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夫子庙的茶楼与茶客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1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夫子庙的茶楼与茶客,  江南一带素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说法,也就是早晨坐茶馆饮茶,晚间泡澡堂子

   江南一带素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说法,也就是早晨坐茶馆饮茶,晚间泡澡堂子洗澡的意思。老南京的茶馆之多也由此可见一斑,而其中夫子庙的茶社更为多一些,因路段不同,档次也不一样,大抵是西低东高,而且各有自己固定的常客,彼此互不干扰。过去有句俗语:奇芳阁、奎光阁,我们各吃各。也就是这个意思。
  义顺茶社
  义顺茶社坐落在东牌楼口,店主是禹仲文,创办于满清末叶,茶社有前、中、后三个堂口,以供应清茶为主。上下午茶客有别,上午前堂茶客多是瓦木工匠和一些靠手艺吃饭的人;后堂口档次要高一些,有房屋经纪人(本地称呼为房仔子)、有提玉器包贩卖的古董商,还有一部分象棋迷,堂内专辟有象棋座,供好此道者驰骋厮杀,来客不管生张熟李,坐下来就可以对奕。下午茶社就成了鸟的世界了,屋檐下、墙柱上挂满了画眉笼子,茶客全是玩鸟的,跨进茶社,画眉、黄莺、百灵等鸣声婉转,颇为热闹。中厅有时也成为说评书的场所,通常是康有华说扬州评书《三国演义》。义顺也供应鸭油酥烧饼、牛肉锅贴、素干丝和各色面条。
  得月台茶楼
  得月台茶楼也是在东牌楼口,后进河厅紧靠文德桥,是虎缦卿开设的。清朝以贡院考生和一般文人为主要顾客,废科举后,楼下的茶座各色人等俱全,楼上则成为房屋中介人交易场所了。整个得月台茶社楼上楼下划分成两个世界,楼下高声喧哗,划拳捋臂,竖目横眉,逞凶赌狠;楼上的却是轻言细语,笑里藏刀,各逞心机。得月台以小笼肉包、鸡丝面、羊肉面而驰名夫子庙。这座茶楼还有一个招揽顾客的地方,就是每个堂口设一个煤灶,上面放着特制的大锡壶炊烧开水,有一种说法就是锡壶烧的水烧的滚而味醇,闻名而来的客人也算不少。还有一点,就是夫子庙有三大,得月台的大锡壶算是其中之一。
  奎光阁
  奎光阁茶社是禹仲文开设义顺赚了钱后,与其他股东合资在文庙泮池东侧秦淮开设的,成立于民国初年,这座奎光阁有一个亭子,亭子顶是宝蓝色,阳光照射进来,古香古色,风光独占。在这样的亭子里品香茗,点,谈古论今,饱览秦淮秀色,也是一大乐事。奎光阁的烫干丝、鸡丝面、牛肉锅贴很有名气。晌午过后,茶客则多来这儿听王少堂说扬州评话《水浒传》,或是演唱苏州双档评弹《范雪君》。茶客们各取所需,茶社也座无虚席,光顾奎光阁的座上客,则大多是当时的公教人员了。
  值得一提的是,夫子庙上的几家大茶社前后从业人员,都有一套纯熟的基本功夫,不说厨房操作的红、白案师傅的独门绝活,就是拿前堂挑大梁的堂倌来讲,右手执壶,左手迅速揭开瓷盖碗,只见壶身猛一倾,一滴不落,全数入得茶碗,就凭这等功夫,也是够赏心悦目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开家老茶馆引来老茶客
根据调查发现,传统的老茶馆在城市中几乎消失殆尽,虽然现代社会中新增了无数的娱乐休闲项目,各类厅吧名目繁多,但是对老茶馆的追忆在很多人心里却时刻都没有停止过,中国人喜欢饮茶,茶馆作为品茗消遣的绝佳场所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现在的高档茶楼大多又脱离了老茶馆的形式,搀杂了太多无谓的服务,提高了太多无须有的标准。人们怀念老茶馆,更怀念老茶馆里的市井文化,所以现在开一家露天茶馆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投资项目。茶馆,特别是露天茶馆的选点,以城市中为了提高绿化率而新建且被现代小区包围着的城市公园最为理想。可以通过当地政府休闲项目开发投标和主动申请取得其经营权,面积大概500平方米为佳,基本上每月以3000元左右的管理费就可以竞得。以成都市为例,目前就有许多社区广场都允许经营者的介入。这些地方原本就绿树成荫,只需围上栅栏然后添加一些古色古香的盆景和石桌石凳,配上一些老式竹椅方桌就算是完成了全部的装修。投资不会超过5...
