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德三说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99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德三说,   笔者查考“茶德”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刘贞亮的《茶十德》,首次概括了饮茶对身心、

    笔者查考“茶德”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刘贞亮的《茶十德》,首次概括了饮茶对身心、精神的多种功效。笔者在撰写一篇有关茶道的论文时,比较茶道与茶德关系,梳理出“茶德”至少有三层含义。

一说:茶是有德之物

    陆羽在《茶经》中将茶称之为“南方嘉木”。世界上珍稀名木不计其数,但据笔者了解,被称为嘉木的树木仅有两种,另一种是柑橘。屈原在《橘颂》中称橘树为“后皇嘉树”。
    茶对人类贡献良多,从感官到精神,茶给人类带来莫大享受,诚如《茶十德》所说的那样:


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
以茶散腥气,以茶驱病气。
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
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茶有恩、有德于人类,称之为“嘉木”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品赏佳茗,茶人应该有一份感恩之心,包括对茶农的辛勤劳作。

二说:茶人应重视品德修养

    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精行俭德”,是与茶人的共勉。“精行俭德”是陆羽的原创词句,行文独特,洗练精美,内涵丰富,妙不可言。
    比较通俗简单地说,“精行俭德”是指良好的操行与品德。茶与其它食物不同,茶饮除了感官上的享受,还有精神上的愉悦,更可以修身养性,以茶悟道。茶人大多洁身自好,重视传统,珍视友谊。笔者以为,新时代茶人,尤其是都市茶人,应该与进步绅士同义:正直、善良、谦逊、有知识、有爱心。笔者愿以茶圣为榜样,与广大茶友共勉。

三说:茶饮创导社会公德

    茶文化渊远流长,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国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先生为之倡议呼吁,功莫大焉!
    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以茶代酒,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良风美俗。
    清茶则是廉洁的象征。康熙、乾隆时代请三老进京品茶,敬老、清廉两相宜,“千叟宴”因此名传千古。胡耀邦担任时,有一年新春茶话会用了这么一副对联:“座上清茶依旧,国中景象常新”,读者记忆犹新。
    美酒千杯易乱性,清茶一盏亦醉人。清廉、公正是人们对政府、对官员的最大期望。衷心希望政府严格控制公费宴请,少用美酒名烟,以茶代酒,多向宾客、尤其是海外贵宾推介国饮,创导清廉节俭的社会风气,则国人有幸,福莫大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德与法德
茶有德,法亦有德唐代是中国茶文化格外发达的时期,除享有“茶神”之名的陆羽外,还有众多茶学家,如皎然、封演、常伯熊、刘贞亮等。由于饮茶在当时已不仅作为一种解渴的手段,而且在社会中形成风雅时尚,所以一些文人墨客自然要从文化的层面研究饮茶的功能。皎然就曾创建“三饮论”,将饮茶的功能概括为:一饮涤昏昧,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刘贞亮是晚唐时期一位颇有名气的茶学家。他在前人总结的饮茶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茶德”之说,并列举出茶的“十德”,即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雅志。时至今日,这“茶德”之说,仍然可以给我们提供不少启示和教益。茶有德,法亦有德。笔者以为,“法德”之本有二:其一为求公正;其二为趋平和。前者具有理想的色彩,后者具有现实的品格。在汉语中,法字有其原始的寓意。按照《说文解字》上的解释:“法”字包含着“平之如水”和“去不直”的含义。因此,“法德...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与“茶德”
一、茶德是什么?所谓茶德,简言之,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进一步而言,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味的哲学思想范畴,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扩展了茶德的内容: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提升了饮茶的精神要求。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上去。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茶道基本精神和、敬、清、寂,本质上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内心和尘埃和彼此间的介蒂,达到和敬的道德要求。朝鲜茶礼倡导的清、敬、和、乐,强调中正精神,也是主张纯化人的品德的中国茶德思想的延伸。中国当代茶学专...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的九德
茶有九德:清、香、甘、和、空、俭、时、仁、真。清:可以清心。名茶多出产于深山幽谷中,最具有大自然的清明灵秀之气,外形清秀,香味清幽。香:如兰斯馨。茶有真香,这种香气是纯天然的,香气成份极为复杂,不宜进行人工合成,极品茶还应具有兰花般高雅的香气。甘:苦尽甘来。茶有真味,滋味甘淡清醇,小苦而后甘。和:中气平和。茶的香味以“和”为贵,饮茶后应有一种“平和”之气润泽于五脏六腑间,久不能去。空:“五蕴”皆空。茶的香味又以空灵为贵,饮茶后不留不滞,就叫做空。俭:饮而有节。茶不可多饮,不可过饮;茶以及茶具不可过求奢侈,总以节俭为茶人美德。时:知时而动。采之以时,造之以时,投之以时,瀹之以时,饮之以时。仁:生仁爱心。仁者“爱茶”,饮茶能使人生仁爱心。真:得天地真情。茶有真香真味,香气清幽,滋味甘淡,能使人领略到大自然的清明空灵之意,不仅能澄心净虑,更能品饮出天地真情,人间真情,甚至悟出茶中“至道”,是为真...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寿”说
自古以来,老人长寿都有雅称。具体地说:60岁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乡之年;70岁称为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80、90岁称为朝杖之年、耄耋之年;寿得3位数100岁的称为期颐之年。人们为长寿老人祝寿,还有喜、米、白、茶寿之说: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米寿指88岁,因米字看似八十八。白寿指99岁,百字少一横为白字。茶寿指108岁,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说起茶寿,不仅仅从字面上可以拆开来解说,它与中国茶文化还有解不开的渊源。相传,古时候有位老和尚病了,久治不愈。一天,一位老人告诉他,蒙山顶有茶,春分前后,逢雷而发。你候在一旁,及时采摘三天,得一两,用蒙山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二两,一辈子消灾祛疾;三两,脱胎换骨;四两,就地成仙。老和尚遵嘱,得茶两余,煎汤服用,没喝一半,病即痊愈,眉发由白转乌,以至熟人相见,不敢相认。五代王...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德是什么?
所谓"茶德",简言之,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进一步而言,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味的哲学思想范畴,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扩展了"茶德"的内容:"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提升了饮茶的精神要求。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上去。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茶道基本精神"和、敬、清、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