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馆茶楼―四川、北京、广州三地茶俗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6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馆茶楼―四川、北京、广州三地茶俗,  悠然洒脱四川人喝茶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以上,据《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在

   悠然洒脱
四川人喝茶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以上,据《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曾联合了居于四川、云南的方国部落,当时巴国就以茶及其他珍贵物品,纳贡周武王,而且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四川人操茶业也由来已久,1700年前的西晋时,就“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而且这“卖茶粥”的生意做到了千里之外的河南洛阳。

川人历来把在茶铺休闲作为人生一乐,因而茶铺遍城乡。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成都全市有茶铺454家。到解放前夕,成都茶铺有增无减。巴蜀众多茶铺,铺面有堂皇简陋之异,布局格调有高下之别,规模有大小之分,茶客也有不同的层次。成都旧时最大的华华茶厅,有三厅四院,设一千多个座位,气象宏大。抗日战争时成都的锦春茶楼,环境幽雅,有奇花异草,有亭台楼阁,当时冯玉详祥、张澜、郭沫若、胡愈之等都在那里喝过茶。薛涛井畔的茶座,翠竹参天,楼上有临江的茶座,可眺望江景。武侯祠里的茶座,古柏森森,流水池边的水阁上也可品茶。简陋的茶铺都不很干净,茶碗破破烂烂,但因其茶钱便宜,照样顾客盈门。

茶铺的堂倌往往身怀掺茶绝技。右手锃亮紫铜水壶在握,左手��住一摞白瓷盖碗和银色锡托垫,多的可一手端摞十五六只。人近茶桌,左手一扬,“哗”的一声,一串茶托脱手飞出,又“咯咯咯……”在桌上几旋几转,每个茶托上面已放好茶碗,动作之神速和利索,像魔术一般。旧时锦春楼堂倌周麻子的掺茶功夫,被称为“锦城一绝”。他大将风度般地在一米外立定,潇洒自如地拎起长嘴水壶,一条细细的“水龙”飞流直下,像流星划过长空,闪出一道白光,壶水射入茶碗之中,竟滴水不漏。接着又抢进一步,小拇指把茶盖一挑,一个个茶盖活了似的跳了起来,把茶碗盖得严严实实。还能在茶客身后射茶,茶水越过客人头顶而准确地落入茶碗之中,叫“雪花盖顶”。

川人喝茶意在茶,多以吃清茶为主,茶食不多,喜欢在茶馆里东拉西扯地摆龙门阵,讲究的是那份悠然、闲散、漫不经心和优哉游哉。

京师茶馆  京韵京味

北京在清代盛行的是大茶馆。在柜、灶间有一把“大搬壶”,壶高五六尺,直径三尺,以红铜制成,两旁有壶嘴,悬于屋梁之下,中贮沸水,随时取用。这“大搬壶”似乎是大茶馆的标志,无此壶者不能称大茶馆。老舍先生笔下的“裕泰”,就是一家典型的大茶馆。

清末明初,大茶馆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各类中小型茶馆。大体可分为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戏茶园和野外风景茶座。

清茶馆以供应清茶为主,方桌木凳,陈设简洁。大多每日清晨五时左右即挑火开门,顾客多是早起遛鸟归来的悠闲老人和一般市民。或听鸟鸣、论鸟道,或品香茶、谈茶经,或叙家常、传消息,悉由自便。
书茶馆一般上午卖清茶,供过往行人歇息,下午和晚上开书场,约请评书、鼓词艺人来演出。茶客们边听书、边喝茶,以茶提神助兴,听书才是主要目的,所以来茶馆听书付的不称茶钱,而叫“书钱”。旧北京著名书茶馆有东华门的“东悦轩”、地安门的“和同轩”、天桥三角市场外的“二友轩”等。

棋茶馆是供茶客弈棋的,设备简陋。旧北京棋茶馆多在天桥市场一带,顾客以劳动市民和无业者为多。戏茶园是旧时京城的剧场,因为在剧场看戏也有茶喝。野外风景茶座,有设在公园里的,如每年立夏至处暑前后,什刹海北岸就有一条长长的茶棚,茶棚半在水中半在岸上,每当清风徐来,淡淡的荷香融着茶香,分外迷人。茶棚里还有京韵大鼓和评书。也有设在郊外的。

