率,就无法进行实地和图上距离的比较和量测;如果按比例尺绘图,不考虑准望,那么在这...
· 古代天文成就-制图六体
制图六体,是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裴秀(公元224~271年)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晋武帝时官司空,后任宰相。他根据“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了魏国留下的旧图。由于旧图绘制粗略,加之地名改变,他在门客京相的帮助下,编制了我国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地形方文图》。他总结了前人制图经验,提出了地图制图的六条原则,即“制图六体”: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裴秀认为,制图六体是相互联系的,在地图制作中极为重要。地图如果只有图形而没有分率,就无法进行实地和图上距离的比较和量测;如果按比例尺绘图,不考虑准望,那么在这...
·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概述
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而古代天文学成就慨述成为各门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从考古发掘着,半坡民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一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
· 古代天文成就-风的观测和仪器
相风铜乌是一种铜做的形状像乌鸦那样的风向器(“相风”就是观测风的意思),它装在汉代观测天文气象的灵台上。这是专职观测天象单位所设置的仪器,最初造得比较笨重,《玉海》说要在千里风来的时候才动。但既然是作为仪器而设置的,自然要不断改进,所以以后就渐渐做得轻巧灵敏一些,使得受小风也能转动。例如在晋代,太史令就设有木制相风乌。以后相风木乌就渐渐普遍。在唐代李淳风《乙巳占》中,也描述了这种相风木乌的构造。但是从军事和交通等方面看,最好采用构造更加简单的风向器。《乙巳占》中就指出:“常住安居,宜用乌候;军旅权设,宜用羽占。”意思是说,相风乌只宜设在固定的地方,在军队中驻地经常变化,还是用鸡毛编成的风向器为好。鸡毛编成的风向器,是由“等发展而来的,所用的鸡毛重约五两到八两,编成羽片挂在高杆上,让它被风吹到平飘的状态,再进行观测,这种羽毛风向器就称为”五两“。这种风向器,在唐代以前就有了,但是在唐代和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