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品茶论道―唐代陆羽煮茶法的研究与实践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49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品茶论道―唐代陆羽煮茶法的研究与实践,     在中国饮茶史上,饮茶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进而变为生叶煮饮的。到六朝时

      在中国饮茶史上,饮茶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进而变为生叶煮饮的。到六朝时,中国先民饮茶,�用的仍然是比较原始的煮茶法。这种情况,直到唐时,特别是中唐开始,随着饮茶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饮茶才开始从粗放走向精工,特别是唐代陆羽煮茶法,不但讲究技艺,而且注重情趣,从而使饮茶成为一种艺术的实践。
    一、陆羽煮茶法解读
      按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当时“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但多种史料表明,唐时最有代表性的是饼茶。其次,是末茶。但无论是饼茶,还是末茶,虽然加工方法有�e,但饮茶时,都需通过炙、碾、罗、煮等程序后,方可饮用。依据陆羽《茶经・五之煮》所述:“饼茶者,乃斫、乃熬、乃��、乃舂。贮于瓶缶之中,”然后“以��沃焉”。或者有的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后饮用。但陆羽认为用上述方法调制的茶汤,犹如“沟渠间废水”,不可取。陆羽提倡的方法重在煮。现将煮茶的主要程序简述如下。
   (1)在碾茶之前,先要烤茶。烤茶时,使其“炎凉”均匀,持以逼火,待饼茶呈“虾蟆背状”,进而变得卷曲,有茶香散发,又有柔软感时为止。
   (2)烤茶后,趁热用纸包好,以保其香。
   (3)待烤好的茶经冷却后,再将茶饼敲成小块。
   (4)将碾碎后的茶,过罗(筛)后,使其呈“细米状”,贮于合(盒)中。
   (5)煮茶时,当用风炉和釜。当烧水至有“鱼目”气泡,“微有声”时,即烧水至一沸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以使茶味纯正。但须加多少盐,书中并未谈及。
待烧水至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烧水至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一定量的茶末。
      当烧水到釜中气泡如“腾波鼓浪”,即烧水至三沸时,若继续煮,则水已过“老”,不适饮用,此时应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
      唐代除采用陆羽提倡的煮茶法外,还有�用点茶法的。这可在唐・苏�M的《十六汤品》中略见一斑。其法是先将茶末放入茶瓯,尔后用茶瓶将少许沸水注入茶瓯,将茶末调成稠膏,“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再用沸水继续向茶瓯注入。注汤时,需做到顺畅,“汤不顺通”,“茶不匀粹”。注汤还要做到恰到好处,少过浓,多则淡,“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若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分”。又如唐代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提及的:“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指的也就是用点茶法饮茶。
此外,还有一些介乎煮茶法与点茶法之间的其它饮茶方法。但唐时普遍�用的是陆羽提倡的煮茶法。

    二、陆羽煮茶法作用
      陆羽提倡的饮茶方法,不但讲究技艺,注重茶性;而且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同时还特别强调煮茶技艺,注重情趣,为推动饮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中唐时,由于陆羽《茶经》问世,文人学士竟向传抄,进一步推动了国人的饮茶风尚。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表明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北方饮茶不多;至肃宗、代宗时,才多了起来;至德宗、建宗以后,茶就兴盛起来了。对此,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就说得更为清楚:“鸿渐(指:陆羽)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在《全唐书・陆羽传》中也称:“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表明陆羽著《茶经》对推动与普及饮茶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陆羽煮茶法中的许多论述,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作为饮茶文化的重要主体──唐代陆羽煮茶法,它既与休闲文化相关,又与旅游文化相联,人们在付出的同时,需求的是探奇求知的欲望。陆羽当时提倡的煮茶法,距今已有1200余年,当年�用的用煮茶法饮茶,除书本上有简单记载外,已无踪影可觅。这种饮用的茶,用何法煮成?是何等模样?有何种滋味?不得而知。所以,通过唐代陆羽煮茶法的研究与实践,进而将其复原,实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文化的一种需求,它对拉动茶叶消费,提升中华茶文化,促进茶经济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NextPage]


