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馆在西安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2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馆在西安,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常见各种各样的酒巴及咖啡屋等休闲去处,真正以茶入名,堂而皇之

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常见各种各样的酒巴及咖啡屋等休闲去处,真正以茶入名,堂而皇之称为茶馆的却并不多。但从门前走过,或有日携友而入,发现喝的最多的还是茶,可见中国人在饮品上的习惯,并不象衣着或用品上变迁之快。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这可能是茶最早也是最后的功用,如同西方人的咖啡,都是让人解渴提神,而最后从中衍生出许多文化,陆羽又专门写了《茶经》来备述它的种种细节,从制作方法到饮用的程序,从茶具的考究到茶品的考察,那实在是最早发现茶的人所意想不到的了。

  西安最好的茶馆,又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在南大街,短短一段路程,南北共有四家。与朋友相约清谈,遇到彼此家里都不方便时,常感无处可去,最后大概总是约了在茶馆,但所费并不菲,即使最末等的茶叶,也要数十元,如果谈兴甚浓一直延时到晚上,还要另收加时费。一壶茶上来,过不多久即清淡无味,而谈兴不减,不免再来一壶。一来二往,一月薪资中十成去了一成矣。冷眼看那些来品茶斗茗的客人,除有作生意的商人,大概都是西安的高薪白领,一般地工薪层显然少有造访。

  在茗芗茶馆的门头上有唐寅的一幅对联:“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己细谈心。”可为拥杯坐谈者的写照。门外车水马龙,何等浮华人世,降阶以下,别有洞天福地,一小桥,几枝绿竹,虽知人为虚设,但也胜似一派噪杂喧嚣。曾与友烹茶长叙,竟夜不眠,于茶间安享人生况味,所谓欣同知已当无虚此言。

  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由此可见,唐时茶品方进入北方民间,而且最早是从修禅的和尚那里来的。而后来一直到“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的胜况,当视为茶馆在古长安城的起始。

  曾在桥梓口周围坊上闲游,其间茶叶店在所多有,门前一只红色的三角旗,上书大概是“厂家直销”“福建名茶”字样,可见茶叶在回民区的需求量。在一家茶叶店中见到墙上悬着一幅字,上书“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玉盏露生液,银瓯雪飞花。”笔致柔软,颇见雅趣。一个年老的婆婆当柜卖茶,精神不凡,问起茶馆说是北院门才有。坊上多饮食,尤其晚上烤肉飘香之际,三朋四友常聚在露天的矮桌旁,主人家总是先泡上一壶热茶上来。春夜清风,如同在自己家中小院闲坐,比之玉宇琼楼大茶馆的豪华气派,更有一番情趣。

  在北院门的北口有一家长安茶艺楼,南口与钟鼓楼广场隔街相望的则是鼓楼茶艺馆,都是古色古香的装饰风格。在鼓楼茶艺馆上得二楼,先看到许多书画挂在墙上,沿窗一溜桌椅,相隔的板壁上不同的手书,都是“茶艺”二字。西头儿有一个月亮门,题头“##轩”,内中置一长案,上有文房四宝。细看案上铺张的毡子墨迹斑斑,显是曾有风雅之士于此戏墨。想象啜一口香茗,再画梅花数朵,书绝句几行,不由心向往之。

  说到茶馆,不可能想不起来老舍先生的名剧,虽说取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甘少苦多,但茶馆多是荟萃市井人物,三教九流,喝喝谈谈,人生的悲喜剧便时时在这里上演,虽有形式上的差异,其中实质古今并无不同。现在的茶馆里,人们或捉对,或聚群,但娓娓细语目不斜视,与老舍笔下混成一片大不相同,想来主要是没有人再将人生中偌大一部分再联结在茶馆里。商品社会,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生计之辛苦未见有今日之甚者,至于品茗斗茶,只可偶一为之,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便愚不可及。

  茶讲色香味形,围绕着它有许多文化演绎,象是和风雅有着某些天然的联系。除了上述鼓楼茶艺馆备文房四宝外,其它寻常茶馆甚至咖啡屋里都备有围棋象棋等。纹枰对坐,闹中取静,坐隐入神,相忘于江湖,老板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茶既如此,和文人雅士的关系甚大。想来古时体力劳动者忙了一天,回到家吃过饭,便剩下倒头大睡,虽有余力也付在其它诸事上,需要提神的时候并不多。喝茶也需用大器具,解渴,但却没有更多的感想。况且除非自家所种,茶总是一种商品,需要钱币来购,所以在都市里更加被人津津乐道便不奇怪。而文人笔墨之间,或因为常经夜不眠,或文思枯竭,需要提神的时候总是多些。一杯在手,看着茶叶在杯里纷落,不由得要发些感想。关于茶有许多佳句流传下来,如“花间渴思卢仝露,竹下闲参陆羽经。”“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香有浓情。”“茗外风清移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等。这些可以说是茶对艺术的贡献。从书院门走过,卖文房四宝与字画的最多,茶叶店也不在少数,可见弄墨之人常将纸笔与茶叶同时购入家中,以备不时之需。只是这里竟无一家茶馆,倒令人有些奇怪。