· 茶文化―茶馆茶楼―乌镇,最后的茶客
赶早坐上三轮车,穿过薄雾轻笼着的乌镇西大街,去那远在西栅头的茶馆,看这里上演的寻常故事,就是最原汁原味的乌镇生活。江南是水做的,四季弥漫的水汽使生活在这里的人变得滋润。在水乡,人们最“惬意”的两件事,一是“皮包水”,二是“水包皮”。这句俏皮话的意思是指去浴室洗澡和到茶馆喝茶,可见喝茶是渗透到水乡人骨子里的一种享受。史料称,解放前不足万人的乌镇有茶馆64家之多。最负盛名的“访卢阁”茶馆不仅出现在文学大师茅盾的笔下,而且被传说成茶圣陆羽两次造访茶馆老板卢仝而得名。酷暑的天气,赶早坐上三轮车,穿过薄雾轻笼着的乌镇西大街,去那远在西栅头的茶馆,看这里上演的寻常故事,就是最原汁原味的乌镇生活。茶馆是乌镇不散的早市,原因就在于它是附近一带老年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徐老虎是江苏省吴兴县移风村人,却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的茶馆门口补了36年的鞋子。从44岁起,他每天早晨三四点钟起床,步行一二里路到乌镇西栅头茶...
· 茶文化―茶馆茶楼―老茶客紧“追”茶宴馆
13年来,上海最早的茶宴馆四易其址,地段越搬越好,始终有一批茶客跟随而来――老茶客紧“追”茶宴馆年初一上午11时多,襄阳南路上的“秋萍茶宴馆”刚刚卷起竹帘子准备开门迎客,53岁的蔡志伟就一脚踏进,准备吃鸡年新春“头道茶”了。13年光景,这家上海滩最早的茶宴馆四迁其址,却仍然有一批老茶客倾心追随。老茶客痴心不改刚刚在红木茶桌前坐定,蔡志伟就点了一杯武夷大红袍,并向我表演起了他的潮州功夫茶道:“大红袍洗茶时间不能超过18秒,所以不能用出水较慢的紫砂壶,而应该用盖瓯(盖碗)。”灌水、洗茶、冲泡、翻盏,这位老茶客的手艺一点也不含糊。说到这家他一直“追”着的茶馆,蔡先生如数家珍:1992年先是蜗居在愚园路上一条不起眼的弄堂里面,1999年再开到吴淞路上一座大厦的二楼,2001年又迁至南汇路,与繁华的南京路一箭之遥,和新派高楼“梅龙镇广场”成了邻居。去年7月又搬到现在的地址――襄阳南路巴黎时韵大厦的裙...
· 茶文化―茶馆茶楼―茶寮、茶馆、茶楼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称之为“茶寮”、“茶室”、“茶肆”、“茶坊”、“茶屋”、“茶楼”、“茶摊”,以及如今盛名称呼的“茶馆”。各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茶寮”,也可叫“茶室”。一般是指个人专辟的煎茶、品茶,乃至于读书的“斗室”。这种“茶寮”,唐代已有。唐宣宗年间,洛阳有一和尚活到130岁,平时特别爱饮茶。宣宗问何药能如此长寿,僧答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惟嗜茶,凡履处惟茶是求,或遇百碗不以为厌。”(《旧唐书・宣宗本纪》)宣宗将他留下,住在京城保寿寺。他日常煎茶、饮茶的小房子,就称之为“茶寮”。明代杨慎《艺林伐山》:“僧寺茗所曰茶寮”。“茶馆”,追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开元年间,乡镇中有煎茶出卖的店铺,投钱取饮,这是“茶馆”的初级形式。到了宋代,以卖茶水为业的茶场以十分普及,特别是南宋京城的临安(今杭州市),茶坊林立,且大的茶坊陈设讲究,挂有名人书画,插有四时鲜花,同时兼卖“擂茶”和...
· 茶文化―茶馆茶楼―同里的茶楼
我们是往南园茶社而去。一条悠长而逼仄的弄堂,刚好一个人直面而走,我们踩在街石上,街石发出“咚唐,咚唐”的声响来,如歌的叩击,使这一个清早绘声绘色地美妙起来。南园茶楼位于同里镇最南面,在15条河港纵横分割“川”形地形的环境中,它很别致地座落在十字河岔口上。老虎灶对着南园茶社的正门,重新砌过了,因之少了些旧气,也没有和着茶叶清香的水蒸汽冒出来,烧开水再也用不到老虎灶了,老虎灶只是一种标志和摆设。就象民俗博物馆里陈列的轿子,我们也再也不用它代步了。但我想要是可能,最好还是用老虎灶烧水,在这样的小镇这样的茶楼,我更希望自然与风土人情所构筑而成的气息更纯粹一些,这样纯粹的气息更弥漫一些……现在,我们就坐在南园茶社的楼上,四方八仙桌,一杯新龙井,细细地喝,缓缓而品。南园茶社最初的名字叫“福安茶馆”。开办福安茶馆的是同里镇上一家小户人家,本来男耕女织,日子也是小康。有一天家门口路过一个算命先生,妻子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