三、陆羽煮茶法复原及效果分析
      为了真实地将陆羽煮茶法复原,为此,首先要复原唐代饼茶的制作技术,用唐代的制茶工艺做出饼茶。对这一问题,已有专题论及,在此不再赘述。这里,只根据陆羽《茶经・五之煮》所述,并结合“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六之饮”的相关内容,�用山泉水、电热能(火)、瓷饮器”,按陆羽煮茶技法要求,将陆羽煮茶法进行复原,以探明在当今条件下煮茶,怎样才能印证陆羽煮茶的理论与实践。同时,将陆羽煮茶法现的一些疑点,尽可能地给予澄清和充实。现将结果,阐述如下。
1、烤茶有讲究
     烤茶的热能要大。在2千瓦热能条件下烤茶�r,需离热源6~10厘米烤茶,以后,距离逐渐加大,�K不断翻动,转�Q方向,使茶饼受热均匀,不致于烤焦。其间,茶色由深绿变为深褐,茶香由清高变为焦香。烤茶2~3分钟后,饼茶由硬逐渐变得稍软,�K在表面冒出白色雾状水汽;烤茶4~5分钟,茶饼又开始由软逐渐变硬,雾汽消失;6~7分钟后,饼茶表面呈深褐色,且焦香四溢;8~9分钟后,饼茶表面烤焦,有烟焦味发生。若将上述不同�r段烘烤的饼茶,经碾茶和煮茶处理,结果表明:以烘烤6~7分钟为最好。如果�r间不足,不但饼茶无法碾碎,而且茶香不高;倘若�r间过长,会�a生烟焦味,且茶��变得苦涩。所以,按上述条件,烤茶以6~7分钟为宜,这样烤出来的茶,香高味正,也为现代人接受。表明饼茶烘烤,以表面呈琥珀色,高香四溢,水汽停止蒸发,饼茶重新变硬,�r为烘烤适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唐代人怎样喝茶专家“复原”陆羽煮茶法
“茶圣”陆羽是如何煮茶的?这一失传千年的唐代茶艺,经过中国农科院专家近1年的科学实验,终于得到科学“复原”。茶是中国的“国饮”。据考证,中国人饮茶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后变为生叶煮饮,形成比较原始的煮茶法。唐时饮茶开始由粗放走向精工,尤以集历代茶艺精华、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艺专著的陆羽为杰出代表。参与“复原”唐代茶艺研究的姚国坤说,“复原”陆羽煮茶法要把握好三个关键:一是煮茶前先要烤茶。二是碾茶要适度。当水温达86℃至88℃发生“一沸”时,按一定比例加盐;当水汽增加,“缘边如涌珠连泉”的“二沸”时,舀出一瓢沸水待用,并用夹有节奏地向同一方向搅水,当中心出现旋涡时,按量放入茶叶,至茶水“腾波鼓浪”的“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一瓢水止沸,随即端下煮茶锅,舀茶汤分成3至5碗。这就是唐代茶艺的精髓。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的泡制―煮茶法、点茶法、毛茶法、点花茶法、泡茶法
煮茶法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我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其过程陆羽在《茶经》中已详加介绍。大体说,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然后开始煮水。以精选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烧开。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备用。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烹茶的水与茶,视人数多寡而严格量入。茶汤煮好,均匀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点茶法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茶人自吃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但茶末与水亦同样需要交融一体。于是发明一种工具,称为“茶筅”。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银、铁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曰“搅茶公子”。水冲放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这时水乳交融,浙起沫饽,潘潘然如堆云积雪。茶的...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的泡制煮茶法、点茶法、毛茶法、点花茶法、泡茶法
煮茶法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我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其过程陆羽在《茶经》中已详加介绍。大体说,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然后开始煮水。以精选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烧开。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备用。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烹茶的水与茶,视人数多寡而严格量入。茶汤煮好,均匀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点茶法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茶人自吃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但茶末与水亦同样需要交融一体。于是发明一种工具,称为“茶筅”。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银、铁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曰“搅茶公子”。水冲放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这时水乳交融,浙起沫饽,潘潘然如堆云积雪。茶的...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德与法德
茶有德,法亦有德唐代是中国茶文化格外发达的时期,除享有“茶神”之名的陆羽外,还有众多茶学家,如皎然、封演、常伯熊、刘贞亮等。由于饮茶在当时已不仅作为一种解渴的手段,而且在社会中形成风雅时尚,所以一些文人墨客自然要从文化的层面研究饮茶的功能。皎然就曾创建“三饮论”,将饮茶的功能概括为:一饮涤昏昧,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刘贞亮是晚唐时期一位颇有名气的茶学家。他在前人总结的饮茶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茶德”之说,并列举出茶的“十德”,即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雅志。时至今日,这“茶德”之说,仍然可以给我们提供不少启示和教益。茶有德,法亦有德。笔者以为,“法德”之本有二:其一为求公正;其二为趋平和。前者具有理想的色彩,后者具有现实的品格。在汉语中,法字有其原始的寓意。按照《说文解字》上的解释:“法”字包含着“平之如水”和“去不直”的含义。因此,“法德...
· 茶文化―品茶论道―大桶茶法与浓缩茶法
一、大桶茶的定义大桶茶是指一次冲泡大量的茶汤,将茶叶分离后,供许多人在一个小时内饮用的泡茶与品饮法,原则上以装一次茶叶冲泡一次为基础。虽然人数不很多,例如只有十人左右,利用一把大茶壶泡一次茶,将茶汤倒于另一把茶壶内备用,或用过滤网的方式将茶渣取出,都属于大桶茶的范围。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小时内饮用呢?因为茶汤放置太久,不是温度变凉了,就是在保温过程中产生了闷味,所以我们将大桶茶界定在「短时间的单次性冲泡」,如果要长时间的供茶,应使用下章所介绍的「浓缩茶」。二、大桶茶的茶水比例大桶茶的茶水比例可依评茶鉴定杯的方式推算,鉴定杯的茶水比例是以三公克的茶,冲泡滚开水一五○�P,浸泡五至六分钟。三公克的茶对一五○�P的水,也就是每公克对一五○�P的水,但我们仍然使用三公克为一个计算单位,因为三公克刚好是一个人饮用「一次」的茶量,这「一次」若以大茶杯饮用,一五○�P是颇为适当的份量,一五○�P也是我们日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