  茶馆始于唐,而盛于宋,长安城里的茶馆并未长盛发展下去。中国的古代史是一部混战史,文化中心也总是在转移之中,人民既不得安生,弄茶的闲情逸致也就不能持久。宋时的茶文化可以算得上兴盛,而杭州的“径山茶宴”被日本人学去,终于形成今天日本的茶道。而今日古城茶馆之盛行,虽说称“茶秀”者只是从南方来的仿制品,但也未尝不可视之为茶文化的复兴,即使这复兴的内容早已有些走形,早已被今人付予了时代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在老舍茶馆品茶论道
小时候喝茉莉花茶就用个搪瓷缸子。奶奶的那一杯,经常放在炉台上,半温半热,随时可以拿起来喝。那时还没有冷饮,每天一放学我们姐妹三个就撒丫子往回跑,端起奶奶碗里的茶,咕噜咕噜喝一气。那是碎茶,冲泡的次数多了,只有隐隐的茉莉花香,但现在还是很怀念那种味道,对我来说,那就是家的味道,北京的味道。不仅卖茶,我父亲还卖过糖葫芦、小家电、折叠伞,甚至珠宝玉器。1988年,在一家服装商场的三楼,他开办了老舍茶馆,也是改革开放后北京的第一家茶馆。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老舍先生的《茶馆》,想重现其笔下的那种景象。开业那天,老舍的夫人胡青和儿子舒乙都来了,胡青说:“开茶馆挺好,可别过两天就变成卖袄、卖裤子的了啊。”那时候最流行的是歌舞厅,卡拉OK厅,传统艺术断档了。父亲将这些传统老艺人请到茶馆演出,比如说京韵大鼓的骆玉笙。但茶馆经营的头三年一直赔钱,父亲经常让下班员工留下看演出,要不演员没观众会很尴尬,这算是...
· 品茶论道在老舍茶馆
小时候喝茉莉花茶就用个搪瓷缸子。奶奶的那一杯,经常放在炉台上,半温半热,随时可以拿起来喝。那时还没有冷饮,每天一放学我们姐妹三个就撒丫子往回跑,端起奶奶碗里的茶,咕噜咕噜喝一气。那是碎茶,冲泡的次数多了,只有隐隐的茉莉花香,但现在还是很怀念那种味道,对我来说,那就是家的味道,北京的味道。不仅卖茶,我父亲还卖过糖葫芦、小家电、折叠伞,甚至珠宝玉器。1988年,在一家服装商场的三楼,他开办了老舍茶馆,也是改革开放后北京的第一家茶馆。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老舍先生的《茶馆》,想重现其笔下的那种景象。开业那天,老舍的夫人胡青和儿子舒乙都来了,胡青说:“开茶馆挺好,可别过两天就变成卖袄、卖裤子的了啊。”那时候最流行的是歌舞厅,卡拉ok厅,传统艺术断档了。父亲将这些传统老艺人请到茶馆演出,比如说京韵大鼓的骆玉笙。但茶馆经营的头三年一直赔钱,父亲经常让下班员工留下看演出,要不演员没观众会很尴尬,这算是...
· 茶文化―品茶论道―湖南茶馆
太湖南岸物产丰富,商业发达,有大小集镇约六十个。每个集镇有相当数量的茶馆。据调查,抗战前是茶馆最兴旺时期。大约万人以上居民的集镇有三十至四十家。其他中小集镇有五家十家不等。这些茶馆里每天聚集着大批茶客。茶馆的称谓不少,有叫茶庄、茶园、茶楼等,所取店号也极雅致,如群贤阁、明泉楼、金谷园、天韵楼、一洞天、同春苑等等。抗战前集镇上居民生活比较安适。清晨上茶楼,傍晚上澡堂。这种生活被称为“早晨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所谓“皮包水”即是腹中装满了茶水。所谓“水包皮”即是身体泡在浴他中。县城与大集镇上的茶馆是分档次的。高档次设备好,有雅座。商界巨头、军警宪司、帮会头子等头面人物都在那里出入。中档次是中小业主盘恒消闲的地方。次等才是挑夫走卒驻足的所在。高档次茶馆也接纳寻常百姓,但座位不同,雅座与楼面上是有身份的茶客,底层方为普通人享用。社会上明显的阶层关系,在茶馆里可清楚地分辨出来。所谓社会大天地,茶馆小...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馆的记忆
在北平,有一个时代,茶馆和时下的酒吧一样流行。进进出出从前茶馆的三教九流就象现在流连于酒吧的红男绿女。茶馆,看似安静祥和,却往往比波涛汹涌的生活更绚丽动人。提起茶馆,便不能不说到一个与此血肉相连的名字:老舍。有了老舍,有了茶馆,那随滚滚红尘远去的北京世人风俗画就复活了……一、曾经的流行"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几十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饭莱。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那年月,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却可以来坐半天。"
· 茶文化―品茶论道―品茶
喝茶,南方人叫吃茶,客家话是食茶,广东人说饮茶,饮茶的含义和喝茶略有不同,最讲究的是品茶,不单喝,还要品味和闻香。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南方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下放当知青在农村,家家户户一早起来,在做早饭的同时,泡一壶茶,准备一天之用。老人早上起来得先喝一杯热茶。茶壶是锡打的,也有瓷的,壶耳是铜的。讲究的人家,外面加竹篾的外壳,里面衬以棉花套,以便保温。客人来了,叫小孩有礼貌地向客人敬茶,不得满杯,约三分之二。有钱人家行善积德,向群众“施茶”,逢圩赶集,来往行人多,在大路旁边的凉亭里放一水缸,把泡好的茶水倒进水缸。茶杯是用小竹筒做的,安上用竹枝做的把,好像勺子,把的尾巴带钩,可以挂在缸边。行人渴了,拿着把舀水喝,手不会碰到茶水。有时集体劳动,如家家出工修路,有的人家缺劳力,就泡好两桶茶水送去代替出工,大家也都认可。夏收和秋种,自家或雇工或换工(互助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