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品茶论道―中国茶道:“静”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7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品茶论道―中国茶道:“静”,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

    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

    白云南风雨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诗中无一静字,但意境却幽极静笃。

    戴�m的《赏茶》诗:

    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

    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

    连黄蜂飞动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可见虚静至极。“卧听黄蜂报晚衙”真可与王维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相比美。

    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

    枯肠未易禁散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生动描写了苏东坡在幽静的月夜临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称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禅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

    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写的是夜之静。

    清代郑板桥诗云:

    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写的是心之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
我国茶道审美文化的最著特征之一,即乃虚静这这美也。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就大处来说,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就小处来说,静乃始于虚也。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虚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之真谛,即在此也。不过,有些作者对于虚静的释义,却止是着眼于一个“静”字。甚至更把“虚”“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主从关系,全然倒置过来,说什么“静则明,静则虚,静则虚怀若谷,静则内敛含蓄”云云;并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此类说法,真叫人听了之后即使思忖再思忖,却依然不得其解焉。我联想到苏轼的一首诗作。此诗即把虚静之说作为吟咏的题材,赞曰: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能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他这里说的“空且静”,即虚静之谓也。诚然,虚无才堪纳万境,一切动态之美,一切静态之美,皆堪纳于虚无之中。诗道审美如斯,茶道审美亦如斯也。对于虚静的论述,王蒙先生就曾有过一番精诣之论,他说:“一切来自虚无,虚无...
· 茶文化―品茶论道―“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白云南风雨枪新,腻绿长鲜...
· 茶文化―品茶论道―中国茶道
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这也难怪,"道"之一字,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如行道、道路、道义、道理、道德、方法、技艺、规律、真理、终极实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义,故对"茶道"的理解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
· 茶文化―品茶论道―中国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即茶应是真茶、真、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闲,要追求道之真、情之真、性之真。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道,演绎静谧之美
传说达摩祖师因为面壁九年出关后眼皮无法张开,便把它们撕下,弃于地上。之后那里长出一株树。弟子们摘下树叶泡水饮用,发现这水竟然可令坐禅的人保持神志清明,于是便有了“禅茶”一说。日本人便是推崇这“禅茶一味”的观点。虽然还没达到能品出禅味的境界,但当我们听说泰和茶馆从日本请来茶道老师作现场表演时,还是决定去见识一番。说起来,茶道还是从中国传去日本的,所以,当我们看见茶馆中布有不少明清家具时,不禁觉得这也是一种渊源。茶道老师来自日本的静冈县。在日本传统弦乐的伴奏下,身着素雅和服的老师开始用精美的茶具为大家演示煎茶与抹茶的冲泡手法。手法娴熟,动作细腻,一旁看着觉得如同行云流水般,滑过心间。其实,所谓的煎茶,并不是煎出来的,而是用“蒸青”的方法,用热气蒸出来的。茶叶一根根细细小小地卷曲着。而抹茶则是将茶叶去筋,并磨成粉,所以看上去是粉状的。在冲泡时要用竹制的搅拌器将茶水打匀,打成泡沫状。另外,煎茶与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