老北京茶馆在长期的生意买卖和服务交往中形成了自己行业独有的术语、礼节等。茶馆的行业术语,北派北派叫“春典”,南派叫“切口”。如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北派叫溜、月、汪、斋、中、申、兴、张、爱、居,而南派称摇、柳、搜、  崴、料、翘、笨、角、勺。对于迎来送往很讲礼节,如在给茶客续水的时候,要用铜壶上下起伏点三下,叫“凤凰三点头”,表示一谢客人光临,二谢客人捧场,三谢客人花钱。掌柜和伙计的穿衣戴帽也有讲究。

广州茶楼  且饮且食

广东城乡历来有个饮食习惯,就是“茶中有饭,饭中有茶”,一日三餐称“三茶两饭”,早、中、晚三餐都有茶可饮。

广州有不少中高档茶楼。如第十甫的陶陶居、莲香楼,惠爱路的惠如楼、占元阁,太平桥的太如楼,珠玑路的多如楼和河南路的三如楼等。茶楼分早、中、晚三市,饮早茶以老先生居多,老太太多喝午后茶,晚茶则是青年人的市面。这些茶楼楼层高耸,地方通爽,四面是高高的玻璃窗,光线充足,视野广阔。二三知己,可以畅谈心曲,不受干扰。茶叶有红茶、绿茶、乌龙茶、普洱茶多种,滚水冲落“局盅”(盖碗)或瓷壶,茶的条索慢慢舒展,视觉口感均极佳。广东人上茶楼,多半是为了吃点心,但也着实要喝一阵子茶的。尤其是早茶,总要喝得尽兴。

点心精美多样是广州茶楼一绝,品种多达百十来种。大体可分为六大类别:一是荤蒸,如凤爪、排骨、猪肚、牛腩、凉瓜卷、腐皮卷等,糯米鸡虽然个头大,用荷叶包裹,也属这一类。二是甜点,如蛋挞、椰丝挞、芙蓉糕、椰丝球、豆沙酥、水晶糕、叉烧酥等,品种不下三十。三是小蒸笼,有名的如虾饺、腐皮干蒸、香菜海鲜包等。虾饺做得地道,要用菱角粉做皮,晶莹透明,咬起来不糟不粉。还有一样是肠粉,分牛肉肠粉、虾仁肠粉、叉烧肠粉等。肠粉的皮雪白如玉,类似北方的凉粉,牛肉、虾仁、叉烧裹在皮内。四是大蒸笼,说是大笼,实际比小笼大不了多少,主要区别在皮子上,大笼蒸的叉烧包、奶黄包、玫瑰豆沙包、莲蓉包、鲜肉包等,皮子大多是发面的。五是粥类,如鱼生粥、鸡生粥、皮蛋瘦肉粥、及第粥(主要原料是猪肝)。第六是煎炸,有煎饺、咸水饺、煎马蹄糕、煎菱角羔、炸春卷、炸云吞、煎萝卜糕等,这些点心以现煎现吃为好,有的茶楼单辟一角落专作煎炸。

