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茶文茶诗―旅途与品茶
茶文化―茶文茶诗―旅途与品茶,当今饮茶成风尚,北京的大碗茶正成为怀旧经典,重庆茶馆和摆龙门阵亦是独特的地方景观
当今饮茶成风尚,北京的大碗茶正成为怀旧经典,重庆茶馆和摆龙门阵亦是独特的地方景观。都市各式茶座迅速崛起,三五友人,临着落地玻璃窗,享受着优雅的轻音乐,举杯小饮其乐融融。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大约是最早的茶文字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误食毒草而口干舌麻,忽见一树嫩叶满枝,喜不自禁地采食,结果既生津止渴,又提神醒脑,诸多不适也悉数消去。这是茶叶的最原始用法,却让茶叶最基本的功能浮出了水面。至陆羽《茶经》始,茶饮渐渐形成“精”、“俭”、“静”、“德”等精髓思想。中国人待客,首当其冲一杯热茶,既表达盛情,又因茶气清香体现淡淡然君子之风,也符合古时文人的处世之道。
有次出游的我,适逢山中云雾缭绕,山腹中茶树一片嫩绿,有采茶女子纤手挥展。禁不住手头痒痒,尽管不曾指挽兰花,也凑足了一捧。随后来到茶场,将那些翠绿的叶芽儿交付制茶师。经过揉搓翻炒,在沁脾的清香中,茶叶显现一副娇羞的模样,全身渐渐蜷伏起来。山泉已经烧好,我的茶叶是等待掀开头盖的新娘。它精神焕发,宛若相继开放的降落伞,晃悠悠坠入我的心房。它浸透了云雾的缭绕,饱含了山风的吟唱,此时才出深闺,因一次偶遇,便慷慨为我托付了终身。
《茶经》云:茶之质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野者上,园者次。茶是自然之灵,饮是口舌之舞,“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我崇尚那样的自然之舞,无论是家居或旅途中,每每一杯在手,分明能感受到那种云雾满峰、绿芽吐芳的另番意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文茶诗―品诗与品茶
有位做编辑的朋友嘱我写一篇谈诗的文章,我一直没有动笔。说真的,这两年我对诗歌越来越感到困惑和迷茫。每每忆起当年自己那些关于诗的慷慨陈辞,总有一种羞愧感,我越来越意识到,对于诗,我们许多人仍限于一种表层的理解。也许我们太急功近利,太注重形式的标新立异和流派的分野,而忽略了诗歌最本质的一些东西,以至我们刚刚拓展的目光又被我们自己划定的藩篱所封闭。那些争雄一方的旗帜,那种近乎手淫一般的自我陶醉,使我们失去了诗歌本质的通道。蓦然回首,我发现我们许多自以为献身诗歌的人却仍被关在诗外,诗仿佛离我们更远了。我们的头顶被一种悲剧的弧光所笼罩。这使我想起一件小事,有朋友从成都给我寄来一包刚出厂的特级茉莉花新茶,冲泡之后香气扑鼻,饮之则沁人肺腑。适逢几个弄文的朋友来访,便以之待客,熟料朋友饮后并不以为然,并声称非砖茶不饮。起初我迷惑不解,几块钱一斤的砖茶怎么能优过这上等的茉莉花?然而,细想之后忽茅塞顿开,原来...
· 茶文化―茶文茶诗―读书与品茶
读书与品茶在许多方面是很相似的。读书对于爱书的人来说,是人生最大的乐事,这当然是指读好书。有时,突然买到渴望已久的书,便感到心花怒放,这样的书我总是读的很快。品茶对于爱茶的人来说,也是一件其乐融融的事,这当然是指品好茶。有时,买到茶中,便觉得兴高采烈,这样的茶我总是细细地去品。读书的心情与品茶的心情也类似。读书需要有一个安静、适宜的环境,需要有一份好心情,去体味书中那清风徐徐、浩月千里或情丝百结、悲喜交加...的意境,领略书中的真谛。品茶也需要一个优雅、恬静的环境,需要有一份审美的情趣,去品味茶中那香气回肠、沁人心脾或神清气爽、舒心雅志的意境,体会茶的自然美伦。经常读书,可以使思维敏捷、开阔,精神乐观、洒脱,矛盾易于化解,心态易于平衡。常读书,可以促进身心健康,不失为一种养生之道。经常品茶,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敦睦人伦。同样,茶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也可以促进身心健康,更是一种高雅的养神...