还有一件值得一记的事,上世纪20年代初,广州茶楼在全国开雇用女服务员之先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馆茶楼―广州茶楼
广州人茶风盛行,饮茶又有吃点心和聊天的意思。广州的茶馆分为茶楼、茶居和茶室。茶楼规模大,茶居和茶室规模小、数量多。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广州的“二厘馆”茶楼遍布全城,每位茶价仅二厘,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广州人经常在清晨泡杯茶,品尝两件点心。广州人爱上茶楼吃早茶,又叫“一盅两件”,就是一盅茶,外加两件点心。广州的茶楼备有各种香茶和点心。香茶有红茶、绿茶、乌龙茶和花茶;点心有叉烧包、虹饺、烧卖、酥饼、鸡粥、皮蛋粥、牛肉粥、鱼生粥、猪肠粉、云吞等。广东人爱到茶楼谈生意,不进茶楼,简直谈不了生意。茶楼在清晨6点钟开始营业,上午10点歇业。午宴又开始了。下午2点后,下午茶开始。午茶和早茶差不多,茶客大多是老广州人。饮早茶的大多是老头儿,饮午茶的大多是老太婆。午茶到下午5点歇业,接下来是热闹的晚餐。晚餐结束后,中青年纷纷来饮晚茶,开始了夜生活。晚茶的内容相对简单,但对于劳累一天的中青年来说,饮至深夜的晚...
· 茶文化―茶馆茶楼―北京茶馆
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区域特征,就茶馆文化而言,全国每个城市也是各有千秋。如果说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苏杭茶室以幽雅著称,广东茶楼主要是与“食”相结合;北京的茶馆则是集各地之大成。它以种类繁多,功用齐全,文化内涵丰富、深造,为重要特点。北京历史上的茶馆是很多的,就形式而言,有什么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贰浑铺、。红炉馆、野茶馆等等,至于菜摊、茶棚更不计其数。北京向来是文人多,闲人多。三教九流,五行此作,全民众庶,于本业之外总要有适当的交往地点与场所。茶馆较正式厅堂馆所活动方便,较饭店酒楼用费低廉,较家中会友自由,无家无室的京客也可以找个暂时休歇之地。这种特殊的人口结构造成对茶馆的极大需要。所以,老北京的茶馆遍及京城内外,各种茶馆又有不同的形式与功用。这里,重点从文化、社会功用角度介绍几种。1.书茶馆里的评书与市民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明清小说占有一个光辉的地位。然而,中国的古代小说与西方...
· 茶文化―茶馆茶楼―四川饮茶习俗与茶馆
饮茶习俗饮茶习惯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吃完早饭,而今天恰好没什么活生的人们或者是老人们便纷纷的涌向茶馆。.成都人饮茶有其独特的盖碗茶具,即:茶盖、茶碗、茶船子。一张竹子制的靠椅,一张低低矮矮的小方桌子,还有茶馆里跑堂的沏茶师傅的手艺,相信如果您有机会亲自目睹,您一定会兀自惊讶不定的。成都人尤其爱喝茶,爱泡茶馆。坐在茶馆中,茶客们可看川剧、可听清音、可溜鸟、可打盹儿或者看看闲书、录像片、要么就两三个人凑在一块儿摆龙门阵,不时还有掏耳朵的、擦皮鞋的、算命看相的游走其间,大家都消遥自在,自得其乐,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可以深深感受到社会群体的亲和,感受到成都茶馆儿的浓浓的地方特色。此外成都茶馆儿还有着不容小觑的社会功用,它起着“会客室”、“俱乐部”和“民事纠纷调解处”的作用。旧时成都至般市民的住处不宽敞,有客来时,谈话不方便,于是主人手一挥:“走,吃茶去”人们也习以为常。欣然前往。...
· 茶文化―茶馆茶楼―古广州的茶楼
广州茶楼的前身是酒楼,可上溯到清代道光间区永利为最古,有绝诗说:“万瓦鳞鳞雉堞遮,小东门外一帘斜,永安桥畔行人识,二百年前旧酒家。”东堤的襟江酒楼亦古老,其联云:“襟上酒痕多,廿四桥头吹玉笛,江心云色重,万千帆影集金樽。”清代同治间,广州开业的茶座初称“居”,叫“上茶居”。好像惠爱路城隍庙口的福来居,太平路的陆羽居,第二甫的茅珍居,三甫的永安居,五甫的五柳居,十甫的陶陶居。及光绪间,“居”改称“楼”,叫做“上茶楼”。怪的是:“如”字号的茶楼涌出,自有其一段来历:光绪元年有陈惠如者,在惠爱中首创了“惠如楼”。后来,谭新义、谭晴波、赵俭生等先后集股开了众多“如”字号的茶楼,如珠玑路的多如楼,三角市的东如楼,海珠路的三如楼、惠福路的南如楼、卖麻街的福如楼、长堤五仙门的瑞如楼,河南堑口的天如楼、一德路的宝如楼,同兴街的九如楼等。既然是楼,那地下门市便用来卖糕点饼铒。楼上中间设厅堂雅座,周边设安静套...
· 茶文化―茶馆茶楼―北京的茶馆
京剧是国粹,茶文化同样也是国粹。老北京的茶馆,是一种市民气息很浓的茶文化―――跟文人雅士的茶道稍有区别。茶道,说起来太高深了,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清心寡欲方能得其道。明明是喝茶,偏偏雅称为“品茶”,似乎在品尝人生的滋味。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是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老北京的茶馆则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是清净之地,常常是喧哗且热闹的。这跟北京人的性格有关:他们怕冷清,爱交流,尤喜扎堆儿聊天(或叫侃大山)……茶馆便提供了这样一块谈天说地、呼朋唤友的社交场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