· 茶文化―茶文茶诗―品茶
平生不嗜烟酒,无从领略吞云吐雾的快感和醉生梦死的迷离。幸好还喝茶,不然还像真同事们所说的那样:这人活着还有什么趣味呢!过去的喝茶只能称之为喝茶,因为既不讲究水,也不讲究茶,不论什么茶叶,放在杯子里用水一冲,渴了便是咕咚咕咚一大杯,有人把这种喝法称之为“牛饮”。如果喝茶仅仅是一种解渴的需要,那么中国古老的茶文化便无从谈起了,其实喝茶的最大乐趣在于品茶。说起品茶,有这样的兴致时间并不长。二OOO年去云南,除了游览景点以外,几乎天天要观摩一次茶艺表演,同行者或许走马观花,我却是很认真地体会了茶道。从选茶、烫壶、温杯、冲水、闻香一路下来,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后来所居城市中大大小小的茶馆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程序也基本大同小异,都要经过蜻蜓点水、关公巡城等等关口茶才能到口中,一杯解渴之物,竟能有如许的道理在其中,所以对于品茶自然也就有了兴趣。其实稍微翻翻有关茶的书籍,便会发现中国茶由来已...
· 茶文化―茶文茶诗―品茶论茶
茶,可谓人人会喝,若说品茶,可不是人人会品的。宝玉、黛玉,是大宅门的贵族男女,品茶当不成问题吧?实际也不尽然,妙玉请宝玉黛玉喝茶时,沏的茶叫“老君眉”,那茶的嫩芽细如银针,那茶的汁水青碧如玉,至于用的水更是不同凡响,乃是从梅花上收集来的雪,藏在鬼脸青的花瓮里,埋在地下经五年之久才开启饮用的,雅致的黛玉品不出这茶的风味,居然被妙玉讥为“大俗人”;至于刘姥姥“品”茶的水平,更差十万八千里了,她在地头上喝惯了凉水,偶尔吃茶是熬成浓浓的绛红色,喝到嘴里又苦又涩才解渴。茶这玩意儿,不品很难感受,如若喝茶时做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状,是万万感受不到茶的美妙的,品茶,真正的内涵便是品生活,有了这一个“品”字,生活就有了味。鲁迅平时除在家喝茶外,还爱去茶馆啜茗,以茶联谊,每次他―般都邀三两友人或亲属同行,他往往与人边品茗,边谈心,乃至研究写作。1926年夏天,他与齐寿山合译的德文小说《小彼得》一书,就是在北海...
· 茶文化―茶文茶诗―闲趣品茶
如果有人问我会不会喝茶,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茶在中国,已经升华到一种“道非道,非常道。”当茶被引入“道”玄而又玄的众妙之门后,谁还敢在茶道面前张扬放肆呢?陆羽穷毕生精力,写了《茶经》,被尊为茶圣后,在茶面前还谦虚得像个低年级的学生呢。我曾驱车到漳浦中国惟一的茶文化博物馆,流连大半天,才发现每一片茶叶的背后,都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出自对茶的喜爱,家里也装修一间榻榻米风格的茶室,搜罗了众多的宜兴紫砂壶,有四把中国邮政监制的邮票上印着的历代名壶的仿制品,也有精致得让你惊叹的手制壶。我属牛,有好友幽默地送我把春牛造型的紫砂壶,壶底戏题:“不可牛饮”,不知道是提醒还是告诫。装备了不少泡茶的行头,茶洗、茶盘、茶罐、闻香杯、随手泡,一应俱全。但这充其量只是茶艺而已,徒有中规中矩的表面形式。进入茶道则要具备与茶有关的丰厚知识。不同的茶叶,要用不同的茶杯;不同的温度,浸泡的时间也各自不同,春天和秋天的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